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到底谁是主张 “仁政” 和 “德治” 能不能稍加说明.

如题所述

孔子的思想:

1、孔子的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2、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

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

孟子的思想: 

1、性善学说: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2、“仁政”思想: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扩展资料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孔子

百度百科——孟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07
孔子主张道德文治, 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後正人」, 以德治民, 达到「为政以德」的地步。 孔子还把「仁」扩充到政治,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因此孔子反对战争, 刑罚。他认为天下有道, 就无须以律法治国, 苦统治者「修己治人」, 以身作则, 教导人民, 国家便会大治。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後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百姓安乐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第2个回答  2013-01-07
孔子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
孟子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也提出“仁政”、但他还提出“王道”有“民本”思想,主张德治,更主张了解事物客观规律而遵循。
第3个回答  2013-01-07
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仁学德治及西周以来的民本思想。以民贵君轻、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为核心的系统的仁民安民、平治天下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德治思想的极大超越,在儒家思想史乃至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具突破性意义。孟子的民本仁政说与现代民主既有本质上相悖的内涵又有许多相通的精神,经剔除糟粕、扬弃改造,其对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具启迪与警示意义,也终将显示出其对孔子德治思想之超越。
呃,我认为,孔子主张仁政,孟子主张德治更确切一些。
第4个回答  2013-01-07
都主张仁政,而德政孟子明显一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