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为什么大多都是女性来扮演男性?

是因为女性来扮演的都比较清秀吗?我很少看到有男性啊?这是为什么?可以找到相关资料吗?
有专业一点的吗?我虽不是很懂,但我也算是一个戏曲爱好者啊!想了解专业一点的.

越剧以前叫女子文戏。

绍 兴 文 戏
小歌班从1906年诞生后,不断吸取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营养,使自己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剧目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演出范围从农村进军城市,从绍兴、杭州、宁波到上海演出。1921年,《申报》广告始称小歌班为“绍兴文戏”
。该名一直沿用十几年。因为起初的戏班几乎全是男演员,以后,逐渐变成女演员,所以又有“绍兴文戏男班”和“绍兴文戏女班”之说。
在上海“大世界”中,与绍兴文戏同时演出的许多女班,如“女子新戏”,“女子申曲”,“女子苏滩”等。女子登台,备受观众欢迎,也影响和冲击绍兴文戏男班。艺人们创办绍兴文戏女班的想法开始形成。到1923年2月,剡溪南岸
上碧溪(今属城关镇)试办女子科班。同年5月,苍岩镇施家岙正式开办女子科班,获得成功,涌现了施银花、沈兴妹、赵瑞花,屠杏花等名演员。这副科班在越剧史上称为第一副女子科班。从始办到解散历时6个年头,为女子越剧的兴起和发展开了头。1929年,剡溪两岸的女子科班如雨后春笋。出科后即流动演出于浙江城乡,特别是杭嘉湖甬一带。这段时间,越剧史上一般称为“绍兴文戏女班”时期。
“绍兴文戏”比“小歌班”在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演员演唱有丝弦伴奏,动作过门有锣鼓配音,演出配备专门乐队,舞台表演开始走向程式化,演出演出剧目也有了自己的特色
女 子 越 剧
三十年代中期,嵊州(县)农村女子科班(绍兴文戏女班)十分普及。据1935年统计,全境40万人口有2万多参加女
班演出,女班总数达200多个。到1938年,日寇侵袭浙江,大批绍兴、宁波一带的人士去上海避乱和谋生,为女班进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观众。那时起,“绍兴文戏女班”接踵拥入上海,影响也逐渐扩大,报刊、广告开始称其为“越剧”。
其实,“越剧”两字早在1925年已有出现,但不多用,与“绍兴文戏”、“的笃班”、“小歌班”等混用了很长一段时间。 女班在上海落脚后,姚水娟等一批艺人开始实行编剧制,轰动上海,为越剧蓬勃发展起了打开局面的作用。“越剧”这一名称也进一步被观众、舆论界和演员所接受,替代了其它名称。
1942年,越剧在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演员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全面的越剧改革,建立子编导制,还把鲁迅先生的《祝福》搬上舞台,成功地上演了《祥林嫂》。这段时间,涌现了大量的新剧目,创造了《尺调》和《弦下调》,“女子越剧”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越剧在党的关怀重视下,组织艺人们进行了“改人、改制、改戏”为中心的“三改”学习,参加了全国、华东地区、浙江省戏曲调演,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的时期。越剧演出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并走向世界,受到国内和法、德、美、苏、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欧美国家,以及朝鲜、日本、东南亚、港澳地区广大观众的欢迎,并为国际
文化界所瞩目,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期间,新剧目大量涌现,数以百计的剧目上了银幕和屏幕;越剧新秀人才辈出,活跃在舞台上;越剧唱腔流派纷呈,使越剧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女小生是越剧的特色,实际上现在越剧也有男女合演的,越来越多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13
越剧与黄梅戏
时隔两年,中国戏剧节再次举行。最近几年,笔者定期观摩了在福州、成都、广州举办的中国戏剧节,今年也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两个星期。前三届,有突出的作品,也有水平欠佳的作品,也有水平欠佳的作品。但是,本届既无突出的作品,也无水准以下的作品,总体上内容很充实。所谓没有突出的作品,是指若干作品都可以名列第一,获优秀剧目奖的多达15部,这种打破惯例的结果也说明本届戏剧节的水平之高。而“优秀”之外的众多作品也很引人注目,可在种种意义上令人思索未来的中国戏剧。戏曲作品以丰富多彩的剧目让人赏心悦目,其中印象特别深的是《孔乙已》、《荆钗记》、《徽州女人》三部。笔者自诩为越剧迷。因此,在写《孔乙已》和《荆钗记》之前,想先谈谈我所理解的“越剧”以及对越剧的演出抱有何种期待。在笔者看来,现代越剧始于上海越剧十姐妹演出的《祥林嫂》、其中50年,在思想上以话剧为父,在艺术上以昆剧为母,出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陆游与唐婉》、《西厢记》等才子佳人剧的代表作。其中描写的,是青年男女以爱情为武器与封建思想做斗争的风貌,这已经是越剧的“老套子”。笔者认为,这种思想性,正是越剧这一新剧种区别于其他剧种的最大要素。解放前形成的剧种,直接得到共产党指导的,舍此没有第二个。越剧的这种思想性,孕育了作为女性戏剧的越剧。
((((女性在与封建体制对峙时,需要携手并肩、共同战斗的男性。但是,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现实世界里,这种男性不存在。越剧舞台上的“才子”,是女性梦想的结晶,现实中并不存在,而仅仅存在于舞台上。既然现实中没有这种男性,他就要由女小生来扮演。)))

参考资料:齐鲁木沐 - 江湖新秀 四级 http://tieba.baidu.com/f?kz=90322035

第2个回答  2008-04-12
1 越剧与黄梅戏
时隔两年,中国戏剧节再次举行。最近几年,笔者定期观摩了在福州、成都、广州举办的中国戏剧节,今年也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两个星期。前三届,有突出的作品,也有水平欠佳的作品,也有水平欠佳的作品。但是,本届既无突出的作品,也无水准以下的作品,总体上内容很充实。所谓没有突出的作品,是指若干作品都可以名列第一,获优秀剧目奖的多达15部,这种打破惯例的结果也说明本届戏剧节的水平之高。而“优秀”之外的众多作品也很引人注目,可在种种意义上令人思索未来的中国戏剧。戏曲作品以丰富多彩的剧目让人赏心悦目,其中印象特别深的是《孔乙已》、《荆钗记》、《徽州女人》三部。笔者自诩为越剧迷。因此,在写《孔乙已》和《荆钗记》之前,想先谈谈我所理解的“越剧”以及对越剧的演出抱有何种期待。在笔者看来,现代越剧始于上海越剧十姐妹演出的《祥林嫂》、其中50年,在思想上以话剧为父,在艺术上以昆剧为母,出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陆游与唐婉》、《西厢记》等才子佳人剧的代表作。其中描写的,是青年男女以爱情为武器与封建思想做斗争的风貌,这已经是越剧的“老套子”。笔者认为,这种思想性,正是越剧这一新剧种区别于其他剧种的最大要素。解放前形成的剧种,直接得到共产党指导的,舍此没有第二个。越剧的这种思想性,孕育了作为女性戏剧的越剧。
((((女性在与封建体制对峙时,需要携手并肩、共同战斗的男性。但是,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现实世界里,这种男性不存在。越剧舞台上的“才子”,是女性梦想的结晶,现实中并不存在,而仅仅存在于舞台上。既然现实中没有这种男性,他就要由女小生来扮演。)))
茅威涛扮演的才子和赵志刚扮演的才子,在女性观众的眼里,是有本质区别的。笔者认为,越剧既然追求那样的戏剧――可以说是“女权主义戏剧”,就应该是女子戏剧,男女合演的越剧就成了另一种剧种。再说音乐和舞台的美。越剧的美至今已达到相当水准,可视为剧种的特征。无视这一点,仅以思想性来评价越剧则有失公允。虽然笔者因读过的剧本很少未敢断言,但黄梅戏不也是直追越剧之美而发展起来的剧种吗?在本届参演作品中最想看的是《荆钗记》。杨小青导演的越剧,完全满足了我对越剧的期望,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本届的《荆钗记》,同样使人喜出望外,深感这才是越剧。这部作品,作为温州1997年启动的“南戏新编系列工程”的第一部戏,无论美的舞台,还是明了的思想性,都让人十分满足。它结构严密,从开场的戏中戏《投江》开始,就兼顾到演出的方方面面;演技高超,旗鼓相当,包括主角王十朋、钱玉莲二人直到配角,都发挥了各自的优长;营造出来的整体和谐异常绝妙,堪与北京人艺的《茶馆》匹敌。其完成度之高,在优秀作品云集的戏剧节参演剧目中也出类拔萃。如要得陇望蜀的话,就是希望最后大团圆的场面王母和冬梅在场。比起参加成都戏剧节的南戏新编越剧《琵琶记》(杨小青导演,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舞台效果更好。这大概是因为《琵琶记》缺少对越剧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的男性,而《荆钗记》却不欠缺。与此相对的是《孔乙已》。看茅威涛演出的满足感压倒一切。只要茅威涛出场就一好百好,就种感觉不仅中国的茅迷才有。但是,这部作品,虽有“看茅威涛的满足感”,却少有看戏的满足感。坦率地说,有一种看茅威涛专场或独角戏的感觉。从与原作的关系来说,以登场的孔乙已为首的人物形象,与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差异甚大,感觉只是借助人物的姓名和故事而已。这涉及到如何处理原作和舞台的关系,所以本身无可非议。尽管如此,却只有孔乙已留下了印象。在孔乙已和其他角色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屏障,相互不能打破这道屏障。即便在与其他登场人物说话时,孔乙已也不看对方。这并非源于演出上要强调长衫帮和短衫帮的区别,而是源于演员茅威涛和其他人的处理方式不同。唯一打破这道屏障的,是李丽演出的三个女性。这种感觉,很接近从《寒情》得来的印象。它很像变形的独角戏,只是有其他人物上场罢了,虽然舞台效果差别很大。说到底,这部作品,虽然名为“越剧”,却与笔者上述的越剧观不相吻合,很难视为越剧。要说茅威涛一出场、音乐是越剧的曲调就是越剧,似乎又并非如此。如果说这不是越剧,而是一种“新戏曲”,目的是创造一种21世纪的新的戏剧样式,那倒是一种有存在价值的尝试。也就是说,如果把这部作品定位在抽象的戏曲整体改革、或者中国戏剧整体改革的尝试上,那倒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从笔者所见的郭小男导演的几部作品来判断,他是在考虑这种宏大的事业的。在他与《孔乙已》的编剧沈正钧联手创作、哈尔滨歌剧院演出的《特洛伊罗期和克瑞西达》中,人们就强烈地感到了他的导演才能。在“歌剧”这一西洋剧种里,可以使用与传统剧种无缘的没有程式的演技,所以对导演来说,创作起来比较容易。但是,从他导演的昆曲和越剧来看,也没有昆剧和越剧味儿。他的兴趣,似乎在于用完全掌握了戏曲演技的演员创造新的舞台艺术。再说一遍,这种尝试对中国戏剧是有存在价值的。可是,如果将此定位于越剧改革的个别尝试、却并不正确。如果要“打破越剧的框框”,就应该明确什么是“框框”,它是怎么成为创造的桎梏的。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90322035

第3个回答  2008-04-22
我感觉是人的认识的问题,像在以前感觉男的演戏不被人们所接受,尤其在农村,关键就是地位不高,现在随着人的素质的提高男演员反而很吃香
第4个回答  2008-04-13
谁说很少?你去看看越剧《家》,里面有很多男性角色都是男生出演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