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徐庶走马荐诸葛》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靠谱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01

徐庶投奔刘备后,非常受器重。他几次用计打败曹兵,令曹操震惊。曹操采纳程昱的计策,把徐庶的母亲接到许昌,再摹仿她的笔体写信让徐庶来。徐庶是孝子,接信向刘备辞行。不想徐庶走了几里又拍马返回,向刘备保荐诸葛亮。他指出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建议刘备亲自前往。之后引出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soso_tc_slider_img
  徐庶本名福,姓单。 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化名单福,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获,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

第2个回答  2022-05-08
徐庶,字元直,本是刘备手下的重要谋士。“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一直是中国忠孝的典型,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完美阐释。在《三国演义》中,化名单福的徐庶被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识破,曹操派人将徐庶的母亲请到了许昌,让他给自己的儿子写信,归顺自己。收到书信的徐庶不得以离开刘备,而向来以仁德自居的刘备,只能放徐庶离开。后来有人评价说,“刘备乃遣庶归,欲为天下者,恕人子之情也”。徐庶在走之前,有感于刘备的仁德,推荐了自己的好友诸葛亮继续辅佐刘备。并且,还亲自前往诸葛亮处劝说于他。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徐庶走马荐诸葛”的完整故事。
  其实《三国演义》为了塑造徐庶忠孝的形象,特意把历史情节进行了颠倒,徐庶推荐诸葛亮其实是发生在徐庶母亲被曹操俘获之前。建安十二年,刘备在荆州访求贤士,欲助其成就大业。徐庶对刘备推荐他的好友诸葛亮,“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对徐庶说:“那你跟他一起来吧”。徐庶回答到:“这个人只能将军您亲自去请他来,而不能由我把他招来”。于是,刘备就去亲自拜见诸葛亮,请他出山相助。一直去了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这就是后来十分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次年,曹操率军南下,荆州刺史刘琮投降,刘备带着军民从樊城、新野南下,徐庶也在军中。后来刘备军被曹军追上,刘备只带少数人逃走,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擒获。徐庶见自己的母亲被曹军所获,只能向刘备请辞,投奔了曹操。徐庶在魏国一直做到了中郎将、御史中丞之职。
第3个回答  2022-04-29
要说刘备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那肯定是徐庶和诸葛亮。刘备在没有碰到徐庶之前,尽管很早就在涿州起兵,也有关羽和张飞两位绝世猛将的加入,但每次征战都败多胜少,哪怕拿到徐州也守不住基业。遇见徐庶之后情况变了,徐庶高超的谋略让刘备打胜仗原来这么容易,知道一个军师的重要性。后来徐庶被曹操设计挖走,徐庶走马荐诸葛,当刘备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之后才真正翻身,很快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令人奇怪的是,为何徐庶临走之前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其实背后的原因并不简单,今天我们细细说来。
  

  事情还得从刘备驻防新野说起,当时他绞尽脑汁想得到荆州士族的支持,但奈何人家见他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新野守将,而且多次被曹操打败,压根不看好他。就在刘备一筹莫展之际徐庶出现了,他以歌声吸引刘备,而且还名了刘备失败的原因。刘备惊讶于他的才华于是和他谈天论道,很快被徐庶的知识所折服,于是邀请徐庶加入阵营。
  

  徐庶加入刘备集团没多久,曹操派遣曹仁带着3万大军攻击新野,这时候刘备在新野的守军不过1万人,而且曾经是曹仁的手下败将,为此他想跑路。徐庶看穿了刘备的弱势,挺身而出点出了曹仁大军的各个破绽并制定出破敌计划,刘备将信将疑地派遣赵云出击。令人惊讶的是战果居然和徐庶料想的一样,曹仁大军很快被打败,新野奇迹般的守住了!从此刘备拜徐庶为军师,而且关羽、张飞、赵云这些武将都对徐庶佩服得五体投地。
  

  曹操得知曹仁战败的消息后非常惊讶,他知道刘备的能耐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多番打听之后才知道是因为徐庶的帮忙。这时候荀彧告诉曹操徐庶有个弱点就是非常孝顺,现在他的老母亲就在宛城,只要我们控制住他的母亲,届时就可以逼徐庶投诚。曹操采纳之后徐庶果然方寸大乱,奋不顾身前去侍奉母亲。尽管刘备很舍不得徐庶但也只能放他走,于是一行人给徐庶送行,徐庶走了一段路后折返回来,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让刘备务必得到他的帮助,只有得到他才能完成霸业!
  

  徐庶为何临走之前才推荐诸葛亮呢?原来他们一起在水镜先生门下学习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诸葛亮的能耐和脾气,假如对方不是一个仁义之主的话诸葛亮绝对不会出山辅佐。徐庶在刘备阵营这段时间已经知道刘备的品行和口碑,刘备做的事情都对老百姓有益,而且明知道自己走了之后肯定会成为敌人,但刘备还是放徐庶走。他被刘备的胸怀所折服,也就是这个时候肯定刘备绝对是诸葛亮的明主,所以当下才推荐。
  

  结语:网上有很多认为徐庶纯属是嫉妒诸葛亮才华的说法非常荒谬,假如他嫉妒诸葛亮的话就完全没有必要推荐了,自己加入曹营之后还少了一个对手。徐庶只是不想诸葛亮明珠暗投,更不想埋没诸葛亮的才华,所以看见极高的成功率之后才进行撮合罢了。
第4个回答  2021-10-15
主要内容:曹操挟持了徐庶的母亲,逼徐庶来许昌相见。刘备无奈,依依不舍地送走了徐庶。而徐庶最终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
读后感:文章写出了刘备的仁义,写出了徐庶的孝顺,还写出了曹操的奸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2022-05-06
化名单福的徐庶被曹操手下谋士程昱识破,曹操将徐庶的母亲软禁,书信一封至徐庶,受到胁迫的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内,北上归曹,这也是后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由来。为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在走容之前向刘备推荐了贤才诸葛亮,引出后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因为徐庶在军营辅佐刘备的这段时间,可以看出此人是一个明君,做的都是有利于老姓的事情,而且自己和诸葛亮也是好友,当初同在水镜先生门下学习,了解诸葛亮的为人,如果不是明主不会辅佐,而且自身不愿意出山,这得靠刘备自己想办法去请军师,这就有了后来刘备“三顾茅庐”一事。

而且徐庶本身也是想自己辅佐刘备的,奈何自己的老母亲被曹操挟持,作为孝子只有前往曹操军营,但是想到刘备如若不找一个军师,难以完成大业,就推举诸葛亮,至于为何一开始不推举他,在我看来,人多少都有点私心,怎么会在自己还没有得到重视的情况下,推举一个比自己有才能得人呢,这不是对自己不利吗。

徐庶很欣赏刘备的为人,觉得他可以当好一个君王,因为他不仅凡事都为老百姓着想,而且,在自己说明要投向敌军为军师,为曹操办事的时候,竟能放他离去,可以看出此人胸襟,是一个宽容善良有作为的人,这样的人值得自己推举比自己更为优秀的人来辅佐,否则,一般的君王知道人才将流失为他人用时,一般都会选择杀之而后快。

而且作为诸葛亮的好友,深知他的才华,不希望诸葛亮明珠暗投,也不想埋没他的才华,更不想明君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在最后时刻,选择抛弃其他想法选择推举诸葛亮,就算是最后两人会以敌人的身份见面也没有关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