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发于畎亩之中"的故事

还有其中6个故事的超短概括很急啊 文章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谁找到了我谢特一辈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的典故

舜在历山耕田时,为人谦让,不与人争田界。因品德高尚,在民间颇有威望。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即聚集成一个村落。

部落联盟首领尧年岁已高,想选继承人,众人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九名侍从侍奉于舜的左右,来观察舜的品德;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来考察舜的才能。

经过考察,尧对舜非常满意,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舜接位后,勤劳而俭朴,照样跟民众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

舜继位部落联盟首领后,选贤任能,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事业;他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他巡视四方,要求人们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在舜治理下,政行而民乐,八方宾服,天下颂舜的大功。

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战国孟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孟子·告子下》。文章一开头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

另外五个分别是:

1、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2、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

3、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

4、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5、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节选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磨练其人心志,以饥饿和困乏考验其人身形,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目的就是要用上述这些艰难困苦来触动其人之心灵,坚韧其人之性格,增加其人原本没有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心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作品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而获致胜利的精神的弘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5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舜:曾是农民,后为古代古代帝王。

2、傅说:商王武丁的大臣。因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地方从事版筑,被武丁起用,故以傅为姓。 傅说从政之前,身为奴隶,在傅岩做苦役。

那里是虞、虢两地交界之处,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涧的流水常常冲坏道路,奴隶们就在这里版筑护路。傅说就靠从事版筑维持生计,虽有才干,无从施展。

3、胶鬲:在地方从事版筑,被武官启用。

4、管夷吾:早期的个人奋斗是不顺的:经商赔本、做官被逐、打仗败北、辅佐公子纠沦为阶下囚。但是这些磨难正丰富了他的阅历,磨练了他的意志,积累了他的处世经验,提高了他的政治素质,于是才有了他后来的抓住机遇,一举功成。

5、孙叔敖:杀两头蛇

6、百里奚:五羖大夫

扩展资料: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2-04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翻译: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小故事:
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在出任令尹前,带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灌溉农作物。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

百里奚举于市:公元前655年,虞国被晋国所灭,百里奚和虞君都当了晋国的俘虏,成了奴隶。这时,秦穆公向晋献公求亲,晋献公就把女儿嫁给他,同时把百里奚也作为陪嫁的奴仆之一送往秦国。百里奚不甘心做奴隶,就在半路上逃跑了,可不久又被楚人捉去,成了楚国的奴隶。秦穆听说百里奚是个有才干的人之后,就按照当时奴隶的身价,用五张羊皮把他作为逃奴赎回来,封他为大夫。
第3个回答  2012-12-04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

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1-19
他在历山耕田,当地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即聚集成一个村落。当时部落联盟领袖帝尧年事已高,欲选继承人,四岳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分别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九名男子侍奉于舜的左右,以观其德;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以观其能。皆治,乃命舜摄行政务。舜在当帝之前,四岳(四方部族首领)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