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时候,苏联时任领导人是谁?他为什么导致苏联解体?

如题所述

戈尔巴乔夫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改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但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同时引发了苏联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和社会动荡。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派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扩展资料:

事态过程

各国独立

在苏联解体之前,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

经济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经济政策主要围绕计划与市场孰轻孰重的博弈,前期,戈尔巴乔夫仍然延续着斯大林体制的路线,采取以计划为主的经济模式,而在后期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措施放开市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1985年4月23日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谈到“加速战略”时指出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首先应当是计划。同时,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苏共二十七大制定的1986~1990年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与以往的计划相似,核心仍是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

1987年6月25-26日,苏共中央召开六月全会的核心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学家与政府成员一起制订了经济改革构想,总思路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对劳动的刺激,提高利润的作用。获得自主权的企业迅速提高了职工的工资,1988年工资增长8%,1989年增长达13%。1988年年中,通过了允许开办私人企业的法令。

1990年,在经济发生严重危机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不得不考虑向市场经济过渡。3月6日,通过了《苏联所有制法》,承认了各种所有制形式平等。7月27日,以叶利钦和西拉耶夫为一方,以戈尔巴乔夫和雷日科夫为另一方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拟定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计划。但最终却形成了两个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计划,双方都不妥协,戈尔巴乔夫进行了调和。

10月中旬,戈尔巴乔夫向总统委员会和联邦委员会递交了“统一方案”,叶利钦等人从中看到的是对己方计划的否定,是戈尔巴乔夫拒绝与俄罗斯领导人一道向市场经济过渡。俄罗斯决定独立行事,实施自己的500天计划。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再次走上了对抗,苏联经济只能靠惯性运行——到苏联解体前夕,苏联经济实际上已经崩溃,难以为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联解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5

苏联时任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
导致苏联解体原因有以下4点:

1.体制僵化,就是高度中央集权,这种体制为应对内外紧张局势,能够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适应备战和战争需要,在短时间内能够成为一方强国。但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化发展规律,压制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这种体制无情的消灭各种持有不同政见的知识份子,以及意识形态上的严密控制,让整个社会僵化,封闭,麻木。

2.政党腐败,高度中央集权下,各级干部繁衍特权现象,逐渐形成特权阶层,享受既得利益。很多形成了“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的子女内部联姻,官官相互,贪污渎职,使得执政党与人民产生隔阂,民心尽失。集团的羽翼逐渐丰满,把国家财产占为己有。他们希望共产党垮台和社会主义聚变,以便法律上承认他们的财产合法化。

3.民族问题,民族之间权利问题,对非俄罗斯民族鄙视,欺压,仇恨情绪高涨。

4.军事竞赛,美国与俄罗斯的军事竞赛,拖垮经济。

以上4点原因并不都是戈尔巴乔夫所到导致的,是综合国际形势以及国内情况的结果的。所以说苏联解体是必然的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正好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此时,苏联的特权阶层羽翼丰满。

据俄罗斯专家估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发展到50万人-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1.5%。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改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但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同时引发了苏联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和社会动荡。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派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联解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5-11

苏联时任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

导致苏联解体原因:

1.体制僵化,就是高度中央集权,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化发展规律,压制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这种体制无情的消灭各种持有不同政见的知识份子,以及意识形态上的严密控制,让整个社会僵化,封闭,麻木。

2.政党腐败,高度中央集权下,各级干部繁衍特权现象,逐渐形成特权阶层,享受既得利益。很多形成了“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的子女内部联姻,官官相互,贪污渎职,使得执政党与人民产生隔阂,民心尽失。集团的羽翼逐渐丰满,把国家财产占为己有。

3.民族问题,民族之间权利问题,对非俄罗斯民族鄙视,欺压,仇恨情绪高涨。

4.军事竞赛,美国与俄罗斯的军事竞赛,拖垮经济。

5、领导失职。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

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戈尔巴乔夫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

6、对内政策上,苏联经济学家格里高利·亚夫林斯基为戈尔巴乔夫制定了所谓500天计划,结果是国内在价格固定的情况下生产者不愿意亏本出售商品,导致生产力下降,商品供应不足,最终政策被迫终止。

7、对外政策上,戈尔巴乔夫太过于求助西方社会,不断让步,放弃东德,以期待获得西方的经济援助,结果以英国首相梅杰为代表的西方阵营作壁上观,致使苏联失去了被拯救的机会。

扩展资料:

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

此时,苏联的特权阶层羽翼丰满。据俄罗斯专家估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发展到50万人-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1.5%。

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改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但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4]  同时引发了苏联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和社会动荡。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派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事件影响

对于俄罗斯来说(包括除了波罗的海三国外的其他原苏联加盟共和国)。苏联的解体是民族的灾难。许多地区被抛入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化的加剧破坏了社会的整体性。国家及其结构和制度极为衰弱。贪污之风盛行。

工艺技术、工艺复杂的生产以及整个科学学派的丧失使俄罗斯失去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可能性,俄罗斯被抛到“第三世界国家”的行列中。文化水平受到影响,教育体系和卫生体系遭到破坏。

国家财富被以某种方式和在某种程度上被掠夺。独联体各国国家机关里贪污腐败程度超过了俄罗斯。原苏联地区成为了不稳定地区和局部军事冲突地区 。 

各国反应

苏联解体作为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作为与1917年十月革命一样对世界影响深远。由此苏联解体引起了国际社会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高度关注。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几乎所有的西方学者和研究苏联的专家都不认为苏联会解体,包括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内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与学者都对苏联在一夜之间解体感到意外,西方当时并不希望苏联解体。

当时美国中情局还对此召开了多次的紧急会议,美国国务卿贝克还专门带领代表团到莫斯科实地了解事态的发展。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与首都莫斯科等苏联各城市的民众对苏联在一夜之间就不复存在的结果却表现得异常的平静。

苏共下场

1991年12月21日,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签署成立独联体协议时还讨论了苏联解体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待遇问题,最终决定为感谢戈尔巴乔夫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积极贡献,在协议中保障了给予戈尔巴乔夫非常优厚的待遇。

其中包括可以领取终身的养老金、对其和家人提供终身的私人高级医疗服务和配备医疗保健团队、配备20名警卫和专车以及在其他公共场合在内都可以享受总统待遇,而这些则完全由俄罗斯联邦政府负责解决。

而在苏联解体之后所有支持叶利钦的苏联军官和官员均获得了加官进爵,但“819事件”中的主要参与者和曾经想要维护苏联体制的官员及军官们则在后来都受到了俄罗斯联邦法院的起诉和审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联解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5-11

苏联时任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

一、体制僵化,就是高度中央集权,这种体制为应对内外紧张局势,能够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适应备战和战争需要,在短时间内能够成为一方强国。

在经济上,主要有以下特征:

1、单一的公有制。主要是由没收大银行和大资本家的企业的全民所有制和农业集体化的集体农庄形式的集体所有制。

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1925年苏共十四大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作为当前时期的总路线。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换取工业化,农业、轻工业严重落后,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

3、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不允许商品货币的流通,全靠中央各部门下发的生产指标进行生产,没有市场。严重浪费和效率低下。

二、政党腐败,高度中央集权下,各级干部繁衍特权现象,逐渐形成特权阶层,享受既得利益。很多形成了“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的子女内部联姻,官官相互,贪污渎职,使得执政党与人民产生隔阂,民心尽失。集团的羽翼逐渐丰满,把国家财产占为己有。

他们希望共产党垮台和社会主义聚变,以便法律上承认他们的财产合法化。

三、民族问题,民族之间权利问题,对非俄罗斯民族鄙视,欺压,仇恨情绪高涨。

四、军事竞赛,美国与俄罗斯的军事竞赛,拖垮经济。

扩展资料:

苏联解体影响:

对于俄罗斯来说(包括除了波罗的海三国外的其他原苏联加盟共和国)。苏联的解体是民族的灾难。许多地区被抛入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化的加剧破坏了社会的整体性。国家及其结构和制度极为衰弱。

贪污之风盛行。工艺技术、工艺复杂的生产以及整个科学学派的丧失使俄罗斯失去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可能性,俄罗斯被抛到“第三世界国家”的行列中。文化水平受到影响,教育体系和卫生体系遭到破坏。

1997年7月,独立报公布的家庭收支状况显示,十分之九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四分之一的家庭处于赤贫状态。到2008年俄罗斯的GDP才勉强超过1989年水平。

国家财富被以某种方式和在某种程度上被掠夺。独联体各国国家机关里贪污腐败程度超过了俄罗斯。在这11个国家中有6个国家曾经历过战争。原苏联地区成为了不稳定地区和局部军事冲突地区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联解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12-26
戈尔巴乔夫
戈氏从本质上来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比较浓重的改革派,
他其实不想搞跨苏联的

但你知道,历史上,理想主义者从来就干不过现实主义者,因为他们过于好高骛远,认识不清周遭的环境和人情.
第一,他改革时,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局势,以为自己的改革是受欢迎,受拥护的, 而你知道,强权下的民意往往是被绑架的,高高在上的领导者也听不到底层民众的心声,自以为是的改革换来的是垮台,
第二,他天真的过于信任自己派别内部的某些实力当权者, 以为跟他一艘船的同志就一定会铁了心跟着他走下去,殊不知,有投机心的人,换艘船他也一样能混好,甚至自己另外新造了艘船,自己当船长更乐呵
叶利钦就是这么想的。
具体内情,请百度。。。。。。。。信息量更丰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