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什么意思?,“恒”字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恒:常。 过:原意为过失,错失,意思是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

出自:战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选段: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意思是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扩展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3

“人总是有会有过失的,有了过失能改正就好”.这句话可以有两种断句方式:“人恒过,然后能改”,或者“人恒过然,后能改”,要想将句意分析的好,我认为后一种更好一些。

“恒”在古汉语中的意思就像字面表现的“总是、一直”的意思,这句话关键是“过”的解释,这里名词动用为“犯过失”。

扩展资料

这句话出自先秦《孟子》,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

由于儒家学说是关涉政治的学说,故黍子的论述始终扣住圣人、贤士,人君、大臣来进行,这在《舜发》一文中也体现得很明显。

而是进一步将上述客观环境和个人命运的互动关系推广到客观环境和国家命运的关系上去,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一个深刻的结论,将问题提高到安邦治国的层面,使得文章的寓意更为深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16
“人总是有会有过失的,有了过失能改正就好”。这句话可以有两种断句方式:“人恒过,然后能改”,或者“人恒过然,后能改”,要想将句意分析的好,我认为后一种更好一些。“恒”在古汉语中的意思就像字面表现的“总是、一直”的意思,这句话关键是“过”的解释,这里名词动用为“犯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