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泊之战:大清的1万精锐全军覆没,14位高级将领战死沙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9
中国古代无外交,但是有武装冲突,这意味着中国与周边民族都是不打不相识,没有什么感情是不能通过打一仗决定的。而在骁勇善战的满族人看来,国家就应该是在马上打、在马上治,由此催生出了八旗军。

八旗军作为清政府前期开疆拓土的重要部队,在清朝的 历史 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清太祖努尔哈赤将“七大恨”昭告天下,率领八旗军杀出一条血路,将蒙军、朝鲜军和明军打得落花流水,没想到在一场和通泊战役中损失惨重、刻骨铭心。

满族人的威风要从清太祖努尔哈赤说起。鉴于明朝政府实力强大,努尔哈赤选择蜗居于后金,招兵买马的同时还时刻注意周边民族的动态,蒙古、朝鲜、明政府都是其观察的对象。

明朝中期后,国力明显呈颓败之势,此时的努尔哈赤见时机成熟,便安排手下人共同拟定了一份入侵宣言,也就是 历史 上有名的“七大恨”。这“七大恨”作为后金起兵反明的根据,为八旗军的出动奠定了基础。

当时蒙古草原还没有区分内蒙古和外蒙古,但已经是一片各部林立的乱象,可以这么说,一片大草原之上出现了几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战马。而野心勃勃的努尔哈赤早就蠢蠢欲动,他的第一步是吞并掉漠北的喀尔喀与漠西卫拉特。谁知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

在其他战场上,八旗军可谓是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痛击蒙古部分军队、东征高丽,此外还要应对南方最大的军事势力——明朝,在这个过程中,八旗军很少败下阵来。

为了抵御八旗军队的入侵,蒙古朝鲜和明军组建了一支联合军队,共拥有兵力4万多人,准备以此作为抗金的主力,谁知八旗军在1618年就轻松将联军击溃,随后还兼并了广宁、沈阳和辽阳,只差一步就能攻破山海关。

公元1642年,皇太极接替了努尔哈赤的衣钵并在松锦战争中取得关键性胜利,随后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进关,李自成的闯军和明朝的军队无不闻风丧胆,任八旗军碾压。

直至清朝建立。西北仍然是政府的心头大患。

正如上文所说,满族人自努尔哈赤起便打起了西北的主意,谁知喀尔喀和卫拉特是两块难啃的硬骨头,直到明朝被攻克了却还是无法将西北拿下,这是皇帝值得思考的问题,于是便有了康乾盛世下三皇皆打西北的情况。

康熙在位最爱御驾亲征,真可谓是游牧民族的先进代表,他前前后后对西北发动了3次进攻之多。在清政府有组织有系统地进攻下,喀尔喀在1697年失去了抵抗能力,清政府解决了一个心头大患。横在康熙面前的困难,只剩下准噶尔。

可惜,康熙至死也没能如愿看到准噶尔被平,军队反而因为康熙驾崩而不得不暂时后撤,原本大好的局势就这样拱手让人,这又给了准噶尔一丝调整的机会。

雍正接过康熙手中的担子后,依然不依不饶地觊觎着准噶尔这块肉,像是一匹饿狼,等待时机要将其咬得粉身碎骨。雍正一边处理着国内的日常要务,一边又将注意力放在西北的战局上,一副正襟危坐的纸上将军模样。

谁知,还真让雍正瞎猫碰见死耗子。准噶尔单于策旺喇布坦于1762年驾崩,由此引发了一场兄弟夺位战,雍正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下令让岳钟琪、傅尔丹带领军队伪装成敌军,准备杀他们个措手不及,谁知消息走漏,一切皆成泡影。

然而,一切还没有结束。

在伪装计划全然暴露之后,雍正这一边打算就此收兵,重头再制定统一西北的战略,不曾想准噶尔突然袭击,采用偷取马匹以强行将八旗军变为步兵的方法,给予了八旗军重重的打击。面对准噶尔的攻势,雍正不得不改变战略。于是便有了建城以自保的方法。

对此,准噶尔自知不能坐以待毙,倘若等清军将所有城池修好,准噶尔一定会必败无疑,于是不断派出间谍潜入对面,谎称准噶尔正在集结兵力准备向西面发起猛烈进攻,这使得雍正着急不已,顾不得质量便要求军队尽快完工,同时还要集结军队先下手为强。

准噶尔的目标马上就要实现了。

准噶尔噶尔丹策零为清军量身定制了一个合围战术。在清军一路西进时,刚开始的确遇到了一些准备的准军,那是准噶尔的诱饵。清军步步深入,遇到的实际上都是准噶尔有意布置的羸弱士兵。

当清军在库列图岭歼敌400后,见准军逃跑,便翻过山岭连忙追击,谁知进入了准军两万多人埋伏好的山谷,清军已经插翅难逃。多亏了一场暴雨的协助,准军仅用了3天时间就将定寿部队全员歼灭,只让觉罗海兰突围成功。

在撤退过程中,清军将希望寄托在两千名身强体壮的索伦人身上。这些士兵平时在山林中打猎,身体素质极高,因此也深受傅尔丹的重视,雍正更是拨巨款为他们配备了鸟枪,谁知正是这一群人率先放弃自己的阵地,不战而逃。

随后,准军势如破竹,将清军的1万精锐通通消灭,直接或间接地逼死了敌军14名高级将领。和通泊一战,使得清军颜面尽失,久久不敢来犯。

主席曾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本来形容的就是人民解放军应该乘着三大战役的胜利,一鼓作气打到长江对岸去,将那个毒害了中国若干年的国民政府连根拔起,而绝对不是雍正时期对于西北的穷追猛打。

雍正不像自己的父亲乾隆,从头到尾都没有亲征过西北,更不像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反而还一味地给军队下达死命令,要求他们尽快统一整个西北,以此成就自己千秋万世的美名。生于和平年代的雍正似乎将九子夺嫡的经验运用到国家斗争中,怎会不一败涂地?

可怜的是跟着努尔哈赤一起从东北走出来的八旗军队,一生高歌猛进,却在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的带领下将名声毁于一旦。不知那所谓的1万精锐和14名将领在九泉之下应该作何感想呢?当然,依他们的奴性,最多也只是归罪于自己,不会去冒欺君的风险。

和通泊一战不仅为断断续续长达几十年的战争划上了句号,还为西北少数民族争取到了喘息发展的机会,他们也终于意识到清政府并不是所向披靡的,只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总能发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

尽管如此,清政府并没有损失太大,只能说暂时不能完成统一全国的任务。雍正估计想不到,自己的儿子乾隆会完成自己一生的遗愿,一口气平定了准噶尔部,将清朝疆域扩张至 历史 之最。

参考资料:《清史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