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滋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2
清早起来就是淅淅沥沥的小雨,点点滴滴的早已将地浸润的湿漉漉的,葡萄树的叶子更繁更茂了,尽情的舒展着,快活的吸吮着雨水,空气格外的清新。

雨天适宜宅在家里,吃完饭就窝在被窝里看书了。汪曾祺的《人间滋味》是一部美食经典散文集,之所以买这本书,是想看看汪老是如何写美食的,看了《豆腐》《马铃薯》这两篇就不得不在心里赞叹和佩服。

汪老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如此。

看他写的《豆腐》我知道了油豆皮和干丝,豆浆锅的表面凝结的一层薄皮撩起晾干,叫豆腐皮或叫油皮。我以前总分不清豆腐皮和油豆皮是怎么回事?今天终于知道了。茶干是用豆腐渣做的,是佐茶的妙品,嚼起来很有嚼劲,越嚼越香。

“干丝是淮阳名菜,大方豆腐干,快刀横披为片刀工好的师傅,一块豆腐干能片16片,再立刀切成细丝,这种豆腐干是特制的,极坚韧,切丝不断,又绵软,易吸汤汁”。

一篇《豆腐》从南到北,叫什么,怎么做,怎么吃,像菜谱一样,教你具体的做法,但比菜谱有趣多了,有更多的内涵在其中。汪老就像一个美食家,尝遍了世界各地的美食,然后加以总结和概括,除了文化底蕴,经历和阅历之丰富,他的文字就像和你唠家常一样,朴素自然,不由得就被吸引住了,还长见识。

《马铃薯》开头这样写的:马铃薯的名字很多,河北,东北叫土豆,内蒙,张家口叫山药,山西叫山药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除了搞农业科学的人,大概很少人叫的惯马铃薯,我倒是叫的惯了,我曾经画过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这是我一生中的一部很奇怪的作品,图谱原来是打算出版的,故未能实现。

结尾:中国的农民不知有没有一天也吃上罗宋汤和沙拉?也许即使他们的生活提高了,也不吃罗宋汤和沙拉,宁可在大烩菜里多加几块肥羊肉,不过也说不定。中国人过去是不喝啤酒的,现在北京郊区的农民喝啤酒已经习惯了,我希望中国农民也会爱吃罗宋汤和沙拉。因为罗宋汤和沙拉是很好吃的。

我这个在“没洋芋不会做饭”长大的土生土长的甘肃人,却对洋芋并不熟悉,在汪老的文里才知道了马铃薯的习性,高寒地带生长的作物,定西之所以产洋芋并且好吃,也是因为定西的地理环境所使。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现在遍布全世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小说每每写战士在艰苦恶劣的前线战壕中思念家乡的烤土豆,马铃薯和祖国几乎成了同一名词。罗宋汤、沙拉离开了马铃薯,做不成,更不用说奶油烤土豆、炸土豆条了”。

“马铃薯传入中国,不知始于何时,我觉得大概是明代,和郑和下西洋有点缘分。现在可以说遍及全国了”。

这也让我想起《长津湖》里那些战士怀里揣的冻成冰疙瘩的土豆。

汪老把平凡普通的饮食也写得那么吸引人,引经据典,全在于他对生活的热爱,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字。

淅淅沥沥的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有阳光穿透窗户在我面前欢快的跳跃,我的心也跟着一起去舞蹈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