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如题所述

楞严经云“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云何摄心,我名为戒...”修行人若不持戒,则心不清净,心不清净,定得不到,纵得入定,也不能出离三界。
所以,佛陀教育修行人,首先持戒,古代人心纯,持戒了就能得定,定了才能开悟。到了像法时代,持戒不能得定,所以参禅得定,禅宗盛行,定而生慧。末法众生,持戒持不圆满,修定不得力,很多中下根人只能通过念佛法门得度。所以佛说“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无量寿经),止住百岁”,说明,末法众生,得度多得靠净宗念佛法门。并非其他法门不好,而是不应机,人根性差而已。
佛教戒律和传统文化是一不是二。比如佛家讲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就是仁义礼智信的体现。不杀生是仁爱,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就是保持自己的头脑清醒,就不会做前面四种恶,这是智慧的体现。佛家和道家讲因果教育,这也是智慧。
佛家说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条是佛家修行的根本前提,和儒家讲的没什么两样。佛家十善业云: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这个和儒家思想也很像。
总而言之,佛家戒律就是各种美德,与儒道所说没有两样,同时丰富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25
你问的问题是属於归纳性的问题,范围牵涉很大,所以这里也只能以总结式的答案来作回答:

1.佛教戒律是从外地引进,其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应从『中国引进的另一套礼乐制度』的这种观点来思考,只是这个制度不像儒家那样,它只是一直未曾真正进入过政治领域做出适当发挥(或说是在民间起著重大的政治作用,如与藩属国发挥文化连系力量即是)。其中与中国传统儒家所诉求的道德、礼教思想等最後形成了一定的互补作用。

2.当一个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的深度时,就会自然产生属於其文化的结晶,如艺术、哲学等。对於中国文化而言,佛教思想的引入中国,是一种印度哲学对中华文化的补充,乃至促成其再结晶的一个过程,若少了戒律作为其中的实践哲学纲要,则很可能这个再结晶的过程就不会发生,而使佛法仅流於一种『时代的玄谈』。宋明的理学从佛教吸收养分而以一种新儒家的姿态崛起,即得力於律宗的实践哲学。

3.戒律的本质是一种实践性的修行纲领(不是法家的法),它所以要实践的目的,是为生命开启另一种未知的可能性,举例说:儒家的现实感强,重视的是今生如何实践政治理想而不论生命未来的问题,所以有『未知生,焉知死』的观念,而佛教戒律的目的,则是重视『要怎麼收获,先那麼栽』的因果原理,强调连帝王也是修福得来的,此无异在儒家之外另行开启民智,进而对社会的稳定以及充实中国人生命的内涵等部分皆起了重大作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2-22
佛教戒律出自律宗,但后来各个宗派都有了持戒的修行方法,只是持戒的目的不尽相同。介于律宗后来灭亡了,所以律宗本身对中国文化影响应该不如戒律的影响大。戒律主要是巩固了中国文化中对于因果的认识。为了达到目的,就必须要做出相应的付出,确实也有凡世之中悟得大道之人,但那些都是机缘巧合,缘分所致,真正能够推广适用于每一个人的修行方法,就是遵循因果,想要参悟持戒所悟的的道,就必须持戒,而没有任何手段可以不持戒就参悟持戒能够悟得的道。
人们熟悉的佛教戒律主要是禅宗从律宗吸取而来的戒律,禅宗戒律的核心就是因果,不作不食,因此禅宗和尚必须自耕自给、自食其力,而不能像其他宗派那样只由信众供养,便是禅宗戒律的典型代表之一。
第3个回答  2012-12-22
佛教戒律是佛法的根本 脱离戒律根本不能称之为佛法 戒律也是成佛之正因 《首楞严经》讲末法时期很多外道魔王兴世破坏戒律 所以佛法所以在今后的一段时间灭亡也是由于戒律的毁坏。对中国的影响包括很多 比如素食文化 也只有中国文化的智慧才能解读佛法的真谛 能够真正的读懂佛法 没有任何一部经准许可以吃肉 可以吃五辛 真正的佛法在中国。
第4个回答  2012-12-24
戒律就是宗教仪式,若无一般性的仪式,宗教就会失去部分合理性。禅宗就是因为舍弃各类戒律,最终让人人可成佛,而结果禅宗没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