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两首访僧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苏轼的两首诗我特别喜欢,一首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一首是

  《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

  草没河堤雨暗村,寺藏修竹不知门。

  拾薪煮药怜僧病,扫地焚香净客魂。

  农事未休侵小雪,佛灯初上报黄昏。

  年来渐识幽居味,思与高人对榻论。

  长嫌钟鼓聒湖山,此境萧条却自然。

  乞食绕村真为饱,无言对客本非禅。

  披榛觅路冲泥入,洗足关门听雨眠。

  遥想身后穷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

  这两首在苏轼的诗中并不有名,但我独爱这诗里的清和幽。诗中描绘的都是冬日的黄昏,前一首是访友,后一首是投宿。一首是欲雪天气,一首是雨暗乡村,寺藏修竹。这诗中的禅意、真趣,反复吟诵,读者自可以体会。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汪师韩《苏轼诗选评鉴赏》中为前一首写道:结句“清景”二字,一篇之大旨。云雪楼台,远望之景;水清林深,近接之景。未至其居,见盘纡之山路;既造其屋,有坐睡之蒲团,至于仆夫整驾,回望云山,寒日将晡,宛焉入画。

    这两首诗分别作于熙宁四年,熙宁五年,时年,东坡先生约为三十六岁,正值盛年,却已有避世之意。东坡先生少年成名,初好贾谊,22岁以刑赏忠厚之至论成名,以“奋厉有当世志”之情怀入世,却逢新旧党争,从而开启一生跌宕之节奏。

    他的巅峰之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于元丰五年,据这两首诗已有十年时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时,先生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两年,青年时的理想奋进,化为一声叹息: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十年前,他已感叹: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那时,已有庄周化蝶,人生如梦之感。

    我们一直欣赏先生的达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是谁又能细细品味这定风波的最后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一句,才是真正悟道的先生,才是深谙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才是印证了先生乃是五戒和尚转世。

  先生一生,精彩也好,失意也罢,微笑也好,潇洒也行,后人追崇他,膜拜他,于他,都是如梦如幻。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先生去世前两月作的《自题金山画像》,所有的故事即将落幕,终是一声自嘲。

  “谁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这里的大孤独,大寂寞,又有几人能体会,那是他微笑后面的苍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