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手法的文学作品

如题所述

一、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

在《警察与赞美诗》的开头有这样一段对描写:““每当雁群在高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和她的丈夫亲热起来,苏比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在这里,欧•亨利想交代的其实就是“冬天将至”这个时间背景,但他却通过对“雁群”、“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等意象的描写将读者早已熟知的事物进行说明,可以说是一种“陌生化”描写。

二、余华《往事如烟》

《往事如烟》中余华对于声音的圆润是这样形容的:“她们的声音都很光滑,让瞎子想到自己捧起碗时的感觉。”余华没有直接说“她们”的声音圆润光滑,而是用“让瞎子想到自己捧起碗时的感觉”这种读者并不熟悉的感觉来形容,重构了“声音光滑”的感觉,运用了“陌生化”的手法。

三、余华《第七天》

《第七天》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的思绪借助身体的行走穿越了很多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的情景之后,终于来到了这一天。”余华在这里想要说明的其实就是“我”终于回想起了这一天发生的事,但他却花费了许多笔墨描写。思维是借助身体行走的、情景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一样纷繁复杂,余华在这里借助了这些“陌生化”的描写加大了读者对熟知的事物的认知难度。

四、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中,这样描写黑孩灵敏的听觉:“声音细微如同毳毛纤毫毕现,有一根根又细又长的银丝儿刺透河的明亮,音乐穿过来。”作者在这里使用了同感的手法,对听觉不在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描写,而是将听觉视觉化、形态化,这是对“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阐发的观点。他指出艺术存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换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为其石头”。此外,他认为艺术的运用可以使人们对事物的感觉变得陌生,延长感觉的时间长度和增加感知难度,从而使人们持续地进行艺术审美。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成为了创作者“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什克洛夫斯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