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的作文 (700字以上)

如题所述

农历春节的习俗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作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的“三朝”,春节对于一年的福祸、得失等运程,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了迎接这个重要的节日,民间通常会提前为节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扫尘除旧
扫尘即为年终大扫除,北方称为“扫房”,南方称为“掸尘”。据记载,春节的序幕宜在腊月二十三拉开。一些地方至今仍保留着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传统,祭灶之后正式开始准备春节的一切事宜。一般而言,腊月二十三至除夕前,是扫尘的最佳时段,称为“扫尘日”,又名“迎春日”。
扫尘得宜可为未来一年带来好运气。因为过去一年中,家中气场受到多方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尘”与“陈”为谐音,新春扫尘则寓意着除尘布新,将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含破旧立新、辞旧迎新之深意。所以春节来临前,各家各户宜彻底打扫卫生,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若是旧年运气不甚理想的,还可以用柚子叶熬水洒在角落,柚子叶在风水学上有驱邪避恶的功效,用来清洗房屋可以彻底去除污秽的旧气,迎接新春。
喜庆迎新
为了喜庆迎接一年的伊始,除了扫尘以外,春节前还有诸多事宜需要准备或讲究。例如年十九或三十日那天,宜在家门口贴上艳红的春联、门神等,以红色为主,用以镇宅、避恶、驱邪,瑞意吉祥;过年前宜剪发,因为头发古称烦恼丝,剪发意味着新的一年远离烦恼、心想事成。
家庭主妇宜在过年前夕购买好大年初一早上的用品和食品,如青菜、豆腐、甜食,或者亲自制作应节食品,如炸煎堆、笑口枣、油角等;除夕夜宜由头到脚彻底洗澡,若旧年的运气欠佳,宜用柚子叶水洗澡,注意盛柚子水的桶和毛巾宜新宜红,增添喜气旺气,挡灾化煞;洗澡之后便换上新装,衣物、鞋袜等均宜新置的,以免沾染旧时气,为免来年惹小人是非,宜穿上新鞋去踩小人,可减少来年的口舌是非。
  对于犯太岁或者冲太岁之人,宜穿上新的红色内衣,外衣也宜鲜色(如黄色,代表帝王之气,化煞消灾;如红色代表喜庆之气,增福添旺)为主,以冲淡煞气,带来好运气。
除夕守夜
除夕是指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夕当天,宜进行祭祖、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活动。年夜饭过后,宜全家人围坐一起守岁,并摆上大年供品,如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宜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有黄有白,又称为“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守岁的糕点瓜果宜选择一些寓意吉祥的食品,如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守岁即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到了新年的凌晨时分,宜放鞭炮,热热闹闹地辞旧迎新。 文/文锦堂 来源:羊城晚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08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让它化凶为吉。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着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