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王,汉武帝,唐太宗都是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他们有什麼异同点?

如何辩证的看待贞观之治的局面的出现???

这三个虽然都是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但实际上还是很有不同的。
秦始皇嬴政,主要的功绩就是统一,说统一六国不准确,当时还有卫、东周国、西周国等国家,并不仅剩下六个国家。还有征匈奴、平百越。被人诟病的就是郡县制、阿房宫、修长城、修直道、修皇陵,还有就是焚诗书,坑术士,说焚书坑儒不准确。
可以说,匈奴在战国时期,屡屡骚扰中国北境,和匈奴一战在所难免。秦国出现了很多次亲王当政,国家衰落的情况,所以嬴政废封国,立郡县,也是一种解决方式。嬴政掠来了六国的宫女,修宫殿是必须的,要不这么人住哪。长城对于防御匈奴,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修直道,表面上是为了抵御匈奴,实际上是嬴政出巡所用,虽然是秦始皇享乐的工具,但也保证了秦朝对各地的统治。烧书自然是不对的,但是,这件事先是儒生骗了秦始皇,秦始皇只是报复,现在来讲叫防卫过度,和谋杀、误杀还不是一个性质。古今中外,哪个成功的皇帝不把皇陵修得好点,也不是嬴政一个人这样。比之胡夫,他的规模小多了。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治这么大国家的人,有点失误也是难免的。只不过这么多劳民伤财的事情一齐办,肯定会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且在继承人问题上,嬴政颇有失误。
说秦始皇千古一帝,实在是十分过分,他算是中国历史上有功绩的皇帝,但并不算太好的皇帝。
汉武帝主要的功绩就是击匈奴、平西域、兴太学、重用人才,使得汉朝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被人诟病的是重用阴阳家也就是所谓的术士、穷兵黩武、爱杀人。
刘彻由于文景之治,社会已经相当的富足,有能力抗衡匈奴,就四次征讨匈奴,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为汉朝对匈奴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至于南匈奴的刘渊,都知道“绛灌无文,随陆无武”,现在的一般历史爱好者,除非对汉初历史颇有了解,否则也未必知道这四个人是周勃、灌婴、随和、陆贾。可见刘渊的汉化程度极高,又出生在山西,你能说山西人不是中国人么?所以并不太涉及民族问题。所以说,汉对匈奴的胜利,是毋庸置疑的。
刘彻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平定西域,虽然是为了一己之私,但是使得西域首次成为中国领土,也为后来西域成为中国领土打下了基础。西域就是今天的巴尔克什湖以东地区,包括新疆。
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不对的。我们可以看到,汉武帝不仅仅用儒生,还用了阴阳家、道家,思想还兼有一些法家思想,所以谈不到罢黜百家。而董仲舒上的“天人三册”中虽然有这句话,但是董仲舒本人都未得到重用。汉武帝重用的儒生只有公孙弘和主父偃两人,说独尊儒术,有点牵强。汉武帝时期,除了延续汉初的五经博士以外,还重新建立了太学,使得儒家有了官方的学府,这对儒学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推进。
汉武帝颇能用贤,武帝一朝,有司马相如、汲黯、卫青、霍去病、董仲舒、公孙弘、主父偃、李广、张骞、霍光、司马迁等中国历史的一二流名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也是史记中写得颇为出彩的一篇。可以说刘彻在用人方面,还是很能博揽众长的。
而刘彻在匈奴、西域、朝鲜、南越的用兵,使得国力衰落,而自己被很多术士所骗,还痴心神仙。刘彻一朝8个丞相,被杀了6个。等到刘彻再任命丞相的时候,吓得那个人跪地求饶。上述的名人,卫青、主父偃、李广、司马迁都没得到好下场,对了还有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酚。
所以说汉武帝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皇帝,说他“雄才大略”,也不算为过。说他有亡国之举,无亡国之实,也有道理。个人认为,汉武帝还是一个颇为不错的皇帝。他在晚年巫蛊事件废太子以后,颇有悔悟,下轮台罪己诏,立霍光辅政,为日后的昭宣中兴打下了伏笔。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同秦始皇相比,汉武帝颇有不如,因为已经有一个秦始皇了,你还要做二号秦始皇,不是咎由自取么?好在汉武帝晚年有所悔悟,运气又比较好,才没有亡国。
而李世民则和他们不同。李世民在执政、文治武功、社会安定方面,做的相当成功。对李世民的指责,主要是玄武门之变和立太子。其实,李治虽然导致了武后执政,但是在高宗、武后两朝,唐朝无论对内对外,都还是呈上升趋势的,也不算李世民太过失策。还有就是李世民杀了2个不该杀的人。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单雄信,这个人在历史上差点杀了李世民,后来被李世民逮住,徐茂公、秦琼、程知节(程咬金的名字多有文艺范)都为单雄信求情,尤其是徐茂公,磕头出血,李世民还是杀掉了单雄信。这被隋唐演义等评书变成了尉迟恭单鞭救驾。还有一个,李世民因为杀了他,规定以后皇帝要杀人,必须确认五次才能执行。这以后,李世民就再没错杀过人了。
可以说,李世民在执政方面确实是个天才,但是对于亲属问题,未免狠了点。
比之上面两位,李世民在政策上并没有什么大的失误,属于唐朝兴盛的奠基人。而秦朝的奠基人是秦穆公和秦孝公、汉朝是文景。嬴政和刘彻都是属于那种占便宜的,我叫做得瑟帝。唐朝的得瑟帝应该是唐玄宗李隆基。这三个人有可比性。
而贞观之治,首先是李世民重用人才,实行善政所致;其次,在党锢之争黄巾之乱,中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到了隋朝统一,人们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而不希望再出现动乱;最后,李世民由于逼父杀兄继位,所以很珍惜这次机会,所以励精图治想当个好皇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06
共同点:都是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杀伐果断之辈,敢打破祖制、善于重用人才;都积极反外侵,开疆拓土,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展了中华疆域,为中华的疆域版图奠定了基础,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

异别点:
    秦始皇,首次完成中国统一,创立皇帝制度、制传国玺,行中央机构、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车同轨、行同伦,修建驰道、修筑万里长城、修秦始皇陵,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秦朝,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第一次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杀气过重、焚书坑儒、穷奢极欲、求不死药,一代情痴,公认的“千古一帝”!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开创数个第一:使用年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所谓的“儒表法里”、太初改历、盐铁官营、通西域、提出收匈奴、创立太学、罪已诏、推恩令。开创西汉王朝军事最鼎盛时期,沟通西域,吞并朝鲜。惟才是举、“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汉武帝千古无二。在他统治期间,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发生巫蛊之祸,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晚年因杀戮太过,颇思悔悟。

    唐太宗,工书法、富文词。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重功臣重纳谏,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以民为本的思想,开创“贞观之治”。晚年著《帝范》一书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个政府机构之间权力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着眼于争夺关中、巩固“中国”的固本思想,以夷制夷、保藩固圉的地缘藩屏思想。贞观时期的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完全开放时代,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成就“天可汗”。

贞观之治的出现如下:
1. 隋唐更替,隋炀帝的暴政和其间的战争使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一个原因。
2. 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第2个回答  2012-12-06
相同点,政治武功都厉害,然后身边功臣猛将无数!
异处,秦开创一切的源头,功过难辨,很多都是原创所以难以说好是坏,只有子孙知道,开创法制先河;汉,年少且对外族攻击猛烈,奠定汉族地位,以道治国的延续;唐,凌云阁上的忠臣说明是真正的领导,将领的辉煌代表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一辈人的绚烂,盛唐亦如此。
第3个回答  2012-12-06
最基本的共同点, 虽然封建体制,却非真正独裁,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 最大多数人参与, 社会各阶层往来通畅,能上能下, 因而思想活跃,文化昌明.
异点体现在封建体制的不断完善, 直达宋朝,达到顶峰.
第4个回答  2012-12-06
不同点
秦皇 千古一帝 中国古代唯一一位具有真正帝王气质的帝王
汉武 功过参半
李二 善于纳谏 人品不怎么样

相同点
都有善于征战的将才和治国人才....但是他们都喜欢劳民伤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