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员退休后就还乡,不能留在就任的地方养老吗?

古代官员退休后都去了哪里?为什么会选择还乡?是否可以留在就任的地方养老?为什么?

古代的养老机构应该能有现在这么好吧,官员也很少熬到退休,伴君如伴虎,能熬到退休的人,智商、情商也是相当高了,最早的时候武官退休去学堂里当了体育老师,文官退休就去学堂当老师,大概就是这样。

还有一些退休了也会给一些工作做,就是没有过去那么累了,就像现在的闲职一样,哪个官员退休了,就安排到一个什么活都没有的地方,安度晚年去了,薪水可能就没有过去那么多了,可能会减半,可能会减三分之一。

在古代退休年纪还是很高的,不像现在是60岁,古代70岁才允许你退休,要是朝廷里非常重要的老臣根本不允许退休,一直到死都得在这个朝廷。

他们也会按照等级开退休工资,比如你是一品官员,还会跟原来一样,工资不变,要是六品,那你退休就惨了,可能就没多少钱开到你手里了。

我记得看电视剧得时候,当官得都会得到赏赐,什么良田多少亩,金银多少,就算这些官员退休了,应该也很有钱吧,毕竟这些赏赐的,跟这辈子赚的,养老是足够足够了,根本没有必要告老还乡什么的。

什么样的人总告老还乡,就是惹皇上不开心了,说什么错话了,秘密被发现了,怕皇上怪罪,牵扯全族,或者自己实在是不愿意在朝廷里了想离开的这种人,就会选择告老还乡了,清官一般不会告老还乡,他觉得丢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中国古代的官员都有告老还乡养老的传统,古代的官员退休后,都会向皇帝请求告老还乡,回到自己的家乡养老。这与现代人的养老方式完全不同,现代人一般长期在城市生活后,退休之后很少会回到自己的老家安度晚年。为什么古代的官员都喜欢回到家乡养老,而不喜欢在自己就任的地方养老呢?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

与现代的退休制度相似,中国古代很早也有了退休制度,但这种退休制度仅限于官员,古代官员的退休被称为“致仕”。中国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形成于汉朝,在唐朝逐渐得到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根据历史记载,汉唐宋元等朝代官员的退休年龄都定在70岁,明清两代则以60岁作为官员的退休年龄。当然除了在法定年龄退休之外,古代的官员也能够提前退休,如果官员厌倦了官场的斗争可以向皇帝请求告老还乡,体弱多病难当重任的官员同样可以申请告病还乡。

在各个朝代官员退休后的待遇也同样不同,两宋时期对退休官员的待遇最好,宋朝官员在“致仕”时都会晋升一级,“致仕”后仍可参与朝政,只是相对于“致仕”之前,少了一些实权。

古代官吏为何热衷于告老还乡?

古代官吏热衷于告老还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告老还乡可以远离官场的是非,对于一些在京为官的官员来说这一点特别重要。有句俗语叫做“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为官,一不小心就可能搭上身家性命。碰上一些开明的皇帝还好,如果是碰上一些疑心病重的皇帝,一不小心就可能丢了脑袋。同时朝堂上的斗争向来都非常残酷,朝堂之上,官员们一般都会分成多个派别,为官期间,如果站错队,轻则丢掉乌纱帽,重则搭上全家性命。即便这些官员退休之后,在京城这个是非之地。也同样非常危险。因此对于这些退休的官员来说,如果能够远离京城,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古代为官一般都是异地为官,为了仕途,官员们往往都需要去外地为官。在外地为官数十载,在退休之时,很多官员都有落地为根的想法,因此退休之后能够回到家乡养老,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最后一点,古代官员虽然有退休制度,但是在很多朝代这种退休制度只能保障退休后的基本生活。在唐代以前,官员居住的府邸是朝廷分配的,但是这种这些府邸只能在就职期间居住,退休之后,这些府邸则会收归国有,因此这些官员如果想退休后还在京城居住,则需要自己置办府邸,对于一些官职比较低的官员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很多官员在任职期间喜欢在自己的家乡置办田地,这也是为了退休之后能够衣锦还乡,回老家养老。

因此,对于古代在京为官的官员来说,京城是天子脚下,同时也是一个是非之地,退休后远离权力的中心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自己的安全。同时,中国古人历来都有落地为根的观念,退休之后都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养老。以上就是为什么官员退休之后都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养老的原因。

第2个回答  2019-07-17
是可以留在自己任职的地方,但官员退休之后,大多都不想再卷入任何的是非中,而且古人一般都喜欢落叶归根,所以大部分都选择还乡。
第3个回答  2019-07-18
可以,但是会有不必要的灾难,回到故乡后对朝廷和官员们没有任何的威胁,活的比较安全。
第4个回答  2019-07-18
不能,因为一般地方官员都是从外地调来的,就是为了防止那个地方成为官员的后花园。所以一般官员离任之后都不会留在他所任职的地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