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的“之”的意思或用法

如题。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的“之”在这里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没有实际的意思。

出处:《孙权劝学》【作者】司马光 【朝代】宋——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白话释义: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史料整理改写而成的文章。

此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11

之,结构助词,此处无实际意义。

出处:《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

原文节选: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扩展资料

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05
见事之晚,之,应解释为助词,无译。
之,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
第3个回答  2008-07-09
之,结构助词,此处无实际意义.其语法作用如下:
一,用在主谓句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变主谓句为主谓短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二起强调谓语,舒缓语气的作用.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1400291.html?si=4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07-09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大哥怎么这么晚才发现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