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了解别人

如题所述

谈知人

《道德经》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少旁人眼中的聪明人,因为不知人,而吃过大亏:可见智慧与聪明,并非同物而异名;要想知人,实不容易。

心如水,静则澄清,躁则浑浊;亦如镜,无尘自明,染尘便昏。乌云虽小,遮日则天黑地暗;物欲虽少,塞窍则心偏智昏。故《鹖冠子》有云:“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所以,心静而后能烛理,心明而后可知人。并且,遇大事,不可糊涂;对要人,必须明察。尤其是终身大事,若识人不准,则悔误此生。虽说人心难测,但是观人有术——运用得法,常无大失。

相人之法:上取其德,次取其能,下取其言;远观其气,中观其友,近观其过。外之美丑,相交便知,不可轻取轻弃;内之善恶,日久方明,休要妄评妄断。

德者厚重,待人尽诚,处事尽心,谨言慎行而重内轻外;鄙者轻薄,待人虚伪,处事敷衍,言多行杂而外美内拙。孔子有云:“刚、毅、木、讷,近仁。”厚重者,常性缓而稳,可托大事而不善交际;轻薄者,多心躁而粗,言语浮华而善于钻营。

孔子有云:“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善所而处下,乃不思进取;恶处而居上,必无视节操。事业固有善恶之分,亦有高低之别:愈利人愈善,愈害人愈恶;愈益己愈高,愈伤己愈低。于事业,愈就善就高,且尽心尽力者,愈可崇敬:若前者(就善就高)有而后者(尽心尽力)无,终是平庸之辈;若后者有而前者无,多为险恶之徒。

言之出口,常从其心。以言取人,或有失误;以言观人,并无大碍。故孔子云:“听其言而观其行。”言虚者,心伪;言乱者,智昏;话鄙者,心陋;话粗者,性率。言多而浮,心躁;话少而稳,性厚。喜言人之美,多有所图;好谈人之过,非德便贼。言多生硬而不厚重,常自是且私;语多诙谐而不轻薄,常心明且善。

古人云:“相由心生。”品德容于心,如实物藏于瓶,虽隐不可见,但满则溢而显于外。以貌取人,固然不当;以气观心,或许可行。若与人所交甚浅,不妨观其气而略窥其心。心正气正,心邪气邪,心清气清,心俗气俗。性厚则气重,性浮则气轻。心阳刚,则气焕发;心阴郁,则气晦黯。性急则气躁,性沉则气静;志高则气傲,志低则气卑。

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以友观人,用力少而收获大,费时短而效期长。无正经人亲近,必不正经;无真心人交往,必不真心。酒肉之徒,多酒肉之朋;忠厚之人,多忠厚之友。

孔子有云:“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人矣。”(什么样的人,就会犯什么样的错误。观察所犯的错误,便知晓对方是怎样的人。)若相处较多,以过观人,最为精准。不可为而为,是过;当为而不为,亦错。当然,人生于世,必有误失;若毫无过错,实乃大过。君子有小错而无大过,且知过能改;小人无原则而欲求多,且过而不改;常人则介乎两者之间。

——观人之术,只能浅谈;若欲深入,还需自悟。学问愈高,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勤于琢磨且善于总结,岂能取得人生的大智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30

1、了解分表层的了解和深层的了解。 

表层的了解包括你说的生活习惯、生活经历、家庭情况、学历、经济条件、个人喜恶等等。这种了解,假如你雇个私人侦探,说不定就能把你想要的情况和资料全部弄到手。很容易得知。细心观察、询问等等,经由这些方式都可以得知。在恋爱的时候,尽量掌握这些情况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尽责。  

但深层的了解却绝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得到的,仅仅通过交谈也不容易得知,尤其年轻人,他可能自己还不了解自己,他每天说很多话,可能全是人云亦云,他的内心还完全没真正开发出来,很多意识还处在“潜在”的状态。这种时候,观察他本能的做法是一种方式。  

比如一个人总是信誓旦旦认为自己慷慨,但当朋友真正有难时,却本能地跟朋友保持了距离,你可以一下明白这个人骨子里是个自私的不能够信任的人。 

深层了解包括一个人的人生哲学、处事原则、最基本的个性和性格、最顽固的习惯、所有的价值观等等。如果你能在这些方面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个人,他恐怕会把你当成不可多得的知己,如果对方也善良优秀的话,你们将尝到这个人世间很少有的一种心灵沟通或灵魂交媾的极乐境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28
看他的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看一个人的眼神,就能看出这个人的本性如何,比如说眼神总是躲躲闪闪的人,要么内心不正派,要么就是做了心虚的事情。

02
看他对父母是不是孝顺。一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够孝顺的话,那么肯定内心不懂得感恩。跟这样的白眼狼在一起,小心最后会被他所伤。

03
看他的朋友如何评价他。通过第三方的评价,我们可以对这个人有个侧面的认识和了解,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

04
看他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行,如果一个人整日只喜欢打麻将或者打牌什么的,没有其他追求的话,那么这样的人真不值得你去深交。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情绪,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秘密,通过面部表情、言谈举止和行为变化就能判断对方在思考什么。但这只是表面的理解,倘要更深地体会对方的心理,则要求观察者本人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即正直、诚恳和与人和善,这是理解别人和让别人理解的前提。青少年在与别人交往时应切记这一点。 一、倾听对方——互相理解的前提 理解别人或让人理解自己的前提是相互了解。对青少年来说,发展人际关系,首先要有愿意和对方结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愿望。交往中,要认真听取对方的谈话,真诚地表现出你对他的谈话有极大的兴趣。是否认真听对方的谈话,常常影响人际关系。一个同学向另一个同学请教一道数学题的解法,没等人家把话说完就把解题答案推给人家。人家不免有被打发的感觉。一个人际关系好的同学,总是耐心地倾听提问题同学的话,甚至用提问的方式鼓励同学把话说完,表现出对同学的真正关心,这就是倾听的艺术。 可惜,这一点常被某些青少年忽视。不大懂如何说话,如何听话。有些青少年十分健谈,一进入交往,就扯开话匣子,摆开龙门阵,只要别人开一个话头,他便一直说下去。而当对方说话时,却时常插嘴,要么就干脆不听,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对方在讲学习方法,他却看手表、看风景、看旁人,偶尔来一句“你说什么”?这是很不礼貌的。 在交往中,倾听对方的谈话,对他的话题、内容、说话的姿态、表情、语气表现出兴趣,这是起码的礼貌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不听对方说话,或不让对方说话,无疑是向对方宣布,你是个无足轻重的人,不论你说什么,我都不感兴趣,这又怎能谈到理解呢? 倾听对方谈话,也是表达自己的策略。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有针对性的谈话。 二、记住对方——互相关心的原则 一个叫戴尔·卡耐基的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人最关心的是他自己。比如拿起一张有他在内的中学生团体照。他最先看到的肯定是他自己。一位同学听你说话也是一样,首先也希望你的话语中能找到他,并以关心的程度来决定他对你关心的程度。可惜并不是每个人都注意到这一点。他们的谈话总是以自己为内容,老是我怎样做的,我怎么想的,我过去怎样,我现在,我将来……而把对方忘记得一干二净,好像对方只是一部录音机。 对于交往不多的人,记住对方的名字及有关情况,是向对方表示关心的一个好办法。在这方面流传着已故周恩来总理的许多佳话。国营西联农场劳模叶梯1958年到北京参加妇女大会,曾见过周总理,过了将近三年。周总理来到农场视察。叶梯迎了上去,她都没有想到周总理一眼就认出了她,高兴地叫着她的名字。 1965年春,周总理在上海见到了季绵州。季绵州1946年~1949年是总理的汽车司机。在谈话中总理问他:“你母亲今年85岁吧!”季绵州惊异地说:“总理,您的记性真好,我母亲的岁数是初次见面时我对你说的呢?”总理微笑了。有许多伟大人物受到广泛的爱戴,除了他们的政治才能、思想品格外,在交往中,倾听对方、记住对方也是重要的一面。事隔多年,你还能叫出对方的名字,说出对方的一些小事,使对方备受感动,是增进人际之间理解的重要方法。 三、平等待人,相互信任,相互尊重 每个人的自身情况,包括性格、脾气、兴趣、观念、态度、动机、心事想法,家庭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类:公开的自我和秘密的自我。一般说来,完全公开和完全秘密都是少见的。公开和保密的程度会因事、因时、因性格而异。性格外向的人公开程度大,而性格内向的、城府较深的人公开程度小,男女也有区别。但公开或秘密程度取决于双方人际关系好坏程度。一般来说,能和对方共享自己秘密的人,容易被人理解;而一个什么都不愿对人说的,很难被人理解,更谈不上找到知心朋友。 平等就是尊重。人在人际交往中要想取得互相理解,首先要互相尊重,包括对别人人格的尊重、对别人能力的尊重,对别人秘密的尊重。比如有的中学生到商店买东西,瞧不起售货员,说道:“嘿!把那双鞋拿来!”这是对别人人格不够尊重。有的青少年在与别人辩论时,常常用表情、手势、语调……总之他能调动的一切手段来说:“你错了,怎么连这点都不明白,真是个愚蠢家伙!”试想对方会服气吗?又怎么能说得上理解呢?这是对人能力的不尊重。有的青少年遇事专好刨根问底,打听别人的秘密;有的人甚至恶作剧,在大庭广众中把人的私事抖落出来,这往往伤害对方,是不尊重人的表现。 四、互相理解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原则 80年代的老山前线,盛传着一句口号:“理解万岁。”这反映出全军将士的呼声。蔡朝东以“理解万岁”为题在全国十多个城市作了近三百场次的演讲,直接听众上百万。如此强烈的共振力,说明“理解万岁”还是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呼声。 互不理解、互不关心,互不信任,互不尊重,都会造成人际隔膜。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对人不理解首先表现为对对方的困惑,不明白对方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这样说。在更多情况下不理解表现为一种误解。例如:有的人本来是一片好心,你却认为是歹意。有的同学本来是帮助同学、为集体做好事,你却认为是出风头。不理解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以自己的心度他人之意。比如有的人说:“雷锋花那么多时间为别人做事,真傻!要是我,我就不干!”二是用不信任、怀疑的心境去看待事物。如有的人一提起个体户就认为对方只知道攒钱,是个经济动物。因而对个体户捐款办教育,办公共福利(办敬老院、幼儿园)等等,感到不可理解。 理解与关心,信任与尊重既不相同又不可分割。不理解常常产生于不了解,理解又是互相信任、关心的基础。在青少年中,一般更希望向理解自己的人诉说衷肠,倾吐秘密。理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尊重。因此,对青少年来说,相互理解,是处理好同学关系、人际关系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则。青少年要实现相互理解,就应做到: 1.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比如“他为什么这样说?”“假如我是他,我也会这样说吗?” 2.对对方的想法、说法、作法表示同情。我们常听到一句很灵验的话:“我一点不怪您,如果我是您,我也会这么想,这么做的。”这句话的核心就是表现出对人的理解。可惜许多人不懂得这一点。 总之,要互相理解,就必须做到真诚、关心、正直、信任。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尊重对方的要求、能力。青少年朋友们,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能注意这些方面,你必定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采纳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2-12
多和人家聊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