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有什么好玩~好吃的啊!!!

df

  临夏小吃
  每当冬天,河州回族、东乡族等民族群众娶媳妇的时候,新房里除了要放些核桃、红枣外,还要给新郎、新娘放上一碟子“糖瓜”。所谓“糖瓜”者,就是河州土产的一种饴糖。新郎进入洞房,和新娘子慢慢分享那甜蜜蜜,脆生生的糖瓜,既是一种享受,又含有某种诗一般的象征意义,真是一种古朴而美好的风俗。

  河州的北乡、东乡一带的川塬山区,多种一种叫作糜子的小秋作物,其籽粒有壳,壳呈黄色或褐色,椿去籽壳.即成黄澄澄的“小米”。这种小米性粘糯软,含糖量很高,是糖坊家制作饴糖的主要原料。

  酿制饴糖要放“面头”,就是麦芽。这种麦芽不是通常指的酿啤酒用的那种大麦芽,而是用本地产的青稞沤发的“麦芽”。

  如蜜饴糖煎熬出,制作饴糖的:工序又多又繁重。首先是选好上等糜谷,淘洗干净,上笼蒸熟,然后拌上麦芽,装在缸或木桶里,加上摄氏50度左右的温水,放置在炕型火墙上加温发酵。约2—3小时,拔去桶底的塞子,糖水就会“流”出来,这叫作“淋”浆。淋出的糖水就可入锅熬煮了。一般除淋出的二遍糖水可继续入锅熬煮外,三、四遍糖水则要加注在刚刚要发酵的桶里当温水使用。如此循环往复,边淋边熬,锅里的糖汁慢慢就变成了饱和状态的饴糖浆。

  刚出锅的饴糖呈赭红色。糖坊师傅在蒸锅台子上栽了根木桩,将柔如面团的饴糖一头缠在木桩上,一头绕在手腕上,像拉面条似的反复在盛有糜谷的蒸锅上蒸馏盘拉,就叫拉糖。这样拉出来饴糖就从赭红色变成了灰白色,若再用人工拉成带状,切短,就成了又甜又脆的板糖。拉成圆柱条状,再用丝线拉切成棋子状的糖块,河州人就叫“白疙瘩”。在熟练的师傅手里,乘热盘拉饴糖的技巧犹如拉面师傅拉面一般,又快又稳,千变万化,看起来十分轻松自如,美不胜收。

  河州饴糖业有“糖坊家”和“花糖家”之分。上面所述的生产过程就是糖坊家的营生。所谓花糖家,也叫“糖瓜客”就是用糖坊生产的糖稀液和生糖为原料,再用红枣、核桃仁等土特产加工出品种多样,花色各异的糖瓜的工匠。

  河州糖瓜所用的原料,主要有核桃、红枣、芝麻、胡麻、花生米、杏仁等。把优等面粉、鸡蛋、清油和在一起,加工成面条状再蒸熟,就成了糖瓜的大宗原料——面仁(也叫面酥)。

  制作糖瓜的技术要求很高,要求糖瓜的色、香、味俱佳。拿“核桃仁”来说,首先要挑选上等核桃,去皮取仁,蒸煮过油,按比例掺入饴糖,放在锅里加热,掌握火候,反复翻炒至饴糖溶化,乘热放在模子盒里加压成形,又乘热切成条状,再切成薄片,待到凉透变脆,才能变成色黄如姜,香甜酥脆,越嚼越有味的“核桃仁”。照这种方法,还可生产出枣仁糖、芝麻糖、花生糖、面酥糖等等花色品种来。

  腊月和正月是糖瓜销售的黄金季节。

  每到腊月,汉族群众的年货单上是少不了要列上糖瓜一项的。因为糖瓜具有滋阴清火,润肺止咳的功效,是老年人和儿童极好的补养佳品。“含饴弄孙”的成语正说明了这个道理。河州人买糖瓜,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用途,就是要在腊月二十三那天晚上,贿赂“灶神爷”,让他老人家尝尝糖瓜的滋味,也好“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河州饴糖过去多行销青海、甘南、夏河、玛曲等藏区。生活在广袤草原上的藏族同胞,他们都很欣赏河州饴糖,这也成了一种传统习惯。例如逢上像拉卜楞的正月毛兰会,来自雪山草地的藏胞都要 争购糖瓜,带回帐中,与老小分享。旧时,河州饴糖的销量相当可 观,生产也颇具规模,到50年代初期,仅临夏市沙楞街就有糖坊 20多家,都由回族手工业者经营,饴糖买卖十分红火。后来因为 “洋糖”的冲击,这个行业很快衰落了。令人高兴的是,到了80年代竟有人继承手艺,恢复了小批量的生产,且颇得顾客青睐,十分畅销。许多人出于好奇,买一些带回家中细细品尝,方知其味香甜可口,它的独特风味是现代的高档糖果所无法代替的。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瘦狗 2005-11-17 13:57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临夏小吃
  90年代初,随着一阵强劲的西北风,一时间东乡手抓馆占领了临夏市场,“东乡手抓羊肉”的香味,飘溢在临夏的大街小巷,其速度之快,来势之猛,使许多人为之瞠目。这股风四处扩散,“东乡手抓”风糜兰州及周邻各县,青海、宁夏各地也常常见到“东乡手抓羊肉”的牌子。而马哈三则是东乡手抓走向市场的开拓者。

  “东乡手抓羊肉”何以能在充满竞争的商品社会里能迅速打开局面呢?这首先应归功于其品质的优良。东乡羊肉不仅具有营养丰富,滋补温中,强骨壮阳的功效,而且肉质细嫩,不膻不腻,醇香可口,鲜美无比。久病虚脱者或妇女产后,几顿“东乡手抓”使你顿时恢复元气,有常吃习惯的人,几天不吃,叫你想得发慌,就是生在东南沿海吃不惯羊肉的人,一经得食“东乡手抓”,美食美味使人流连难忘。

  东乡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2500米左右,地势高而切割深,属于黄土高原浅山丘陵区,气候温凉,四季不甚分明。夏凉夏短,冬冷冬长,具有冬干夏温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和高原边坡气候特色。土质属于山地大白土、白麻土、红粘土,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虽然降雨量少,只有300毫米左右,但牧草却有8000多种,属于干旱草原植被。草类以本氏茅、小白蒿、引果芥、百里香为主,加杂有许多野葱蒜等调味草类。东乡羊原为蒙古羊种。公元三、四世纪,从东北迁至河州的游牧民族吐谷浑、鲜卑等,带来了大量的蒙古羊种,以及以后历代由于政治、经济原因大量输入蒙古羊种,在这里的水土、气候、饲草及自然条件下,各族人民特别是东乡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差异性很大的藏羊杂交,培育出兼有蒙藏混血型的优良品种,这不能不说是当地各族人民对人类的一种贡献。

  其次归功于合理的调制。东乡羊讲究囫囵下锅,先用猛火猛攻,待水沸腾时打尽带有许多杂质血液的沫子,放置花椒、胡椒、姜片、草果、蒜苗、红辣子、青盐等佐料,而后再施以慢火、血水将干,捞取剁块食用,或打成股份,吃“平伙”。同乡好友,围坐在——起,刮着三炮台,吃着手抓肉,谈笑风生,和睦融洽,别有一番情趣。其中,“站羊羔子肉”是肉中“极品”。

  东乡羊肉在历史上就很有名气,早在南北朝前后,是帝王的贡品,到了明代还有“贡汤羊87只”的记载(明嘉靖《河州志》卷1),称之为“枹罕赤髓羯羊肉”,也叫“枹地羊”,就是枹县境(包括今东乡地区,当时尚无称为“东乡”的地名,“东乡”二字产生于清康熙末)的红骨骨髓的羯羊,朝廷指名要食赤髓的“枹地羊”。东乡羊也叫“枹地羊”由此而来。

  现在,东乡县委、县政府将“东乡手抓羊肉”和“东乡洋芋”作为开发东乡的两大拳头产品之—,打向临夏,打向兰州,打向北京及全国,号召大力发展畜牧业,为繁荣东乡经济服务,可谓有胆有识。曾记得80年代初,有人说:不能大力宣传东乡羊肉,怕食客蜂拥而至,吃尽扫光。相比之下,相形可见矣!

  最近,有人对“东乡手抓羊肉”进行精加工,深层次开发创出了新的路子。该产品的开发使河州名食手抓羊肉打向国内外市场开辟了新的途径。

  连接里很多~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66265409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4-10
临夏市素有“中国小麦加”之称,清真寺、拱北、寺院建筑融合中国古建筑与阿拉伯建筑为一体,独具风格,市内有民族风情浓郁和地方特色突出的人文景观与历史遗迹。地处城市中心的人民红园集江南园林建筑与临夏古典建筑于一体,亭台水榭,曲廊回环,四时花木争荣。东西南北辐射的东郊公园、南龙山森林公园、万寿山公园、抱罕山庄等旅游景点,地势开阔,风景别致,秀色宜人,各具特色,总占地面积7200多亩,绿地和水域面积达90%以上。东公馆、蝴蝶楼、南关清真大寺、大拱北、万寿观等名胜古迹及其砖雕、木雕艺术闻名遐迩。周边炳灵寺、刘家峡水库、松鸣岩、拉卜楞寺、桑科草原、九寨沟等旅游胜地更是驰名中外,使人流连忘返。

首先说明的是,个东西叫牛杂割(临夏俗语),不叫牛杂壳,也就是牛杂碎
是将牛头肉及牛内脏煮啊煮,然后一块吃,不过佐料一定要放合适
至于好吃不好吃,就看你对动物的内脏能不能接受了,这东西有些人爱吃的不得了,有些人就避而远之
总之,最好自己试试看~
第2个回答  2008-04-11
到临夏 手抓羊肉不吃你算是白去了
还有河沿面片
酿皮
甜麦子
剩下的上面几位都说了
我就不重复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