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综合模拟试题(一)-(五)语文答案

如题所述

浙江省名校《创新》冲刺卷 语文(五)参考答案:
1、C( A、tiè/tiě,yìng/yīng,xiān B、jìn/jìng,piāo/piǎo,pì C、zā/zhā,
yōng/yòng,mú/mó D、zhuó,cì/sì,lòu/lù)
2、D(A、弦律—旋律 B、浮燥—浮躁 C、急攻近利—急功近利)
3、B(A.后文有个“方”,表意相当于“才”,而与之呼应搭配的只能是“只有”而不是“只要”。B.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C. 鱼龙混杂:鱼和龙混合搀杂在一起。比喻坏人和好人或凡人与圣人混成一起,好坏难分。此句应用“鱼目混珠”。D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喻白费气力,劳而无功。不能用来形容失望。)
4、A(B.主语残缺,应为“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C前面说“是否”,后面只说一种情况,属“搭配不当”,应在“有效调整自己”前加“能否”。D.语序不当,应为“浏览、评价、分享”。)
5、答案:(1)将“决定”改为“自愿”;(2)将“造诣”改为“兴趣”;(3)将“贵社的荣耀”改为“我的荣耀”;(4)将“多投大作的”改为“多投稿件的”。(改对一处给1分,共3分)
6、答案:①社会性 ②平民性 ③动态性(可变性)④两面性(非主流性)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
7、参考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莫言作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去瑞典领奖应该穿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服装,一来体现民族的独立性,二来传扬一下中国的文化符号。
示例二:我们不一定要用一位作家的服饰去体现自己的文化和自信,一味的保护民族服饰或是看淡西方服饰,也不利于文化的交流。既然是去西方国家领奖,那就穿当地最正统燕尾服去,入乡随俗更能体现中国人的包容、开放和谦逊。
示例三:中国人能够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舞台上,本身就是最大的“国粹主义”,穿什么衣服,我们都无需用道德去绑架莫言的自由。作家最重要的品质是独立思考,最怕的是屈从于别人,所以,穿什么无所谓,随性就好。
(观点明确1分,两点理由各2分。共5分)
8、B(即便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安全试验,也只能说明是在试验基因工程作物的安全性,与基因污染原因没有关系。)
9、C(A文中说“有人认为”可知并未广泛确认。B前后不构成因果。D不是环境净土,而是指天然生物基因库。)
10、答案:运用生物工程技术使物种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某些与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而在短期内获得预期新性状。(“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或“运用科技手段”1分,“物种移植了……基因”1分,“在短期内获得预期新性状”1分)
11、答案:(1)写出黑发女子的美丽以及那个男子对她的动心;(2)为下文男子想方设法接近她以及皮夹被窃等情节发展作了铺垫;(3)与下文男子认定她是小偷从而对她产生鄙视心理形成对照。(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黑发女子对那男子认为她是一个轻浮女子而想占她便宜的指责和愤慨(2分),表达了自己的尊严(1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1)此情节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2)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为文章最后男子“在女人面前都会觉得羞愧”作铺垫。(3)与标题“小偷”及前文男子认为女子是小偷形成反差,深化了文章的主题。(4)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丰富了小说的内涵。(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
14、答案:他是一个有钱、有一定社会地位但在感情上却不安分的男子(1分)。他不尊重女孩(1分),虚伪,自作聪明却被别人栽赃(1分),结果丢失了尊严(1分)。
(解读参考:他的皮夹里有信用卡、现金、会员卡等,说明有钱、有一定的地位;他家里有太太,但在候机的时候,只盯着年轻美貌的女子,并想方设法接近和吸引女孩,说明他不安分;他先前想尽办法接近美貌的女孩,后骂女孩是“该死的骗人的动物”,说明他对女孩不尊重;“他将对警察隐瞒一些细节,只告诉警察她做了什么”,说明他的虚伪、不诚实;皮夹被偷之后自以为就要抓住小偷了,结果反而被当作小偷拘捕了,说明他自作聪明;他“觉得他的后半辈子,看到警察都会不自在,在女人面前都会觉得羞愧”,说明他丢掉了尊严。)
15、答案:此题是探究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小偷是黑发女子。(1分)从情节发展看,黑发女子偷走了男子的皮夹,当男子要追回皮夹时,黑发女子换了一个女用皮夹而使他成了“小偷”,最后她寄回了男子的皮夹。整个故事情节围绕黑发女子“偷皮夹——换皮夹——寄皮夹”展开。(2分)从主题思想看,黑发女子偷皮夹不是为了偷财物,而是为了惩戒那个对自己不尊重、有些花心的男子,使男子“看到警察都会不自在,在女人面前都会觉得羞愧”,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可以这样说,是黑发女子“偷”走了男子的尊严,使男子得到惩罚,从而使小说标题“小偷”具有更深刻的含义。(2分)
示例二:小偷是那男子。(1分)从情节发展看,文章一开始就写男子不怀好意打黑发女子的主意,并想方设法接近她,结果皮夹被人扒走,当他要追回皮夹时却被人栽赃成了“小偷”,结果吃了官司。(2分)从主题思想看,男子注视年轻美貌的女孩并想尽办法接近和吸引她们,说明他在感情上的不安分,是道德上的出轨,可以说是道德上的“小偷”;后来他被栽赃成了“小偷”惹上了官司,结果“看到警察都会不自在,在女人面前都会觉得羞愧”,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受到了惩罚。这样小说标题“小偷”就有了深刻的含义(2分)
16、A(铢,应是极小的重量单位,从语境“铢两”可知,课文中有“奈何取之尽锱铢”句)
17、A(A,均为介词,可译为“用”;B 意义相同,均可译为“和”,但前为介词,后为连词,用法不同;C均为助词,前者可译为“的”,后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均为介词,前译为“从”“自”,后译为“比”,意义不同。)
18、D(“相识多年”错,文中语为“尝闻其名”。)
19、信乎/ 诗文一道/ 根乎性而发为言/ 本诸内者表乎外/ 不可以矫饰/ 而工与拙亦因之见矣。(共3分,错一处扣一分,扣完为止。)   
20、(1)大概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什么样的话,能写出什么样的话才会有什么样的人品。 (“是其人”1分,“斯”1分,整体1分)
(2)(他的)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有与他正直的品行相悖,(他)是可以发发牢骚的啊;他的文章说道理不偏不倚,议论有根有据,是有德行的人说的话。
(“不诡于正”1分,“怨”1分,“折衷理道”1分,整体1分。)
21、(1)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从“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从“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一句可以看出,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当年买酒喝的那个人么?”)
(3分。每答出“思想感情”一点得1分, 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22、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4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案超出以上三种,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23、接舆主张避世,孔子积极入世。(2分,意思对即可)
24、(1)接舆把孔子视作凤鸟,肯定和欣赏孔子的才德;(2)对孔子不识时务而徒劳无益的作为表示惋惜和批评;(3)劝告孔子迷途知返,全身而退。(每个要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25、答案: (1)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2)杜鹃啼血猿哀鸣 往往取酒还独倾
  (3)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  (4)夕阳古道无人语 禾黍秋风听马嘶。
  (5)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参考译文:作诗著文这种事情,在儒者看来是次要的事。他们认为,诗是用来表达性情的,文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就是如此罢了。起初人们没有在细微的地方一争高下,所以评论者没有以诗文的优劣来评定作者人品,也没有以作者的人品来评定他的诗文的优劣。  
然而我看遍了几千几百年以来流传下来的诗与文,与作者的人品没有不同的。诗文与人品之中,知道了其中的一个,就可以知道另一个了。就以诗来看,看李白的诗,就可以知道他这个人的胸怀旷达、飘然出世的大概情况,这是不会错的;看杜甫的诗,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忠君爱国的悲悯情怀、吃饭时也不忘君主国家,也是不会错的。其他的文学巨匠,如韩愈、欧阳修、苏轼等人,没有不是他的文章就像他的诗,他的诗就像他的文章,诗与文就像他这个人的。大概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什么样的话,能写出什么样的话才会有什么样的人品。人品的档次不同,那么诗与文的档次也就在那里了,这样判断是很有把握的。近代偶然有文学大家出现,诗文与人差别就像两个人,(这)也是个别现象,而不是普遍现象。我曾经带着这种看法去找朋友。找到了朋友,看他的诗与文,人品和诗文没有不一样的。我又曾经带着这种看法去看诗文。读某人的诗与文,再去看他的人品,也没有不一样的。确实啊!写诗著文这种事情,本源在于作者的思想而表现为语言,发自于内心而显露在外表,无法加以矫饰,而诗文的优劣也就因此显现出来了。 
 康熙乙丑年,我在岭南遇见夏先生宁牧。夏先生与我是同乡,我曾经听到过他的大名。在万里之外与他相遇,后又在浈江中与他各坐一条船,一起走了十天。夏先生是一个正直的人。他五十岁了,为了糊口而在湿热容易得病的地方奔走,时常听到他内心孤寂不平的牢骚话,然而脸上还是充满了温和的表情。夏先生把他写的诗文全都拿给我看。他的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有与他正直的品行相悖,夏先生是可以发发牢骚的啊;他的文章说理不偏不倚,议论有根有据,是有德行的人说的话。人与诗文形同一体。我为他的诗史与他的人品完全一致而感到高兴。

浙江省名校《创新》冲刺卷 语文(六)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B ( A.砧(zhēn)板 C.浑身解数(xiè) D.并(bìng)蒂莲)
2.C (A“亲睐”应为“青睐”;B 应为“中猪八戒倒打一耙”;D“安生立命”应为“安身立命”)
3.D(A.“径自”表示凭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事,应改为“竟自”。B.“鼎力”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时的用语,属敬词。C.“开小灶”指为别人提供或得到他人的超常的待遇,不能用于自己。)
4.A(B.自相矛盾,“半斤八两”指彼此一样,差不多,多含贬义;“各有千秋”指各有特长,应删掉“半斤八两” C.搭配不当,“中国好声音”与第二分句宾语搭配不当。 D.陈述不一致,内容脱节。)
5.逃避现实。不妥当,逃避现实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其他的言之成理即可)(3分)
6.答案示例:(1)烛之武深夜出城,退秦存郑,功名古已传。(2)荆轲刺秦王,倚柱一笑惊(傲)群伦(臣),武阳何在 (4分 人物与事迹吻合各2分,字数不对应不得分)
7.折射出当今社会国民素质有待提高。给救火车、救护车、警车等特种车辆让道,是一般交通常识,体现公民基本素质;一个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持,需要全社会每个成员的努力;遵守规则,近看在为他人,实则是为自己,为了整个社会。(4分 看法1分,理由写出2点即可满分)
折射出当今社会公信力的缺失,当权者需反思。特种车拥有的特权是人民给的,在特殊情况下才能使用,否则只能让百姓无所适从;只有掌权者遵纪守法,民众才会认同“法比天大”的道理;只有掌权者不滥用权力,民众才会对权威保持应有的尊重与礼让。(4分 看法1分,理由写出2点即得满分)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8.C(不是“不重视”、“必定会”,原文“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
9.D(强加因果和把未然说成已然。)
10.中国的大学,虽有其悠久的历史,有其内在精神,(1分)但现实社会,人们由于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不重视思维训练,未能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受权利、功利、庸俗等威胁,没能真正实践大学的“自由”、“通识”及“德性”精神。(1分)作者迫切希望中国大学能尽快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相信未来中国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轴心组织)(1分)(三方面大意对即可得分)
11.箱子是线索,起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1分)(三合板)手提箱是“我”住旅馆被拒的原因之一,也是被礼待的原因之一,又由于箱子打开出卖了“我”,而成为“我”被敲竹杠的“帮凶”(工具)。(2分)
12.这是反语,是被欺诈后的自我安慰,实际上是挺窝囊和无奈的,揭示了所谓的“窍门”是何等的骗人损人。(2分)结构上,照应上文的迫切寻找旅馆住宿。(1分)
13.①“服务员”是一个崇洋媚外、见风使舵、奸诈狡猾的势利小人。(1分)②作者是运用对比手法和语言、神态描写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1分)。当他看到“我”是一个“外国人”时,对“我”毕恭毕敬,大献殷勤;在“我”暴露身份后,他又气急败坏,毫不客气,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
14.作者在安排情节时设置了以下波折:①“我”从守门人那里得知旅馆没有房间后,经过一番伪装,巧妙的骗过了服务员。②服务员不小心把“我”的箱子打开后,“我”的骗局被揭穿,眼看就要到手的房间化为泡影。③在“我”准备离开旅馆时,守门人和服务员的双簧戏又让我看到了希望。④在我付了15卢布钥匙钱之后终于弄到了房间,结果又发现自己比别的旅客多付了5卢布。(4分)
15.第一重含义:是指“我”为了能够在旅馆弄到一个房间耍的一个花招。“我”化装成一个外国人,骗过了看门人和服务员,想通过这个窍门弄到房间。(2分)第二重含义:是指看门人和服务员敲顾客竹杠骗取钱财的方法。他们一开始故意说没房间了,然后又一唱一和,冠冕堂皇地榨取顾客,让顾客多付钱,对他们来说,这真是一个赚钱的好窍门。(2分)作者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刻画了看门人和服务员的丑恶嘴脸,辛辣地讽刺和批判了旅馆服务人员这类势利小市民身上表现出来的病态社会现象,以引起社会的警醒。(2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6.C(致:抓获 )
17.B(A.表修饰/ 可是 B.于是 C.介词,和/ 连词,和 D.率领/ 来,表承接)
18. A(并无相约攻打南京)
19.兵溃,/焚舟登陆,/追骑至,/从者尽散。/煌言突围出,/变服夜行,/有父老识之,/匿于家数日,/导使出间道,/走天台入海
20. (1)(响应的)将士就会像山一样耸立,成功了是托君王的福,不成功也保全了我的节操。(3分,划线处每处1分,大意1分)
(2)我栖息在海上,与部下相依为命不忍离去,是 因为我的君王还活着,现在还有什么挂念(希望、念头)的呢?(4分,划线处每处1分,句式1分)
21.反衬(衬托) 渺茫 喜 (3分)
22.同:都抒发了思归之情。(1分)异:杜甫之喜既是个人之喜也是家国之喜,且长期离乡背井,故思归之节奏与情感都很急切;(1分) 李东阳之思归是个人之思,有惆怅迷茫,思归之节奏和情感都较舒缓。(1分)(语句通顺,用词恰当1分)
23.“斯”指代“礼”,既指治理国家的规范与制度,也包括因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礼节”(2分)
24.一是“和”需要“以礼节之”,不能“知和而和”,即节制适度;而是要“和而不同”,不能“同而不和”,即坚持原则;三是以“和”为美,“小大由之”,即有理想境界。孔子的“中和”思想,尽管根本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但也揭示了国家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规律,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值得我们不断传承和继续倡导。(前三点答出两点即得2分,指出意义1分,共3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三个小题)
(1)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3)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万里悲秋常作客
四、作文(60分)
26.(略)
附参考译文:
张煌言是浙江鄞县人,崇祯十五年中了举人。崇祯自缢煤山后,张煌言在海上奉迎鲁王,担任监国一职。在内管理起草诏书,在外负责统领军队。战败以后,就侍奉鲁王逃入金门,依附郑成功。
两江总督郎廷佐写信招降张煌言,张煌言写信回复,大意是:“来信估量利害,指点分析国家的衰败原因,一般人听了,或许会为之而变了脸色,坚贞的人就不是这样。(坚贞的人)所争的是天地间恒久不变的道义,所图谋的是国恨家仇,所期望的是做豪杰、干大事、建大功以及(传承)圣贤们的道德学问,所以每每吞毡吃雪也心甘情愿,(常常)卧薪尝胆来更加磨砺自己,而最终得以做成大事。谋划打仗本来就不是我的长处,我只是凭借读书懂得天地间最大的道义。袒露左臂,一声高呼,响应的将士像山一样耸立,成功了是托君王的福,不成功就保全我的节操。任凭欺凌像狂风巨浪一般,我仍在刀尖剑锋里(战场上)纵横驰骋,至今已经超过十多年了,难道仅仅因为一番浮华的言词就能说动我的心吗?
永历十四年,郑成功率军大举反攻,张煌言跟他一起行动,军队驻扎在崇明岛。张煌言说:“应该先在这里安营扎寨,也许在进攻或撤退时都可凭它做立足之地。”郑成功没有听从。郑成功想要攻打镇江,担心江宁的援兵到来,张煌言说:“船队先进攻观音门,南京自然就来不及出兵救援了。”郑成功把这一任务交给张煌言,煌言所带的军队不到一万人,船不满百艘,就率军向西出发。听说郑成功攻下了镇江,张煌言说应当先攻下长江两岸的郡县,率陆军直逼南京,郑成功又不听从。不久,听说郑成功战败,张煌言败走铜陵,又与楚军遭遇。军队溃散,只好烧掉战船登岸而逃,骑兵追上来了,跟从的士兵全被击散。张煌言一人突围而出,换成百姓服装在夜晚逃亡,一位乡亲认出了他,把他藏在家中好几天,又引导他从小路逃走,经过天台进入海上。(张煌言)派出使者向桂王汇报战败的情况,桂王下令慰问他,并提升他为兵部尚书。
郑成功自打从江宁战败归来,就攻下台湾图谋建立国家。鲁王住在金门,郑成功对鲁王的礼数一天天地冷淡下来,张煌言每年的供奉上亿,又担心郑成功起疑心,十年间都不敢去拜谒鲁王。等到听说桂王失败被害,就启禀鲁王,准备尊奉鲁王用他的旗号来号召天下。不久郑成功死了,他的儿子郑经继位。张煌言知道不值得和郑经一起谋划大事,更加郁郁不乐。
康熙二年,鲁王驾崩,张煌言痛哭说:“我栖息在海上,与部下相依为命不忍离去的原因是我的君王还活着,现在还有什么挂念的呢?”康熙三年,就遣散部队,居在悬澳岛,跟从的只有几人。提督张杰谋划抓捕张煌言,抓住了张煌言的一位老部下,就让这人在普陀山当和尚,探听张煌言的消息,终于得知张煌言的行踪,率兵在半夜攀山越岭,进去抓住了他。
临刑前,两名士兵用竹轿把他抬到江口。张煌言走出竹轿,看见两岸青山巍峨,江水清澈见底,才说了一句话:“多壮丽的江山啊!”索要纸笔写了三首绝命诗,略略振动臂膀,绑在身上的绳索全部断裂,站着受刑,死后也不倒地,吓得刽子手只知道跪拜磕头。
(我)评论道:在改朝换代时,亡国之臣起兵图谋复兴旧朝,可大势已经远去,明知道这是做不到的却偏偏要这样做,恐怕很少有成功的吧。只是因为忠诚的大义郁结并深入内心,高山与深谷都能够改变,而至真至诚的心却不可能磨灭啊!追问

抱歉,不是这答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02
求第一套理科的答案啊。。跪了
第2个回答  2013-01-22
自己买啊..........................追问

我有试卷,我要答案对。

第3个回答  2013-01-22
对不起,我不知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第3个回答  2013-01-22
你有5的题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