中国古代文学三古七段特征

如题所述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

  所谓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二、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四、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七、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八、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九、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三古七段就是综合考察了文学本身这九个方面的因素,并参照社会条件,而得出的结论。以往研究文学史,对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这两方面很少注意,尚不足以对文学的发展变化作出全面的考察。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实在是不容忽视的。

  三古七段说虽然打破了朝代分期,但朝代分期在目前的文学史教学和研究中符合长期以来的习惯,更便于操作。而且,朝代的更换有时也确实给文学带来了兴衰变化,汉之盛在赋,唐之盛在诗,宋之盛在词,元之盛在曲,上文已经涉及。再以唐、宋两代诗文的创作而论,随着本朝之内时间的推移,都有一个从渐盛到极盛再到渐衰的发展过程。其中似乎存在着与朝代兴衰有关的某种原因。因此,朝代分期自有其不可完全替代的理由。三古七段是处理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一种新的视角,仍然愿意保留朝代分期,作为另一种视角,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这就是说,用双视角来处理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因此,三古七段说更全面的表述是:三古七段双视角。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275725.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20
第2个回答  2012-12-20
sorry
第3个回答  2012-12-20
地方法
第4个回答  2012-12-20
有朝代观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