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和中度的听力损失者最适合佩戴助听器;而当听力损失过重甚至没有听力的时候,植入人工耳蜗将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但是“听力损失过重”的范围是非常模糊的。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选择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重合区域——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当听力损失达到重度及以上之后,使用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在行业内是存在争议的:往往助听器的从业人员认为助听器最多可以覆盖重达120dB HL的听力损失,而人工耳蜗的从业人员认为平均听力损失超过重度以上就可以直接植入人工耳蜗了。而,从专业和负责的角度来看,最终使用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不能单纯以纯音听力、ABR阈值等听敏度测试的结果来决定,还应该用言语测试、听觉语言能力评估、儿童言语进展评估等测试和评估方法进行辅助交叉判断,力求做出对听损用户最好的决定。
对重度感音性听力损失(平均61dB HL至80dB HL)的儿童来说,佩戴助听器三至六个月后无效或效果甚微可以考虑植入人工耳蜗;极重度感音性听力损失的儿童可以直接考虑植入人工耳蜗;而对成年语后听损来讲,不论是重度还是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都是在助听器效果极差的情况下推荐植入人工耳蜗。对于重度及以上听力损失、需要植入人工耳蜗进行干预的听损者而言,听力学家认可了双模聆听的优势。一侧助听器、一侧人工耳蜗或双耳同时使用人工耳蜗,在聆听效果和体验上都有提升,其中双模式聆听(一侧助听器、一侧人工耳蜗)的效果更突出。双模式的优势在于:人工耳蜗可以提供非常详细的高频信息,而助听器则可以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低频信息,大脑通过整合两者就可以获得更完整的言语,从而提升噪音下的言语识别能力以及对频率和音调的感知能力(安静环境下言语识别能力没有明显提升)。现代人工耳蜗对高频声音信息的还原度是非常高的,但是对低频声音信息的处理能力一直不出色,也就是说,人工耳蜗对基频的还原程度可能更低,主要在于人工耳蜗的电刺激映射模式,限制了其在低频部分的处理效果。而使用助听器比使用耳蜗对低频信息的接受能力更高,甚至,只要有一些低频的残余听力,提供能听到的声音,裸耳在接受低频声音方面也表现得比人工耳蜗更出色。所以,使用助听器来接受语音的基频,同时使用人工耳蜗来接收语音的谐波,最终由大脑语言中枢整合为相对完整的言语信号,不论对儿童还是成年人来讲,都将是提高聆听能力的有效途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