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单位的职责是什么?

如题所述

“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实际中选定有关数学的研究课题,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小学生小课题研究的能力,是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策略之一。小课题研究不受教材和课堂的限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一年来的具体实践,我们认为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问题与课题的关系
“小课题研究”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爱因斯坦指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句名言突出强调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学习、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并善于提出问题,还是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小课题研究的首要环节。
在小课题研究中,一开始,学生往往不知道怎样提问题,提哪些问题。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更感到困难。万事开头难,而此时恰好需要老师的引导。实验中,我们首先布置学生写数学日记,把在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感兴趣的,有疑惑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告诉学生。在自己所记录的问题当中,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然后在班内开展问题交流,把同学提出的问题一条一条地张贴在数学专栏里。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行之有效。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就是从问题开始的。
问题是课题的前提,有了问题,研究才有可能。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中,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做自己研究的课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筛选。选定课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对未知的探究总是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选定课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跳一跳能够触摸得到,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规律及问题的实质,这样的课题才具备研究的可行性,才可以实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目的。否则,问题过于简单,失去研究的价值;问题太深,学生无从研究,不但失去研究的意义,而且极有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自信心受到影响。
2、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时,就会激发起研究的积极性,内在动力很容易调动起来,主动探究的意识就强。这种状态下的研究效果必然是乐观的。如果硬让学生研究他们不关心的问题,是难以实现基本的目标要求的。因此,在确定研究课题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关注哪些事情。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是小课题研究的突出特点。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强调自主,就是强调人的发展,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亲身体验,研究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并能主动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在小课题研究中,必须考虑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八九岁、十多岁的孩子,他们不成熟的心理、相对薄弱的能力以及较差的独立性提示我们,撒手不管的研究方式是绝对行不通的。因此教师的合理组织与正确引导,乃是研究工作有效开展的保证。
第一,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小课题研究通常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基本单位,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但并不等于教师无事可做。事实上,从一开始提出问题就需要教师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准备研究材料,既要指导研究小组分工,听取研究小组制定的初步研究方案是否有可行性,以便予调整。又要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伙伴,认真倾听伙伴的意见,积极发表个人见解。
第二,教师是研究的引导者。小课题研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就课外研究而言,学生远离老师的视野,活动过程也不像课堂那样随时在老师的掌控之中。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学生有序和有效地开展研究,教师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建立起两个机制:
一是小组管理机制。具体表现为,研究小组推选组长,由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活动,记录组员的出勤、完成承担的任务等情况;当研究工作遇到问题时,教师给予帮助和协调;定期开展评比活动,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二是研究汇报机制。按照计划,教师定时听取研究小组汇报活动开展情况和研究进展情况。既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同时又帮助学生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做到合理指导,适当点拨,使研究活动朝着有利于实现既定的研究目标的方向发展。
第三,教师是课题的研究者。小课题研究中的教师与学生是平行的研究关系。实验中我们发现,课题的吸引力会激发学生超常的研究欲望。为了寻求问题的答案,他们用尽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去获取、分析和利用相关信息。研究的效果常常出乎老师的意料。例如《+、—、╳、÷号的来历》一课,学生不仅对这四种运算符号的起源、演变直至后来的沿用作了详细的研究。而且还研究了“=、>、<”等数学符号,甚至研究了我国古代的“筹算”。如果老师不去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当然不能否认老师不具备这些知识,但未必能熟记于心。若不能做好相应的准备,那么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合理的评价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仅要跟学生一样做研究,而且还要研究得更深、更广。再如《为什么计算器的运算速度快》一课,学生竟然能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画出了计算器的工作流程图,而且还讲解得津津乐道。这种跨学科的课题,是对老师极大的挑战。
三、交流与评价的关系
1、过程的交流与评价
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之间是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既有个人独立思考的空间,又有与伙伴合作交流的空间。交流的空间越大,合作得越密切,越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研究目标的实现。但是,交流不能流于形式。需要思维的碰撞、智慧火花的交织。需要彼此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相互沟通、尊重和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对对方的观点作出理智性的评价。这样,彼此都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使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然而,这种良好的交流与评价关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也不是靠学生的自觉性就能够达到的。必须通过教师的努力,充分发挥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惜汗水与心血,关注学生研究的过程,及时地做出指导性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2、结果的交流与评价
学生在完成一项研究任务之后,自然会产生成就感,处于一种自我满足、积极愉悦的情绪状态。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自信心,而且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驱力。值得注意的是,交流与评价应该是有机的统一体,不能只有交流而缺少了评价,没有评价的交流等于没有落脚点。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研究的结果不会尽善尽美。如果一味地满足学生,甚至怕背上“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嫌疑。总是“好!很好!”的赞许,而不施以恰当的评价。使学生认为“我总是对的”。势必给学生带来一些误导,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与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处理交流与评价的关系。采取激励性的评价方式。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施以合理的评价。使被评价者既能受到鼓舞,又能矫正偏差。同时使全体同学在认识上得到统一和提高,让理性得以升华。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12
提供做课题的老师需要的书籍,道具;帮助、指导教师开展课题,让老师外出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