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来历

如题所述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

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扩展资料: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它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

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生,出现了专司诗歌的“诗人”。诗人与非诗人的分裂便产生了。诗、诗人总是与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联系在一起的。

“诗歌”这个词来源于我国古代。在古代,能配乐的韵文叫做“歌”,不能配乐的韵文称为“诗”。“诗”和“歌”从开始产生时,就象孪生兄弟一样亲密无间。

汉代产生的“乐府”,也是合于乐可以唱歌的诗。最初它并不是诗歌,而是由汉武帝开始创立的音乐机关。乐就是音乐,府就是官府。汉武帝建立这样专司音乐的官府,制定乐谱、搜集歌词。

到了魏晋六朝时就将乐府所唱的诗,简称为“乐府”,从此“乐府”就由一个机关名称变为诗体的名称,而且是唱出来的。到了唐代,形成了近体诗,也就是我们所学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这种诗很讲究韵律。律是指语言运用有严格的规定。韵是韵脚,指诗句尾字主要韵母带发音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因此它形成了一种音乐美。

唐代还形成了另一种文体——词。它是合乐歌唱的。后来盛行于宋代,发展到元代成了散曲。它是一种新体诗,每个配乐唱歌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格律要求,有曲牌名。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诗出现了。自由诗不好谱曲,所以诗与音乐的关系就逐渐疏远了。但是一些优秀作品还是讲究音乐美。因为新诗虽然没有严密的格式,但是有节奏。

有丰富的感情和联想,语言简洁精炼,读起来就像唱歌一样。由此看来,不管是古体诗、近体诗还是新诗,都与歌有着密切的关系。诗和歌就是这样不可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一、诗的起源

    中国素有诗的国度之称,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更是因为诗人和作品流派林立、数量众多,而且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向占有特别和显著的地位。

  中国诗歌源于先秦,历经汉魏南北朝直至隋唐,诗歌乃步入盛世。唐之后,诗歌在中国文坛的地位逐渐衰落。启功先生曾云: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讲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简而言之:唐朝之前是中国诗歌的发韧期,自然天籁,朴拙浑成;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期,直抒胸臆,而又各具面目;宋朝是中国诗歌的转型期,思辨机趣,融情入理;宋朝之后则是中国诗歌的滥觞期,流派繁多,然而缺乏原创。
  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是先秦时期的乡野民歌,隶属于通俗文学。孔子择其删减成文,乃有《诗经》。先秦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无论是“建安风骨”还是“汉魏乐府”,都将这一个雅字发挥得淋漓尽致。及至后来的唐诗更是将中国传统诗歌推向雅文学的顶峰。我们不妨以此为线索,以雅俗为视角从社会文化史发展中撷取若干片断,来回顾一下中国传统诗歌发展的兴衰及其内在的缘由。
  先秦诗歌除了代表现实主义的《诗经》之外,尚有另一代表浪漫主义的骚赋之体。屈原、宋玉是其代表作家,而《离骚》更是其中佳作。

二、诗的兴起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乐府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在诗歌历史上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汉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汉(末)魏六朝在政治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和黑暗时期,但在思想文化艺术史上却非常重要,其影响之深远,直达现今。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说起汉魏诗学,我们不得不提起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是三曹父子兄弟以及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暘等。这些人被称为“建安七子”。后人称这一时期是“结束汉响,振发魏音”,它标志着汉代文学风格样式的结束,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唐代李白有诗赞扬“蓬莱文章建安骨。中国自孔子以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文学崇尚理性,以说理,叙事为主,所以有“诗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成为传统。但三国时期却出现了“缘情”的主张,与“言志”并提。“缘情”大体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抒情。象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等等,就是这样的诗歌。

  汉魏诗学除了建安诗体外,还有一继承了《诗 国风》“民间自然性情之响”的诗歌体裁,即“汉魏乐府”。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汉乐府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例如格调自由,情感真切的《古歌》;坦露女子对爱情的忠贞誓言的《上邪》;形式齐整,言词优美隽永的《迢迢牵牛星》;以及故事曲折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言语明快简洁的叙事类民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受汉乐府的影响,汉魏诗学经历了由叙事向抒情,又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转折。列如传承至今的《古诗十九首》即是出自汉代文人之手。而建安文学的创作,则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
  此外,诗歌从四字一句的“四言诗”发展到今天仍然很通行的五字或七字一句的“五言”、“七言”诗体,也是在汉魏之际确立的。一般认为,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四言诗是前代诗歌的“压卷之作”,也就是说四言诗中最后出现,却又是最好的作品,而曹丕《燕歌行》的灵活自由的七言诗,则为后来的七言律诗开创了一个新时期。
  魏晋时期,其诗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魏晋风度”。它包含有“狂饮”、“放诞”等狂放的行为,有“清谈”、“隐逸”、“拟古”一类奇特的风气,也有儒、道、佛混杂的思想。在题材上,汉魏六朝的诗歌除了“缘情”之外,又产生了“山水”、“田园”和“玄言”等不同诗派;在诗风上,则出现了自然清新,明白晓畅的主流;在形式上,则共同趋于五七言的整齐,进而形成了完整严密的格律。
    
三、盛唐诗风

  如果把中国诗歌流变的历史,譬作九曲黄河,那么究其源始,犹如雪水消融,点点滴滴,接下来则如轻溪泻地,随意流转,灵动自如,终于在汉魏六朝间进入了一个汇湾,吸纳他源,积蓄能量,汗漫浩荡。直至隋唐则突然变化为飞瀑万卷,声势浩大,奔腾不息,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对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怎么估价都不算过分的。鲁迅答杨霁云函锐:“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甘而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约300年中,流传下来的诗歌就将近5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的1600多年留下的诗篇多出2倍多。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令后世诗人豪士可望而不可及。这是中国诗歌的宝藏,也是中国诗歌的丰碑!

  陈子昂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骨与兴寄两大主张。陈子昂的诗歌鲜明的表现了他的理论,无论是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都是如此。形式上都是五言古诗,内容表现是多方面,十分丰富的。  陈子昂所追求的是风骨,与他大致同时的张若虚,却在创作中追求明丽纯美。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达到了纯美的极至。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总结《春江花月夜》说:“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盛唐之后,国力由盛而衰,而诗歌的格调也身受其影响。如冷落寂寞的大历诗风。此后,诗人们着力于创新,创作出大量极富新意的各体诗歌。尤以韩孟诗派为盛,其代表人物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古今之穷”的韩愈等。韩愈致力于诗歌创新,主张“不平则鸣”。陈寅格先生称其诗“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二者虽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步入晚唐,社会衰败,政治黑暗。诗坛又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诗人。如杜牧,贾岛,隐士诗等。而晚唐诗歌的集大成者乃属李商隐。李诗艳而不靡、凄美浑融、情调幽美、意象朦胧,最为杰出的则是其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唐诗是唐人的是一种生存和竞争方式,也是唐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状物言情,或者表达曲折微妙的情绪,索性直接以诗为言,信手拈来。研究唐诗兴盛之由的著作如林,但除了从经济政治立说的“反映论”外,我们似更应该注意文化的因由。我们谈“唐诗”,不应该离开“唐风”。

四、诗的低谷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经历了盛唐之后宋元明清的诗歌的最贴切的写照。随着诗歌在唐代达到鼎盛之后,诗歌在文坛中的地位逐渐衰落,本来桀傲不驯的诗歌洪流,在此之后一变而为一副循规蹈矩,安详驯顺的模样了。

  经历了隋唐盛世,封建社会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中逐渐发展到了顶峰。直至两宋,封建经济更加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此外,宋王朝优待士大夫,官员俸禄优厚,宫廷和官僚阶层生活奢华,一般市民也崇尚奢靡风气。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崇尚宫正典雅的诗已不能满足民众的歌舞娱乐,而一种比诗风格更通俗、形式更自由的文学样式“词”在两宋迅速兴起,从而奠定了文学史上唐诗之外的又一美学贩式。从此,诗在文坛中不再一家独大。
  宋代诗人可以从唐诗者座高峰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但这座山峰也给了宋人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然而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面对来势汹涌的宋词,宋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以冷淡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深于思辩,题材和风格倾向于议论。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有欧阳修,他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欧阳修之后,王安石自成一家,他以含蓄深沉、丰神远韵的风格宣告向唐诗的复归。北宋诗人苏轼以“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刚柔并济的诗风堪称北宋诗坛第一大家。在此之后,堪称大家的惟有爱国诗人陆游。爱国的主题是陆诗的主要思想倾向。陆游的爱国诗篇激人向上,影响深远;其描写山水景物书斋生活的诗篇也生动细腻、清新优美。明末袁宗道赞陆诗“模写事情俱透脱,品题花鸟亦清奇”。
  元朝建立后,面对民族压迫和文化的大融合,使得元代文坛多姿多彩。然而科举考试失利的大批文人或隐逸泉林或流连市井,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肆,通俗的戏曲以及话本小说逐渐兴盛,诗歌的地位从此一落千丈 。

 元杂剧的发展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杂剧的兴盛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康进之等。他们的作品都有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语言本色、雅俗共赏的特点。成就最高的是关汉卿,《窦娥冤》是他最优秀的作品。王实甫的《西厢记》也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此外,马致远写昭君出塞故事的《汉宫秋》、白朴写唐明皇、杨贵妃故事的《梧桐雨》等也都是传世佳作。

 后期是元杂剧的衰落期,不仅作家数量减少,而且思想性、艺术性也较前期逊色。后期作家追求辞藻工丽,失去了前期杂剧语言的本色美。此时期最优秀的剧作是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明清之际,文人的地位虽然有所提升,但朝廷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格控制了文人的思想。文学形式上涌现出了新的内容,文人的审美趣味发生转变,文学逐渐商业化,俗文学取代了雅文学的地位全面发展,诗歌更是可怜的变成了通俗小说中的文才的点缀。

  明清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尤其是白话长篇小说。明清长篇小说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六大白话小说为代表。明清小说除了将前代已有的文言传奇体和笔记体发扬光大外,又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创制了章回小说和拟话本(文人模拟话本所创作的短篇白话小说),这两种白话小说的文体同传奇体、笔记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国文言、白话两大小说系统的四种主要体制,显示出我国古代小说在文体上的多姿多彩。

  
五、不尽诗流

  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迅速崛起的白话文。同时,自由体诗歌重新活跃在新世纪文坛。然而,传统诗歌并没有彻底地退出文学舞台。不仅深研传统文化的人士如陈寅恪、胡适、马一浮、熊十力、钱钟书等继续吟咏,一些新文学的闯将如鲁迅等也偏爱传统格律的诗歌。毛泽东同志更是这一时期传统诗学的集大成者。
  在此之后,面对西方文学流派的不断冲击,传统诗学乃至中国古典雅文学逐渐的在现代文坛中彻底的失去了前进的方向。现代诗应运而出,并一直毡房着新的光彩。但是传统诗学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可抛弃的部分,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诗学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文学课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2-06
诗的起源和《诗经》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要靠文字记录才能流传,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像《左传》所记的宋国筑城民夫们讽刺华元的诗,就是口头创作,那些民夫都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当然,这还不是最早的诗歌,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西汉时代的典籍《淮南子·道应训》里有这样的记载: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许多人一起抬大木头,用喊号子协调大家的步伐,鼓励大家出力,号子很有节奏。如果在号子中加进一些有内容和有趣的话,那就是原始诗歌了。鲁迅曾把这种喊着“杭育杭育”声音的劳动号子称作最早的诗歌,并风趣地说这就是“杭育杭育”派。此外,诗歌的起源还同宗教和娱乐有关系。古书《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他们的宗教兼娱乐活动是,由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边跳舞,边唱歌,歌辞有八段。歌辞没有流传下来,但从同书所记的《玄鸟》、《遂草木》、《奋五谷》等题目推测,内容大约是有关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和农业生产的。古代有“玄鸟生商”的说法,商民族奉“玄鸟”(燕子)为图腾,这里的“玄鸟”可能也是类似的神话传说。“草木”、“五谷”显然是有关牧业和农业的事。这些歌辞就是原始的诗歌,不过它们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形从现在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中仍可看到。诗歌首先和舞蹈脱离,后来又渐渐脱离曲调,成为朗诵和阅读的诗歌,但仍保留着音乐性,即有节奏和韵律。诗又称“诗歌”,就说明了它与音乐的关系。

  中国最早的诗歌起源于何时以及是什么样子,由于根据不足,已经说不很清楚了。东汉时代的《吴越春秋》记载了一首远古时的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宍”即是“肉”字。它大意说:把竹子砍下来做成弹弓,用它把泥制的弹丸发射出去猎获禽兽。传说这是黄帝时代的歌谣,但无法证明。它来源很古,是可信的。此外古籍中还有一些古歌谣的零篇碎句,真伪难辨,研究价值不大。幸运的是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就编成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诗经》成书的时间约在春秋中叶,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这些诗主要产生于黄河、长江和汉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及湖北北部地区。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包括160首诗,《雅》包括105首诗,《颂》包括40首诗。这三部分无论内容、形式和风格都有不同,文学价值也有高低之别。下面分类简介一下。

  1风诗

  风诗也叫国风。“风”的意思是民间曲调,“风诗”就是各地的民歌。风诗下面又分:周南、召南、邶〔bèi贝〕、鄘〔yōng拥〕、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bīn宾〕等15国风,即分属这些地域的民歌。国风是下层人民的集体创作,“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公羊传解诂》),直接反映了人民生活和喜怒哀乐的感情,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文学价值很高,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按其思想内容,又可将它分为三小类。

  (1)反映恋爱和婚姻生活的诗

  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最易发生种种纠葛,引起感情波澜,《国风》中这类诗最多。如《卫风·木瓜》(括号内是今译文字,下同):

  投我以木瓜, (你送我一只木瓜,

  报之以琼瑶。 我赠你一块佩玉。

  匪报也, 不是简单地报答呀,

  永以为好也。 是为了永远相爱呀。)

  这同现在一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互相表赠私物以表示爱情的情景十分相像。又如《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jūn钧〕,(在田野猎获一只香獐,

  白茅包之。 用白茅草把它包起来。

  有女怀春, 有个姑娘想出嫁,

  吉士诱之。 小伙向她去求爱。

  林有朴樕〔sù速〕,林中长满小树,

  野有死鹿。 田野有只死鹿。

  白茅纯束, 用白茅草把它捆起来,

  有女如玉。 美丽的姑娘招人爱。

  “舒而脱脱兮, “从容地悄悄地来吧,

  无感我帨兮, 不要扯动我的佩巾,

  无使尨〔máng忙〕别让你那长毛狗

  也吠。” 乱叫。”)

  年青的猎手猎获一只鹿,这是能干的表现,很容易博得女孩子的倾慕。女孩子显然接受了青年的求爱,但警告他要规矩些,别莽撞,别让狗叫,以免引起旁人的注意,表现了女孩子初恋时的羞涩和细心。《诗经》中还有的诗写了失恋的感情,如《郑风·狡童》:

  彼狡童兮, (那个狡黠的冤家呀,

  不与我言兮。 不再同我说话啦。

  维子之故, 就是因为你的缘故,

  使我不能餐兮。 害得我饭都吃不下啦。

  彼狡童兮, 那个狡黠的冤家呀,

  不与我食兮。 不再同我吃饭啦。

  维子之故, 就是因为你的缘故,

  使我不能息兮。 害得我觉都睡不着啦。)

  两个人不知为什么闹了别扭,男的赌气不理,姑娘便着了急。诗用姑娘的口气,依恋、疼爱的感情溢于言表。婚姻悲剧,古人亦有之,《卫风·氓》就写了这个内容。诗中写了一个姑娘轻信了一个男人的求爱,婚后被抛弃,诗中第三段写了女子被遗弃后的内心痛苦:

  桑之未落, (桑树没有落叶时,

  其叶沃若。 它的叶子多新鲜。

  于嗟鸠兮, 唉呀那些斑鸠呀,

  无食桑葚; 千万不要吃桑葚;

  于嗟女兮, 唉呀那些女孩呀,

  无与士耽。 千万不要恋男人。

  士之耽兮, 男人要是恋女人,

  犹可说也; 随时都可摆脱她;

  女之耽兮, 女人要是恋男人,

  不可说也。 想要脱离就难啦。)

  接下去叙述这个女人嫁到男家,起早睡晚劳苦三年,待到生活好转时,男的把她抛弃了。诗中把这个女人矛盾、怨恨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反映在阶级剥削和压迫下,劳苦百姓生活和感情的诗

  《豳风·七月》是这类诗的代表,它叙述了农奴们从春耕到采桑、狩猎、秋收、过冬等全年的劳动生活,全诗充满着艰辛和酸楚的情调。诗的第一段说:

  七月流火, (七月里大火星向西落,

  九月授衣。 九月里发下过冬衣。

  一之日觱〔bì必〕发,冬月里寒风噼叭响,

  二之日栗烈。 腊月冻得人打战栗。

  无衣无褐, 可怜没有衣服穿,

  何以卒岁! 这年末的日子怎过去!

  三之日于耜, 正月里开始备农具,

  四之日举趾, 二月里抬脚去下地,

  同我妇子, 老婆孩子一齐忙,

  馌〔yè叶〕彼南亩。送饭到南边田地里。

  田畯〔jùn俊〕至喜。田官看见很欢喜。)

  诗中季节的称呼用的是古代的豳历:一之日相当夏历十一月,二之日相当夏历十二月,三之日相当夏历正月,四之日相当夏历二月,译文本此。田畯是监督农奴劳动的官吏,可见劳动是被迫的。全诗共八段,描绘出古代劳动人民一年的生活画面。另一些诗,如《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等篇,直接斥骂剥削者是“白吃饱”,是“大老鼠”,发出反抗的呼声。

  (3)讥刺统治者腐朽生活的诗

  如《鄘风·墙有茨》:

  墙有茨, (墙上的蒺藜,

  不可埽〔sǎo扫〕也。扫不掉呀。

  中冓〔gòu够〕之言,宫中的传言,

  不可道也。 没法说呀。

  所可道也, 若是说出来呀,

  言之丑也。 那可真是丑死啦。)

  据说这首诗是讽刺春秋时卫宣公家族乱伦丑事的。卫宣公为他的儿子从齐国娶来一个女人,看到她长得美,便据为己有,这就是宣姜。卫宣公死后,宣姜又与卫宣公的庶子私通,生了五个孩子,这首诗就是讽刺这件事的(事见《左传》闵公二年)。这首诗是否就是为卫宣公家族作的,现在无从断定,但它斥骂统治者的糜烂生活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这类丑事无代无之。《鄘风·相鼠》一诗骂统治者:“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看那老鼠还有张皮,而有人却没有道德,这种人还不如死了好!

  2雅诗

  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从风格上说,《大雅》雍容典雅,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如《小雅》中的《采薇》一篇,向来被称道,它写了一个人出征同玁狁〔xiǎnyǔn险允〕(即后世的匈奴)打仗,经历了长期艰苦的生活,最后回到家乡的心情:

  昔我往矣, (回想我出征的时候,

  杨柳依依。 杨柳也露出惜别的情意。

  今我来思, 现在我回来了啊,

  雨雪霏霏。 飘落的雪花铺天盖地。

  行道迟迟, 一步步走在路上,

  载渴载饥。 渴干嗓子饿扁了肚皮。

  我心伤悲, 我心里满怀悲伤,

  莫知我哀。 没有人理解我的愁绪。)

  这是一首很动人的抒情诗。《小雅》里的这类诗,风格上类似国风,其中有的就是民歌。

  3颂诗

  颂就是歌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颂诗又分三部分:《周颂》31首,是周天子专用的;《鲁颂》四首,是鲁国诸侯专用的;《商颂》五首,是宋国诸侯歌颂其祖先的,因宋国是武王灭商后,由商民族建立的诸侯国,所以称商颂。颂诗是统治者的庙堂歌辞,所以都呆板平直,绝少诗味,是《诗经》中文学价值最低的部分,但有史料价值。

  《诗经》在先秦时代称为“诗”,孔子称之为“诗三百”,并无“经”的名目。到汉代“独尊儒术”之后才被称为《诗经》,成为封建社会的神圣经典之一,在封建社会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隋代以后确立科举制度,《诗经》是考试内容之一,读书人都认真研究它,对它十分熟悉。《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后历代诗人都自觉地学习《诗经》,继承这个传统,用他们的创作去反映社会现实。如唐代的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都积极提倡《诗经》讽谕怨刺的精神,主张用诗歌干预政治,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使他们的诗歌获得了不朽的价值。《诗经》的许多语汇至今仍被运用着,如“琴瑟之好”、“鹊巢鸠占”、“切磋琢磨”、“乔迁之喜”、“小心翼翼”、“投桃报李”等等,可见《诗经》影响之深远。
第3个回答  2012-12-06
写着玩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