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中“宰相”, 主要是负责做什么的?

如题所述

宰相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职务头衔。在君主专制时期,首相拥有巨大的权力,仅次于天子。首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和管理政府事务。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太宰”、“阴”、“太室”等官职,这些官职是协助皇帝、管理国家的,但没有后任宰相的权力。 春秋战国时期,“宰”仍为各国沿用,被称为“大宰”。项羽的名字开始出现。根据历史记载,在武帝第二年(公元前309年),任命了一个宰相,然后任命了一个宰相。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任命首相,或者偶尔任命或控制首相。成帝后,改相国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结盟。东汉时,宰相的权力转移到了尚书台,宰相变成了司徒,只是“候补官”。东汉末年,他重登丞相之位。

魏晋时期,官吏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等。没有任命或任命官员。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魏、周都有相国或大臣。朝廷废除了宰相,以令、施、商书令、仆射线相权。在隋制中,那些行使首相权力的人不称为首相。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尚书省的大臣被称为“左右相”。宋朝受益于唐制,直到南宋孝宗帝统治时期,尚书的左、右侍从都改为“左、右宰相”,掌权的又称“宰相”。在元朝,中蜀的实际大臣被称为宰相。明朝初期,明朝太祖朱元璋于公元1380年宣布废除中蜀省,并撤换了丞相,因此他不再拥有宰相的头衔。明清时期的内阁大学士虽然没有名字和职位,所以叫相。

唐代有三省制,其中尚书省权力过大,皇帝不满意,逐渐搁置,将尚书省的事务移交给尚书令的属下、左右侍从和弓箭手,这也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在唐代,宰相是三个省的宰相,包括家族的下属中书府的官员,以及四个被枪杀的仆人,他们都是宰相。

另外,还有其他特殊情况,总理也可以兼职,即使总理不是三省之一,但做好工作,让皇帝多表扬你,然后会给你更高的等级,你也可以和三省总理讨论国事,这样你也没事。在不同的朝代,首相的权力是完全不同的。有些地方,总理的权力很大,但有些地方,总理的权力只是名义上的官方职位,不能概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14
主要就是负责监查的,而且也会根据调查一些事情,相当于一个文职,而且也会帮助皇帝排忧解难。
第2个回答  2021-08-13
主要负责的项目还是有很多的,而且权力也特别大,其中就包括一些决策权,大臣之间有什么问题也是会第一时间先问宰相的,同时还有辅佐的责任。
第3个回答  2022-01-07
“宰相”和“丞相”是有区别的。
“宰相”一词是对古代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不是具体的官职。
宰相的具体官职,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
“丞相”只是各种宰相具体官职中的一种。
需要注意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的是丞相,而非宰相,这一点在《明史·太祖本纪》可以证明。
实际上,明朝后期的内阁大学士、清朝的军机大臣和晚清的内阁总理大臣,也都是宰相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官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