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为什么很仇恨俄罗斯人?

这个是什么原因呢?一说到俄罗斯,英国人非常不喜欢,这个是什么原因?我看到英国人的态度都是同俄罗斯人极其敌对的。无论什么事情,都是相反的。是不是文化差异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两方面的因素(共同点)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无论是当年的拿破仑法国还是后来的希特勒德国,它们都是以谋求欧洲(大陆)霸权为第一要务的。即:陆上第一,海外其次。而无论是它们当中的前者还是后者的当政时期,俄国(苏联)都是那时幅员最为辽阔的欧洲国家。如果能够征服它,既能得到不可计数的现实利益,又将是法、德陆上霸权政策的“决定性胜利”。另一方面:再回头看英国。英国自身是个岛国,再加上它自从击败了西班牙,并且从那之后取代了其海上霸主的地位之后,一直奉行的和追求的都是“海上霸权”。而既然要在海上称霸,就必须建立一支世界第一的海军。换句话说,无论是法国的拿破仑时代,还是后来德国的希特勒执政时期,它们的海军都是无法与英国抗衡的。这也从一个侧面严重制约了它们想要征服英国的野心,提高了征服英国的难度。因此,从以上两个方面分析,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法、德在没有征服英国的前提下,就匆忙去进攻俄国了。呵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2-04
04年,《外交季刊》登过一篇文章“一个正常的国家”,作者是学者Andrei Shleifer和Daniel Triesman。他们针对当时西方媒体、学者和政治家将俄罗斯的情况描述得一团漆黑的情况,试图论证俄罗斯的情况虽然不那么好,但其实也不那么糟,是个“经济中等、政治凑合”的“正常国家”。之所以那么多人唱衰俄罗斯,大约一则是因为很多人还是把注意力停留在俄罗斯刚开始转型的那几年,二则因为苏联的历史地位,人们对俄罗斯的预期太高,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它。

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俄罗斯——乃至转型后的中东欧地区的,不仅仅是西方国家,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媒体和学界谈到转型后的前苏东地区,也是条件反射般地将它与“乱”、“崩溃”、“衰退”、“动荡”、“教训”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在很多中国人的脑海里,因为苏东的经历,“转型”成了“狼来了”里面的那个“狼”。

金雁的新书《从“东欧”到“新欧洲”》就是试图帮我们摘下有色眼镜,“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和了解一个正常化的中东欧。换句话说,这是一本挑战迷思、破除成见的书。

成见之一就是转型之后,中东欧各国经济陷入崩溃边缘,民不聊生。由于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动和贸易体系的重组,很多中东欧国家在转型初期的确经历过经济萧条、通胀飙升的阶段,但是转型的阵痛在90年代中期之后逐步让位于正常的发展。事实上过去十多年,除了金融危机时期和个别国家,大多中东欧国家都经历了相对高速的增长。比如,就人均购买力GDP来说,世行数据显示,捷克1990年是11209美元,2010年则达到25232美元;匈牙利则从8778美元上升到19764美元;波兰从5473升到19059美元;俄罗斯从9119升为18963美元;就连经历过战火的塞尔维亚,人均购买力GDP都从1997年的6407美元(最早可得的数据)上升为11719美元……也就是说,过去20年,大多中东欧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准基本实现了翻番。中国由于起点低,经济增长当然更快,但是即使如此,2010年中国的人均购买力GDP仍然只有6828美元,远不足以骄傲地“一览众山小”。

更关键的是,中东欧的经济发展没有带来急剧的贫富分化。从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指数来看,中国近年的基尼指数达到0.48左右,但是相比之下,捷克的基尼指数是0.26(2005年),匈牙利0.25(2009年),波兰0.35(2005年),罗马尼亚0.32(2008年),塞尔维亚0.26(2008年)……可以说,除了俄罗斯这个“特例”(2009年达0.43),中东欧地区尽管市场转型,依然属于地球上最平等的地区之一。

成见之二是,转型之后议会政治“吵吵嚷嚷”,政党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不错,走向议会政治之后,中东欧各国走向了多党政治。几乎所有中东欧国家都已经经历了几次不同政党之间的权力更迭。但多党政治是否就一定会导致过度的社会动员,造成社会动荡?未必。固然,有了议会政治,媒体上会多出议员们吵架甚至打架的不雅画面,但如果一个社会存在矛盾是必然的,那么把矛盾放到议会这个“容器”里让官员帮助百姓打“代理战争”,可能反而比让矛盾遍地开花要好。毕竟,议员们在议会里相互吹胡子瞪眼,总好过民众今天浇汽油自焚表达利益诉求、明天拿着刀去警察局砍人

成见之三,则是我们多年来对“休克疗法”不由分说的批判,对“渐进改革”不由分说的拥抱。长期以来,一提到苏东改革,我们就想起休克疗法,而一提到休克疗法,我们就摇头叹息。金雁以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告诉我们:爱沙尼亚的改革很“休克”,但是它发展得很不错;白俄罗斯的改革很“渐进”,但是它发展得要慢的多;乌克兰从来没“休克”过,但是它的转型经济上几乎可以说是最失败;俄罗斯被视为“休克”的典型,但是它只适用过休克政策不到一年……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我们难以以“休克还是渐进”来鉴别改革的成败。在金雁的分析里,各个国家的历史遗产和改革原初状态,往往比分析其改革速度更有解释力。

事实上,在大多数中东欧国家,金雁指出,由于民主的政治框架,真正的休克疗法很难出台和推行。强大的工会力量和民主的讨价还价过程,使得多数中东欧国家改革进程“淅淅沥沥”。波兰的格但斯克造船厂私有化谈了五年,罗马尼亚的日乌河谷煤矿私有化谈了十二年,捷克的克劳斯据说是标准的新自由主义者,但其执政期间只能推行高税收高福利、反兼并反破产的政策。所以20年改革下来,多数中东欧国家没有改成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反倒是改成了“福利国家”。相比之下,中国某些地方一个市长或者厂长,一拍大腿就可以卖掉一个企业或产业的做法,反倒是显得更“休克”。

摘下有色眼镜观察他国并不容易,因为我们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想当然”。也许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他国,而是怎么看待自己。其实中东欧国家现在肯定还存在诸多问题:超前的福利政策可能导致寅吃卯粮的财政危机、经济对外的高度依赖性使得它在金融危机面前格外脆弱、某些国家极右翼政党的兴起令人担心种族主义的复苏、一些国家的选举争端让人忧虑民主是否在该地区已经稳固……但是,任何“正常”的国家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因为中东欧国家的问题而忽略其进步与发展,甚至以之为借口对自己的改革固步自封,就既是对他国的不公平,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了。也许从《从东欧到新欧洲》这本书开始,我们思考苏东转型时,思考的就不应当仅仅是其“教训”,而且也应该是其“经验”了。
第2个回答  2012-12-12
这就跟中国和越南的关系是一样的~~

越南战争期间,中国为了支持北越,给予了它们大量的援助。但越战一打完,中越关系立马降温,最后甚至搞得兵戎相见。

而二战时,为了挽救苏联,英、美给予了苏联大量的援助(具体内容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可是到头来,二战一结束,双方却立马变成了冷战的对手。你说英国佬心里有气不?~~
第3个回答  2012-12-03
据我所知,英国人不愁恨俄罗斯人,虽然也不喜欢俄罗斯人。英国人真要愁恨俄罗斯人,伦敦就不会有那么多俄罗斯人,更不会有那么多俄罗斯人的投资,知道俄罗斯新贵携带资本外逃的首选地是什么么?英国伦敦。那些富二代都把伦敦当第二故乡了。
第4个回答  2012-12-03
1.历史上英国的欧洲政策就是平衡(不允许欧洲出现一强独大的霸主),一直以来都很成功,直到沙皇俄国以君主制的保卫者身份积极参与欧洲革命和政治事务并从而获得“欧洲宪兵”称号,英国对欧洲大陆政治格局的超然身份开始动摇。
2.俄国人政治和文化上的落后,一直被整个欧洲认为是野蛮人。
3.有个很奇特的地方,俄国皇室的俄国血统很薄,实质上是德国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