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的历史人物

三字经讲的历史人物 有哪些 要说下 原句 在说是谁的故事 最好能付上故事

主要讲四个历史故事1.孟母三迁、2.窦燕山育子3.黄香孝父、4.孔融让梨 1.孟母三迁(原文):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故事: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着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2.窦燕山育子(原文):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故事:五代时,窦燕山。原名窦禹钩,五代后晋时期人。他的老家是蓟州渔阳,也就是
今天天津市的蓟县。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
称窦禹钩为窦燕山。窦燕山生有5 个儿子。在他的培养教育下,均成材、成名:长于窦仪,
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尚书;次子窦严,中进十,授翰林学士,曾
�0�2任礼部侍郎;三子窦侃,曾任补阙;四子窦偶,中进士,曾任谏议大夫:五
子窦佰,曾任起居郎。
窦燕山将5 个儿了培养成材,名声大振。据说,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
郎曾赠诗一首说:“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高度赞扬窦燕山“五子登科。窦燕山出身于富豪人家,他家在当地是远近闻名的富户,然而,窦燕山
为人最不公平,心术不好,以势欺压贫贱。后来他痛改前非.弃恶从善,努力
地修身积德。
窦燕山治家非常严格:“家庭之礼,俨如君臣;内外之札,俨如宫禁。男不乱人,女不乱出;男务耕读,女勤织纺,和睦雍熙,孝顺满门。”当时,人门都称赞窦燕山教子有义方。 3.黄香孝父(原文):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故事: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
4.孔融让梨(原文)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故事: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9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