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为什么抓到汉人俘虏后不杀死,反而优待他们在本族娶妻生子?

如题所述

自古以来,两军交战,俘虏的下场都是非常惨的,如果不出意外,他们这一辈子一定都会在艰难困苦中度过,永无出头之日,但事情总有例外的时候,当我们将视线转移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会发现,汉朝长期以来最大的敌人——匈奴,竟然会时常的优待俘虏。

那么问题就来了,匈奴人为何会如此一反常态的给予俘虏如此大的优待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这些受到优待的俘虏都是有本事的人,而绝非庸人,匈奴人虽然在文化上落后于汉朝,但他们绝不是傻子,他们懂得哪些人可用哪些人留着也没用,例如像张骞、苏武、李陵、卫律等人,他们这些人在汉朝也都是出类拔萃的,匈奴人得到他们自然也会给予足够多的重视,毕竟他们也需要发展,而人才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匈奴人需要这些人的加入,以壮大自己的实力然后去对抗汉朝。虽然那时候的匈奴人从没有提出过“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口号,但他们的做法却与这句话无异,他们倾向于用汉朝人制汉朝人,所以才会大肆重用汉朝降将,由此联想到西汉有名的叛徒——中行说,他本是汉朝人却投靠匈奴,不仅投靠匈奴还为匈奴出谋划策,想方设法的对抗汉朝,对于这种人,匈奴人历来都是非常重视的,中行说也因为一次又一次的表现而在匈奴得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匈奴人也需要发展,而当时的汉朝文化是远胜于匈奴文化的,所以,匈奴人需要引入汉朝文化来改良自己的文化,这样才能提升生产力,进而提高作战能力。或许这一点不是特别的重要,但我认为值得一提,匈奴历来都是全民皆兵,这种作战方式的一大弊端就是,男人较少,因此,匈奴人善待俘虏也有增加人口这方面的考虑。

所以,总结来说,匈奴人需要汉朝人的加入,以此来强化自己的力量,他们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的目的都是对抗汉朝,因此不要被“匈奴人优待俘虏”这种说法所蒙蔽,熟读历史的同时更要读懂历史,读懂每个现象或事件发生下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在读史的道路上做到有的放矢。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当初这些人都被匈奴人优待到何种地步,我想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有时候不仅不会杀他们,还会给予他们非常多的财物,甚至是妻子,让他们像匈奴人一样正常的生活在草原上,娶妻生子,优哉游哉,除了远离故土和生活环境没有中原优渥外,其余条件一点不比在汉朝差。

例如张骞、苏武、李陵、卫律等人,这些人虽然有的投降了匈奴有的没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被匈奴人杀死,张骞甚至还娶了匈奴人为妻,生了孩子,而李陵和卫律都被匈奴人封了王,地位非常的尊贵,苏武虽然惨一点,但也没有被杀,而且在北海牧羊的那些年,匈奴单于的弟弟还时常接济他,要是没有这些接济,估计他能不能活着回到汉朝都是一个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6

匈奴与西汉,在历史上都处在敌对的状态。但是,匈奴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就是抓到汉人俘虏之后,都不杀死,反而匹配匈奴女子,优待他们在匈奴结婚生子。如在《史记》、《汉书》里面就记载,历史上一些汉人由于某种原因,流落在一些匈奴国家,然后都被匈奴人优待娶妻生子。最突出例子就是通西域的张骞,他在出使大月氏的路途中,不幸被匈奴人抓捕。之后,他一直在匈奴国家过着十几年的流亡生活。在这十几年中,他也娶了一个匈奴人的女子为妻子。

如《史记》记载:“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从这个“予”字,就表达张骞娶匈奴妻子不是自愿,却是匈奴人强迫的。另外,中国著名的“苏武牧羊”故事中的苏武,就是宁死也不愿意投降匈奴。匈奴人为此大发脾气,让他一个人在北海牧羊,要公羊生出小羊的时候,才能让他回来。尽管受到这一种残酷的待遇。匈奴继续让苏武娶本民族的女子为妻。当苏武离开匈奴的时候,他的匈奴妻子还生了儿子“苏通国”。
 


除了著名的历史名人外,汉人在与匈奴战斗中被俘虏的士兵,如李陵兵败之后被俘虏到匈奴部落,单于却把自己女儿嫁给他。之后,李陵与匈奴单于女儿的后裔不断生息繁衍,形成了强大的黠戛斯族,一直演化为今天的吉尔吉斯坦人。现在就讨论,为什么匈奴喜欢强迫汉人俘虏与本民族女子繁衍生息呢?战略资源的需要在古书中记载,匈奴人与后来兴起游牧民族不一样在于,它不是单纯种族的民族。在匈奴族中,有白种人、黄种人,更多也是混血的。造成这个现象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匈奴在战争中高度重视人口资源。
 


在古代战争中,土地和人口往往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战略资源。战争的发生,加剧了人口的丧失和土地的荒芜。所以,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是决定统治集团是否成就的重要因素。如三国时候,刘备虽然被打得四处流窜,每一次他都是不忍心丢弃老百姓,扶老携幼都要带着老百姓逃离在另外地方。不是这些老百姓只有跟着他才能生存下去,却是人口是刘备能够东山再起的唯一资本。又如为了增加人口,曹操就率先娶了寡妇,规定女人的婚嫁年龄强行提前到了12-13岁。有了人口,就有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也有了上前线打仗的士兵,战斗力也会提高。
 


中原王朝重视人口,匈奴这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更是重视人口资源。匈奴也知道,如果过于注重血统的纯正,没有人口增长作为强有力的补充,民族也不会壮大。如匈奴袭击中原的边郡地区,通常是分为几部兵马倾巢出动。只有通过这一种战术,才能保障每一次发兵的损失降为最少,收回却是最大。如果兵马一次被歼,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恢复元气。
 


匈奴在袭扰汉朝边境的时候,实际就是拿成年男子的生命去换取汉朝边境上的重要生存物质,如牛羊、财富和人口等。所以,不管匈奴获得战利品多么丰厚,代价就是大量成年男子人口的死亡。这也造成了匈奴民族形成了一种父亲死了,儿子继续娶父亲的妻子。哥哥死了,弟弟继续娶哥哥的妻子这一种粗陋的风俗。因为,匈奴成年男子在战争中死去,留下更多寡妇,为了繁衍人口,也只能让这些寡妇与活着的男子搭配生育出更多的孩子,养出强壮的成年男子,不然打劫和打仗的士兵都没有。
 


所以,这就是汉朝的张骞、苏武、李陵、李广利等被匈奴人捕获,都会发配一个匈奴老婆。娶了匈奴老婆,这些汉人也会拥有一定的家产,代价就是一定要生孩子。在离开匈奴的时候,可以带走老婆,孩子却一定留下的原因所在。由于匈奴是奴隶制国家,汉人与匈奴女子生下的孩子,平日可以为奴隶主劳动,战争时候为国家承担兵役,对匈奴发展壮大是非常有益处的。基因改良的需要如果一匹马的质量不好怎么办?那就需要用基因变异的方法或者基因突变的方法,把这匹马的质量给改良。在古代,就只能采取人口配种的方式,改良人口基因。

在古代,游牧民族都居住在大草原地带,是茹毛饮血的奴隶制社会。中原的汉人王朝是农耕社会,是封建制国家,文化自然比游牧民族先进。匈奴人俘虏汉人,给予汉人优厚的待遇且要求娶妻生子,主要原因都还是文化的自卑感。匈奴人就是希望通过给汉人俘虏优厚的待遇,希望他们能够在匈奴地盘上安家乐业,然后汉人向匈奴传授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如当时西汉百姓掌握的先进军队制造、冶铁技术、先进武器装备,都被匈奴人先进,这些都使得匈奴人迫切希望汉人俘虏能为本民族服务,也特别优厚汉人俘虏的原因。
 


 所以,可能是中原汉族百姓受到匈奴优待汉族男子,娶匈奴女子为妻的政策影响。汉朝时候,经常有汉人偷偷越过边境地带,投靠匈奴娶妻子的事件。“闻匈奴中乐”也就是这么而来,也有汉族男子投降匈奴“乐不思蜀”,甚至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越过边境私奔匈奴。《史记》里记载:卫律为单于谋划,“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共守之”。颜师古注说:“秦时有人亡入匈奴着,今其子孙仍号秦人。”可以看到,秦末大乱的时候,很多人都逃亡在匈奴中。

在汉武帝秦末时候,已经有八十多年历史了。这些匈奴籍的秦人起码繁衍了三代以上,可看到秦人与匈奴通婚很久了。如汉元帝的时候,就修建长城和镇守士兵,不但是为了防御匈奴,也是为了防止汉人越过边境投降匈奴的现象频繁出现。所以,长城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军事防御,可能也是防止汉人百姓投降匈奴。

第2个回答  2020-09-16
掠夺俘虏回去的自然会慎杀,甚至给汉人娶妻生子,是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战略资源问题。

想要搞明白匈奴为什么善待俘虏的汉人,其实还是要看匈奴有着怎样的历史。匈奴人和很多后来的游牧民族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实,匈奴并不是单一的民族,他的族群里既有白种人,也有黄种人,更多的是混血。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因素就在于匈奴对战争中,人口资源的重视。

包括古典籍中“獯鬻”、“猃狁”、“俨狁”、“荤粥”、“恭奴”等名称的各种北方部族,在秦汉时期都被称为匈奴,在战国时期,赵国的李牧曾经以一国之力击败匈奴,其实应该是击败其中一个部落,大概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理解北方的部族,后来统一以匈奴相称。
古代中原战争中,土地和人口是两个重要战略资源。战争加剧了土地的荒芜和人口的丧失,因此有人有地,往往是决定某个集团是否持久的重要因素。

汉朝的张骞、李陵、苏武、李广利等,这些不管是出使被扣留的,还是打败被俘的,只要在匈奴那边,都会给他们每人配发至少一个匈奴老婆。娶了匈奴老婆就会拥有一定家产,然后就会要求生孩子,不然什么都得不到。当他们要离开的时候,甚至老婆都可以带走,但是孩子要留下。
第3个回答  2020-09-16
游牧民族,生存条件恶劣,所以出生率还有成活率低,另外医疗也不行,所以总体寿命不长,需要提高出生率保证部族人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口基因多样性,要是只在部落内部繁衍,用不了多久遗传病什么的会越来越高,古人也知道不能近亲繁殖
第4个回答  2020-09-21
匈奴地广人稀少,汉人俘虏正好可以解决人口问题,所以才优待他们本族娶妻生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