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途径之一。与“教育外延式发展”相对。中国80年代从经济学中移植过来的概念。依靠提高教育要素的质量和教育要素的效率,实现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通常指高等教育主要依靠挖掘原有学校潜力,利用其校舍、设备、师资等已有条件,而不是建立新的学校和专业,实现规模的扩大和事业的发展。一般也需增加教育投资,但比外延式发展所需投资少。当教育有了一定规模,事业有了一定发展之后,应主要依靠内涵式来发展教育事业。

“内涵式发展”在政策中最早应用于经济领域,随后扩散至社会各发展领域,指的是一种以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的外延式发展为基础和前提,从事物的本质属性出发的内在性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政策文件中,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即初步提出和探索发展期、失语期、逐步确立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核心理念的成熟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10
所谓内涵发展,就其实质而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发展。既然科学发展的要义仍然是发展,那么内涵发展的要义也应该是发展。科学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更好、更快、更全面、更协调的内涵式发展;内涵发展不是不要外延发展,而是使外延的扩展与内涵的丰富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内涵需要外延支撑,没有一定的外延就不可能有内涵,没有脱离了外延的赤裸裸的内涵。内涵发展无非是把只关注外延扩展的价值取向转向外延扩展与内涵丰富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一所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发展以及优先发展什么的问题?这就是发展的理念、思路和战略问题。无论怎样,发展需要一定的理念、思路、战略和策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情必须想在前边,我们才能获得发展的主动权。作为学校的主体,教职员工都应该思考这些问题;作为学校和院系的领导,更应该及时把教职员工的智慧集中起来,凝练成为不断修正、扩展和清晰化的发展思路和战略。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05
我们通常所讲的“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只是借用了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学校教育发展的两种形式和路径,“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在内容上并不具有逻辑关系。“内涵发展”是对学校教育内涵的探讨,而“内涵式发展”更多的是从实践层面对学校教育发展内容和发展路径的探讨。从内容看,“内涵发展”和“内涵式发展”在逻辑特征上有共同的指向,而“外延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则没有任何联系。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9-09
  近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学校数量迅速增加,在校学生的数量迅速扩大,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教育部实施了一
  系列的高等教育工程如:“211工程”、“985工程”,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潜伏的危机如:政府对高等学校管的过宽;很多大学都是举债发展,经济压力大;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生源质量必然相对降低;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存在不足;大众对高校的信誉在下滑等问题。目前在此困境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提高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何谓内涵式发展
  内涵,是指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即事物质的规定性;而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全部对象,它说明概念所反
  映的事物“有哪些”,即概念的量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强调事物“质”的发展。[1]内涵式发展是美英等国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它们始终把提高质量、培养世界创新型人才作为核心追求。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也是我国大学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经验的理性选择。大学的内涵式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自身校情出发,按教育规律办事,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师资、学风等方面的特色。
  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式发展所提出来的,如果说外延式发展关注的是学校规模量的扩大,那么内涵发展就是一种追求质的办
  学质量;如果把外延式发展看为粗放式发展,那么内涵式发展就是一钟精细发展;如果把外延式发展看为同质发展,那么内涵式发展就是特色发展;如果把外延式发展看为一种模仿发展,那么内涵式发展就是一种创新发展。
  二、内涵式发展是提高高校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传统外延式发展为主的模式急需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的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来实现的,是以外延式增长为主的发展模式。
  这种外延式发展模式的主要缺点,是高校、系科专业在各省区重复设置、平均用力、小型分散、低水平重复、效益不高、质量不高等。特别是最近几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城建设”、“教育产业化”等,这种外延式发展模式的弊端显得更为严重。外延式增长过程中存在的许多弊端,需要通过改革,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来解决。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必须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提高质量,走特色办学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最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很难,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学生为431万人,待业91万;2007
  年毕业学生为495万人,待业173万;2008年毕业学生为559万人,待业173万人;2009年毕业学生有611万人,待业196万人。以上数据说明我国的大学生已相对生产过剩,即供给大于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这种情况还会对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相当一部农村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对考大学的兴趣和热情已经有所减退。大学在他们的心目中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大学毕业生相对生产过剩还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同时,高等教育的膨胀还会使已经紧张的经费更显不足。国家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发展高等教育,就不得不把经济负担转嫁到学生及其家长身上。许多穷人家的子弟可能因为贫穷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或者因为贫穷使大学学习受到严重影响。高校的盲目扩招和高收费使高校的贫困学生激增。贫困生问题已是高校一个不轻的伤痛。高等教育的盲目膨胀,必将导致质量下降。当下政府应加大高等教育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减少扩招数量,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已刻不容缓。
  (二)提高质量是国际高校发展共同趋势
  在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经过了大约30年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法国
  在1984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中强调,“法国政府认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1984年“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指出:“倘若美国高等教育沉湎于不求进取的状态,倘若允许追求高校文凭而不学习,那么各级教育都会深受其害。”因此,“高等学校要全力以赴地提高教育质量”。当前我国高校扩招已带来了严重的质量下降问题。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缺乏质量和效益意识,存在盲目追求数量目标和经济利益。一部分学校高层领导认为:发展就是数量、规模的扩大,就是学校的升格,就是大兴土木、扩大占地面积,很少提及甚至不提质量,更有甚者有人鼓吹数量发展,质量就应该下降。效益、质量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盲目上热门专业,造成很大的浪费。
  (三)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根据这句话,我们不难推想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将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水平,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高校也要改变千校一面的现象办出各自特色,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三、内涵式发展实施途径
  (一)管理:内涵式发展之保障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国内外高等教育的经验表明,高等学校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必须重视学校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
  水平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式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而提高管理水平必须把转变管理观念作为切入点。
  首先,从策略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创新性的发展模式,高等学校的决策者必须从战略高度,从高等教育全局
  的高度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合理安排。高等教育的决策者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事物性、形式性、表面性的工作,而要考虑学校的长远发展问题,提出明确的学校战略性发展目标和完善的战略发展规划,这样可以凝聚广大教职工力量,让大家众志成城,同心同德,目标明确的去工作。因此,高等学校走内涵式发展,必须有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完善的发展规划。
  其次,从重视数量的管理向重视质量的管理转变。高等学校的决策者应当清楚,扩人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是更重要的发展。重
  视质量发展,办出特色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核心。然而,以前的政策导向多是倾向数量和规模,而忽视了质量和实效。
  (二)师资:内涵式发展之关键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正如清华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大
  楼之谓也,而大声之谓也。” 这句话对现在高等教育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师资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已经是一个共识,大师是学校的瑰宝,全体教师发展则是学校发展的典型表现,教师不仅依靠自己的课堂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而且通过自身的治学态度、治学精神、治学方法间接触动萃萃学子。具备良好教风,善于钻研、严谨求实、敢于质疑、学术造诣丰厚的教师就是大学校园内最具说服力的文化活标本,是学生仿效学习的榜样。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有一支特色的教师队伍,特色师资队伍必定是一个有特色的团队,既有领军人物,也有中坚力量,
  既有主攻学科方向,也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高校教师应有学问,要学识渊博、学术水平高。“名师出高徒”绝不是一句空谈。有数据显示,美国92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48人曾在前辈诺贝尔奖得主指导下做过学生或从事研究。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之所以能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摇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那里学生能得到诺贝尔奖得主的言传身教。例如,该实验室的汤姆逊教授,一生共培养了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叶企孙教授终生奋斗在教师岗位上,培养了一大批有志于科学救国的栋梁之才。在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有9人是他的学生,2人是他学生的学生,还有2人的事业也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中国科技界“三钱”中的钱学森和钱三强、“原子弹之父”王淦昌、“航天之父”赵九章、“光学之父”王大珩等。“我们的大学只要有一批敬业、乐业、爱才、识才且热心育才的高素质教师,就一定会人才辈出、事业兴旺。”
  (三)学风:内涵式发展之氛围
  高等教育经历了以规模扩张为标志的外延式式发展之后,逐步进入以深化内部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为目的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在
  高校整体推进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下,学风建设工作也必将被赋予新的使命。首先,良好的学风能够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步入社会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良好的学风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
  品质,能够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调节,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再次,良好的学风能够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勤学善思、善于钻研、开拓创新、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成为顺应时代的新型劳动者。最后,良好的学风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能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成为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
  优秀的校园文化既对学风建设具有导向作用,也为学风建设提供载体与保证。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会对学生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
  响,在它的浸润下,无须刻板的说理,学生便能够感受和体验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力量,在它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学生才会积淀起深厚的人文底蕴,拥有广阔的胸怀和视野,激起学习和创造的激情和渴望,从而在校园内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进取、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良好学术氛围。
  科技文化活动是丰富校园文化的生动展现。活跃的科技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学生
  对这类活动的参与热情、参与面、关注程度等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学校的学风状况。通过历届学生传承的品牌活动更能够生动体现学校的内涵和特色,凝聚全体学生的认同感,推动整体学风的提升。
  (四)特色:内涵式发展之路径
  “大学内涵式发展应各有千秋、各具魅力、各领风骚,突出个性化发展观念,依据自身的文化积淀、学术传统、学科特色以及地
  区和行业特色,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大学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形成本校发展的个性化的指导思想,确定工作基本思路和重点。”[3]
  近十二年来,在我国大学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存在着办学目标、学科结构趋同现象,一些地方高校片面向综合性大学看齐,
  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没有特色,缺乏个性,导致发展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当前经济发展、市场需求迫切要求大学从千校一面转移到个性化发展的思路上来。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是高等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已经形成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特色,比如: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哈佛大学的学分制;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文”特色,兰州大学的西部“地域”特色。这些特色都为这些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各个高校自身要科学定位,各个高校要坚持特色发展,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在
  国家高校分类体系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要结合服务面不断调整,确立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类型等方面的发展内容,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真正做到合理定位。如果我们现在的2263所高校都能够注重合理的定位,办出特色来,我想我们就有希望形成一个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百舸争流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的格局。”[4]我国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办出特色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把服务地方发展作为学校本身发展的切入点,要立足自身实际,立足地方需要,让高校成为繁荣地方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支力量。
  目前,我国大学存在千校一面的现象比较突出,学校毫无个性,特色不明显,部分专业与社会实际脱节、服务能力不强等现实问
  题,做好服务地方工作无疑不是一条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效路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