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修先生体裁是?

亲爱的汉修先生体裁是。

汉修先生体裁是小说。

亲爱的汉修先生
《国际大奖小说·爱藏本:亲爱的汉修先生》内容简介:雷伊在小学二年级时读了一本课外读物,他很喜欢那《国际大奖小说·爱藏本:亲爱的汉修先生》的作者汉修先生,便写信同他联系。到了六年级,为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跟汉修先生联系得更加密切了。在信中,雷伊说出了他父母离异的实情、自己转学后的不适应以及他内心的孤独。通过和汉修先生的书信往来,雷伊不但学会了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理解了父母无法共处的原因,体会到了父母对他的关爱,而且还练就了一手好文笔——一篇描写他和爸爸坐卡车出游的文章使他获得了小作家征文的荣誉入围奖,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要成为名作家的决心。

中文名
亲爱的汉修先生
书名
国际大奖小说:亲爱的汉修先生
作者
贝芙莉•克莱瑞(Beverly Cleary)
类型
少儿
出版日期
2008年4月1日
快速
导航
作者简介

媒体推荐

图书目录

后记

序言
内容简介
《国际大奖小说·爱藏本:亲爱的汉修先生》由新蕾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贝芙莉·克莱瑞(Beverly Cleary) 译者:柯倩华
  
  贝芙莉·克莱瑞,1916年出生于美国的俄勒冈州。贝芙莉自小就受到做图书馆管理员的母亲的熏陶,喜爱看书。她从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写一些关于她童年的趣事以及她身边的小朋友的图书。贝芙莉曾在华盛顿大学致力于研究儿童图书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并在日后成为了一名图书馆的管理员。贝芙莉写书时的灵感大多来自她日常的生活体验以及周遭的环境。她的书为她赢得了许多著名的奖项,其中《亲爱的汉修先生》就获得了1984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并使她赢得了1983年美国文学最杰出贡献奖;她的“雷梦拉”系列则分别获得了1978年、1982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贝芙莉的作品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后来,她的“雷梦拉”系列被改编为电视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媒体推荐
极佳的故事,非常深刻;很有立体感,技巧出色,确实是一部佳作。
  ——《纽约时报》(The New Yew York Times)
  幽默的风格使这部作品更加出神入化了。
  ——《学校图书馆杂志》(School Library Journal)
  这是一个男孩子经历了父母离异、生活发生变化的故事,读者可以从他的书信中接触到他的内心世界,这本1984年的得奖作品,并未随着潮流的变迁而褪色,书中男孩的心情仍然让读者感同身受。
  ——《儿童文学杂志》(Children's Literature)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亲爱的汉修先生
  第二章 鲍雷伊的日记
  第三章 亲爱的汉修先生
  第四章 鲍雷伊的日记
  第五章 亲爱的汉修先生
  第六章 鲍雷伊的日记
  第七章 亲爱的汉修先生
  第八章 鲍雷伊的日记
后记
世界上有两大儿童文学奖项,一个是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一个是纽伯瑞儿童文学奖。这两个奖项都曾经在中国出版过丛书,可惜由于市场反响不热烈(其实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这些书很快就在市场上消失了,恐怕以后也很难有重印的机会。我给大家推荐《亲爱的汉修先生》,也是希望在它们消失之前每个人手中能保留一本。
  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是颁给儿童文学作家的,有时作家的作品不见得是本本精彩;而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则是颁给作品的,作品的品质都属上乘。
  把《亲爱的汉修先生》作为“萤火虫教师读书会”的第一本书,不仅是因为内容精彩,还因为它很适合四至六年级的学生阅读,老师如果能善加引导,不仅能让学生收获感动,还能收获读书、作文的方法。所以,我在培训的时候多次推荐此书,告诉老师们:“与其让孩子买很多作文书,不如买一本《亲爱的汉修先生》!”
  此书的作者贝芙莉当过儿童图书管理员(可别小看这个工作,在美国甚至比教师还重要),因此非常了解孩子的心理。你看,她选取的主人公是一个在各个方面都非常普通的男孩(事实上在班上也是这样的孩子占绝大多数),这样才好表现他们平常的喜怒哀乐。鲍雷伊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的离异给他留下了很大的心灵阴影,但是他并不是自暴自弃,敌视自己的父母,而是试图从父母的角度理解他们。鲍雷伊在班上没有几个朋友,而且还总有人欺负他(例如偷走他的午餐),但他也从愤怒转为理解,“我只是觉得,很庆幸我不知道那个小偷是谁,因为我还得跟他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作家在安排鲍雷伊的日记和书信时,看似随意,但实际上又前后几条线索并进,各件事情之间很有联系,看完后不得不佩服作家的布局技巧。作家没有简单地去判断某个人的行为,而是从每个人的合理行为中引出他们的冲突。老师如果引导孩子阅读此书,可以问学生:从书中感觉到鲍雷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同样也适合书中的其他人物,例如汉修先生、鲍雷伊的父母。
  作家在书中,给小读者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爱,也充满痛;既有意外的收获,又有必然的遗憾。我特别欣赏作家对结局的安排,正是这个不完满的结局提升了作品的“格”,也给读者留下了叹息和遐想的空间。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故事的其他结局或者后续发展。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自己去咀嚼,自己去成长。成长,这是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环。
  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一样,《亲爱的汉修先生》也是“五味杂陈”。我在读这本书时,也是时而叹息,时而高兴,时而浮想联翩。大部分味道我相信大家都能读出来,但对于封底说的“幽默的风格”,您感受到了吗?我只提示一个地方,“我在跳蚤市场上买了一本二手的《狗儿快乐秘诀》。希望您不会介意。”我读到这里时,真的是忍俊不禁。您可以和学生聊一聊,你读了这本书后,哪些最让你觉得好笑(或者遗憾、伤心、气愤等)?
  作品全部采用书信和日记的方式安排故事,真是非常别致,而且作家显然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叙述角度,让整部作品张弛有度,缓缓潜行。试想,如果作家是直接讲述故事情节(像很多作品一样),会有什么不同?是否能收到这样好的效果?
  这本书能让学生悟得一些观察事物的方法、阅读方法、写作技巧,我想很多老师也读出这点了。您看,鲍雷伊给汉修先生写的第一封信,只有一句话,还有错别字,到后来虽然写得长一些,但仍然是大白话居多,再到后来,鲍雷伊能进行很好的风景描写和场面描写,如对“蝴蝶树林”的描写,读来让人动容。我也联想到我们的写作教学,很多时候让学生觉得不好写,是因为学生觉得找不到确定的阅读对象。日记是自我倾诉,书信是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这是两种很好的写作形式。想一想,让学生写一篇名叫“记一件高兴的事”的作文,或者让学生写一篇“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说一说你最高兴的一件事”,哪一个题目学生更有话可说?其他的还有构思的技巧、情节安排的技巧,老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发现,一起来讨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