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怎么看是褒还是贬;对李世民的整体评价怎么样

具体点,谢谢!

从古至今,大部分历史学家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持理解、同情甚至赞赏的态度。但是李世民这种做法不符合儒家道德思想,有乖伦常,只能说是政,治强人。
《旧唐书‧太宗本纪》史臣曰:“或曰:以太宗之贤,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尧不能训丹朱,斯前志也。当神尧任谗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顾分崩,变故之兴,间不容发,方惧“毁巢”之祸,宁虞“尺布”之谣?……”
《旧唐书‧太宗本纪‧赞》曰:“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史臣曰:“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坚持小节,必亏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炀帝,亦不及矣。”
《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赞》曰:“建成、元吉,实为二凶。中外交构,人神不容。用晦而明,殷忧启圣。运属文皇,功成守正。善恶既分,社稷乃定。”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武德九年》:“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太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胡戟、胡乐《试析玄武门事变的背景内幕》:“玄武门那场唐太宗一生中最艰危的苦斗,对他本人来说,绝不是可以夸耀后世的愉快记忆……李世民和他父亲这一段不愉快的往事……怎能在李世民受伤的心上摘脱干净!”。
柏杨:“然而,中国人应该庆幸李世民先生夺嫡成功,李世民为中国带来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成为治世的典范。”
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共同排挤李世民。同时,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此后,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知李世民终不肯屈为人臣,而李世民也认为是自己奠下唐朝开国的基业,遂与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猜忌日深,两派大臣之间互相倾轧。李建成曾经下毒谋害李世民。
其中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追随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从李世民。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余将领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太子府率更丞王晊告诉了秦王: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建成、元吉诸子。
尔后李渊让出军政大权予秦王,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成为中国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后晋官修正史《旧唐书》刘昫等的评价是:“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梼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或曰:以太宗之贤,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尧不能训丹朱,斯前志也。当神尧任谗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顾分崩,变故之兴,间不容发,方惧“毁巢”之祸,宁虞“尺布”之谣?承干之愚,圣父不能移也。若文皇自定储于哲嗣,不骋志于高丽;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徵之日。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赞曰: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北宋官修正史《新唐书》欧阳修、宋祁等的评价是:“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然《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叹息于斯焉。”
明朝官修皇帝实录《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亲自前往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其中对唐太宗李世民的祝文是:“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临天下,继承中国帝王正统,伏念列圣去世已远,神灵在天,万古长存,崇报之礼,多未举行,故于祭祀有阙。是用肇新庙宇于京师,列序圣像及历代开基帝王,每岁祀以春、秋仲月,永为常典。今礼奠之初,谨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鉴。尚享!”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李世民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记录皇帝的言行的《起居注》。初时褚遂良不许,后来他再要求房玄龄,房应允并与许敬宗将《起居注》删定为《高祖实录》、《今上实录》,于贞观十七年七月癸巳日献予太宗,此举打破历代皇帝不可阅读的先例。史书记载李世民要求对“玄武门之变”要“削去浮,直书其事”,但史家对此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认为李世民此举使自己亲杀兄弟的事实在史书中保留了下来,如王夫之从道德的角度批判李世民,认为直书其事是不知羞耻,“至于自敕直书,而太宗不可复列于人类矣”;但一些史学家与王夫之的观点相反,认为直书其事其实是唐太宗公然指使臣下美化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玄武门之变的杀,人等不道,德,行,为,事,件和太原起兵为高祖李渊的决定,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唐初史官对其他任何事件做过手脚,包括一位君主的战功、治理和开创方面。而在皇权专制之下的中国对于帝王道德、功绩等“美化”,自汉高祖刘邦以来例子数不胜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21
后人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持中立偏向支持的态度,
而对李世民整体那就更是没的说了,算是一代伟大的皇帝吧,
后人主要是看李世民的功绩,而李世民的功绩那是没的说的
就连汉武大帝最后的评价都是穷兵黩武,你想想吧,历史上的伟大皇帝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成吉思汗,李世民的过错是最少的
第2个回答  2013-01-21
历史上的正义重来就是属于胜利方的,因为“历史”其实就是他们编出来的!败的一方没人会去或者说敢去说他们好的!当然我们现在可以重旁观的角度去看下,玄武门之变在历史上是说李世民是被逼才这么做的,其实不然!这其实是他早就预谋要夺权的,只是碍于没有很好的借口而已,玄武门事件起初是李世民的2兄弟密谋在给他小弟李元吉出征送行时乘机杀了李世民却被李世民事先识破并给了他夺权杀兄弟!重道德上看这绝对是败坏伦理道德的~~但如果你站在李世民的角度上看就可以理解他的行为了,唐朝的天下其实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建成只是在后方协助李渊治理国家而已,你想想天下是我打下来的,厉害的文武大臣都在我这为啥还要让你做皇帝?其实本来李世民有意做周公的,辅助李建成的,但是功高盖主,李建成怕李世民要夺太子位,所以步步紧逼李世民甚至要除去李世民,在这情况下谁都会去夺位的,是合乎情理的了~~
第3个回答  2013-01-21
李世民是精明的皇帝没错 但是他也是贪恋权力的皇帝
他不甘做将军所以让他老爸唐王反了 他不甘做秦王所以把太子哥哥给灭了 他不甘做太子所以把皇帝李渊逼退了
虽然做皇帝之后是很有作为 并且李世民不杀功臣这件事值得一赞 但是为了变现的顺从天意 后来更是把前朝历史给改了又改 隋炀帝杨广被改的灭绝人性 所以我们现在的历史有很大的水分
开拓大运河使南北相通 还有隋炀帝时期的屯粮是历史所以朝代当中最多的 而且杨广对前朝遗孤也是善待敬仰 这样的皇帝真的有那么坏么
征高丽就说劳民伤财 不是长子做皇帝就说弑父杀兄 这些 不要忘记李世民也征战四方也是杀兄夺位
第4个回答  2017-08-28
李世民是篡位无争议,历史上的李建成并非无能,相反十分贤明,只是没有野心,才被李世民干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