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徐志摩的诗《寂寞人心》的完整赏析,真的很急,谢谢了

如题所述

赏析:
这首诗很明显的体现了新月派诗作的特点,语言优美而极富有朦胧忧伤的美感,但尚未达到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这个作品更多的还是以一种自我抒发的方式直接表达出内心的孤寂与悲伤,诗人以其特有的文字魅力和细腻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极富感染力,有直击人心的效果,而文字的背后所展现的却是诗人一颗单纯洁净的心。按照新月派“三美”理论来看,该作品完成了音乐美和建筑美的塑造,但因为该作品更强调的是自我真挚感情的抒发,所以缺少意象,难以构成绘画美。

原诗:
我的世界太过安静,
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
如此这般的轮回。
聪明的人,喜欢猜心,
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却也失去了自己的。
傻气的人,喜欢给心,
也许会被人骗,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
你以为我刀枪不入,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 徐志摩《寂寞人心》

诗人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新月派理论发展:
前期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后期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词藻,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13
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这里尤需着重指出的是这首诗歌内部充满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觉的诸种“张力”结构,这种“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独特的“张力”结构应当说是此诗富于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所谓“张力”,是英美新批评所主张和实践的一个批评术语。通俗点说,可看作是在整体诗歌的有机体中却包含着共存着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驰的辨证关系。一首诗歌,总体上必须是有机的,具各整体性的,但内部却允许并且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张力。充满“张力”的诗歌,才能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歌才不是静止的,而是“寓动于静”的。打个比方,满张的弓虽是静止不动的,但却蕴满饱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诗说,首先,诗题与文本之间就蕴蓄着一定的张力。“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副词,在这个标题下写什么内容,应当说是自由随意的,而作者在这抽象的标题下,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遇”之类的作标题,虽然未尝不可,但诗味当是相去甚远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的相当实际的词作标题,这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再次,诗歌文本内部的张力结构则更多。“你/我”就是一对“二项对立”,或是“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对立”式的情感态度,及语义上的“矛盾修辞法”而呈现出充足的“张力”。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诗,则我以为把它推崇为“新批评”所称许的最适合于“张力”分析的经典诗句也不为过。“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会着放出光芒,但却擦肩而过,各奔自己的方向。两个完全相异、背道而驰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统一、包孕在同一个句子里,归结在同样的字眼——“方向”上。 作为给读者以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印象的徐志摩,这首诗歌的象征性——既有总体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许格外值得注意。这首诗歌的总体象征是与前面我们所分析的“诗题”与“文本”间的张力结构相一致的。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这正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易·系辞》)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个别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际挫折,或情感阴差阳错,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无奈苦笑,怅然若失……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6-08
我的心是孤独的,希望拥有亲近的感情,毫无保留的信任无需彼此防备
聪明的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心
渴望拥有,却又害怕被伤害,不断的索取与计划。
傻气的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心
付出所有,不断的付出,却不一定得到回报。
心在彼此感情亲密碰撞的同时,已经在伤害与被伤害途中,慢慢磨灭~

这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相处的真实写照,只懂的索取,不会回报跟只会麻木付出一样,都是片面的,只有真正了解对方真正的需求以及让她明了你的原则才可以。个人感觉,希望采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1-28
这是徐志摩对自己感情的写照。其实这首诗真的一点都不复杂,徐志摩这个人也一点都不复杂,甚至太过单纯,徐志摩就是一个喜欢猜心的男人,一世陷进这种痛苦,他一生都在追求浪漫,注定他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寂寞和不安,这首诗恰好说明了徐志摩内心的脆弱、孤独、无助和需要保护。

我的心是孤独的,希望拥有亲近的感情,毫无保留的信任无需彼此防备
聪明的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心
渴望拥有,却又害怕被伤害,不断的索取与计划。
傻气的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心
付出所有,不断的付出,却不一定得到回报。
心在彼此感情亲密碰撞的同时,已经在伤害与被伤害途中,慢慢磨灭~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11-27
这是徐志摩对自己感情的写照,徐志摩就是一个喜欢猜心的男人,一世陷进这种痛苦。其实这首诗真的一点都不复杂,徐志摩这个人也一点都不复杂,甚至太过单纯。
"我以为你刀枪不入,你以为我百毒不侵"
聪明的人,喜欢猜心,
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却也失去了自己的。
傻气的人,喜欢给心,
也许会被人骗,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