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式”婚姻中婚内,关系升温靠哪些方式?

如题所述

现今女性可比半边天,随着女性生活的独立,各种压力便也随之而来。在婚姻中,女性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家庭对她们的期望也没有发生改变。

之前有条新闻,题目是"每个月给你11万,代价是丈夫不回家,你愿意吗?"下面的评论里,妻子们都是这么回答的:"不用11万,1万就行""不给钱都可以,他回来我还得伺候他"。

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不在,从期待到失望,渐渐地我发现我已经不需要你了,这是丧偶式婚姻的心理写照。

韩剧《告白夫妇》中,张娜拉扮演的38岁主妇马珍珠,生活在"丧偶式婚姻"中。剧中的张娜拉带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孩儿,忙得一塌糊涂,一系列情节都引发了许多女性观众的同感。

"丧偶式婚姻"是如何形成的呢?

各忙各的

现在的人都是有着自己的工作,有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就不着家,这样时间一久,很长时间才能够注意到对方。

不愿被约束

如今的人都是要求个人要独立,哪怕是结婚了也是一样,不想被对方管着,一管就容易发火,所以就出现了各种争吵和推卸责任!

早出晚归

有些家庭是男人或者女人出去工作,对方留在家中,当然了女性在家中的概率是最多的。男人一出去工作,家庭什么事情都不会过问了,在家庭需要男人的时候都看不见人。

实际上这种现象,一直存在于绝大多数家庭中。

千百年来,在我们的思想意识里,女人生儿育女、洗衣做饭、承担家务是天经地义的事。如今时代在变,有些思想却一直未改变。所以,这样婚姻状态的产生,跟原生家庭不无关系。

国外有一个视频应该很多人都看过,父亲去女儿家做客,看到女儿从下班回到家的那一刻就开始忙忙碌碌,不曾停下来,他感到无比心酸愧疚。

"我从来没告诉你那其实不应该是你一个人的活,你丈夫也有责任,可是我没资格说他,因为我从来没帮过你妈妈。"

原生家庭对于子女婚姻观念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

怎么解救丧偶式婚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付出,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用言传身教温暖下一代!

一、多关心对方

结婚了就一定要好好的对家庭和对方负责,在任何的时候都是要先考虑到对方和家庭,多关心对方的感受。

二、多陪着家人

千万不要把忙当做借口,忙里抽空陪陪家人和爱人,让自己的另一半能够感受到伴侣的存在,在家庭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别让一个人失望越积越多!

三、多交流多联系

夫妻之间一定是需要多交流多联系的,现在这个社会是诱惑十足的社会,多交流多打电话能够让对方更加的有安全感。

行动起来吧!婚姻要靠自己来保卫,促进感情的升温,消除丧偶式婚姻!

以上纯属我个人观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8

我觉得关系升温靠改变这种方式这种“丧偶婚姻”,显然,当两个人结婚时,只剩下一个人坚持下去,而另一个人的身心都消失了。应该如何规范这种婚姻?尽管长期疾病仍然需要良药,但治疗必须是永久性的。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丧偶婚姻有这三个特点:


1.伴侣是一个“透明的人”

你是否经常觉得当你需要一个伴侣时,他不在你身边;当你向他求助时,他总是以工作量太大为由拒绝你。当你情绪激动时,他会保持沉默,用冷战来回应你。如果你不时有这种感觉,你面对的是一个透明的人,他把婚姻视为爱情的目标,只要你结婚就能完成任务,一旦你结婚就不再重视你。

2.伴侣经常消失

 “我晚上加班,你不用等我。”"我有事要出去一会儿。"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搭档经常对你说的话变成了这两句话。不管你忙不忙,白天还是晚上,他都会因为某种原因消失,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突然出现。也许在他的世界里,婚姻是这样的。没有人需要关心谁,过自己的生活,但是对你来说,这绝对不是爱应该是什么样子。当激情消退时,你最大的感受是一个人的孤立。

3.伴侣的负面能量太强了

虽然他不会消失,但他经常抱怨别人。结婚前,他觉得自己有个性。婚后,他的指责、嘲弄、轻视和压迫让你不知所措,仿佛婚姻是个垃圾桶,特别充满了他无处发泄的负面能量。情商低也是丧偶婚姻的表现之一,因为你无法和他顺利沟通。当两个人像对牛弹琴一样说话时,他们会不小心让双方都不高兴。面对这样一个消极的能量伙伴,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耐心,把无法交流归纳为三种观点的分歧,以避免交流。否则,他油嘴滑舌的话肯定会让你感到羞耻。

作为亲密关系中痛苦的一面,我们应该记住:无论谁遭受改变。如果我们对现状不满意,另一方不愿意改变,我们就不应该期望另一方做出改变。你不能唤醒沉睡者,但你可以好好管理自己,读更多有用的书,交更多有价值的朋友,学习更多实用知识,通过把自己变成更好的人来影响对方,并逐渐拉近双方的距离。所以说这种方式可以让关系升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10
关系双方主要靠的是两个人的生活中对彼此的照顾。
第3个回答  2019-09-10
靠的是他们之间的浪漫行为
第4个回答  2019-09-10
是要对对方多一些关心,多一些理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