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风)的写作特点有

A:人物描写细腻形象
B:写景气势宏大 抒情苍凉雄壮
C:语言诙谐幽默
D:意境开阔浑成
E:比喻自然贴切
急急急,谢谢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风)的写作特点有:

1、写景气势宏大 抒情苍凉雄壮;

2、意境开阔浑成。

《渔家傲· 秋思》

宋代 范仲淹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扩展资料

《渔家傲· 秋思》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渔家傲· 秋思》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郑州(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少时贫而好学,真宗大中样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范仲淹曾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做人准则。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羁旅情怀,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放。有《范文正公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渔家傲·秋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29
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
这句是诗句的总括,不知道能不能推测出回答

B
_________
这个选项是一定的,其他的比较倾向于A和D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28
BD一定正确O(∩_∩)O~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