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游记四大人物的详细评论

可以评论各方面,并联系当代社会

从表面看来,《西游记》中的唐僧的确存在着不少缺点。他备受批评的其中一个大缺点就是为人贪生怕死,没有骨气,碰见妖怪就只懂哭着求饶,毫无大将之风。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唐僧是个懦弱之辈。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唐僧若是一个彻头彻尾贪生怕死的人,他初时根本就不会接受取西经这项使命了。当日唐太宗问谁肯上西天拜佛求经,唐僧即表示愿为太宗至西天,并表示若得不到真经,则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他那些洪福寺的弟子听闻他要前往西天,都对他说“西天路远,又多虎豹妖魔,只有去无回,性命难保”,唐僧依旧没有动摇,只是坚定地表示自己必须取得真经,以报国恩。唐僧并非不知道往西天之艰苦危险,但他仍坚持要往之取经,可谓非常难得。所以,这就已经证明唐僧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般软弱。再者,唐僧只是个凡人而已,既无七十二变的本领,又无法宝,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他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下凡的天神一样,一碰到妖魔鬼怪,就和它们动手。作为一个凡人,当他碰到妖怪时惊恐万分,这实在无可厚非。小说描写其它凡人碰到妖怪时也是一副惊慌的样子,如在第二十回中,当王老者看见猪八戒,“就唬得一步一跌,往屋里乱跑,只叫‘关门!关门!妖怪来了!’”他的家人则吓得“东倒西歪,乱蹡乱跌”,他们的反应和唐僧遇见妖怪时的表现是一样的,所以唐僧在遇见妖怪时吓得魂不附体,实在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即使连孙悟空这些本领高强的天神,也有哭哭啼啼的时候,在第五十七回中,当悟空再次被唐僧驱逐后,他无处可投,便找观音菩萨,望见菩萨即“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悟空此等英雄式的天神人物,在绝望时尚且放声大哭,那作为凡人的唐僧在碰到妖怪时绝望流泪,也就不足怪了。事实上,我们从小说中的某些地方,可以得知唐僧本身不是一位懦弱可欺的人。如小说第九回叙述唐僧在讲经中难倒一个酒肉和尚,那和尚怒骂唐僧是“姓名也不知、父母也不识”的“业畜”,唐僧遭此侮辱后哭求方丈告知身世,在得悉父母之仇后,大哭说“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何以为人”,便毅然千里寻母,最终使其父母沉冤得雪,大仇得报。在这里,唐僧表现了可杀而不可辱的气节,并非我们普遍所认为的那般懦弱。照这样看来,本来并不懦弱的唐僧在后来的取经途中表现得“贪生怕死”,大概也有更深层的原因了。这一来是因为在取经过程中,唐僧所要面对的并非一般的凡人,而是一群具有法力的妖魔,因此唐僧在这个时候变得懦弱,也并不代表他本来就是一个懦弱之人;他在妖怪面前表现得贪生怕死,只是为了保住性命以完成取经大业,为了不辱使命,才不惜向妖魔低头。在整个取西经的过程中,孙悟空、八戒都曾想过放弃,惟独唐僧的信念从未动摇,在一路以来的生死关头中并未曾真正屈服,足见其刚毅。所以,说唐僧为人贪生怕死,是不实的。

唐僧亦屡被批评说善恶不分、愚昧而容易上当。在小说中,唐僧的确经常被妖怪欺骗,例如他曾将由妖怪化成的小雷音寺当作是圣地,入寺朝拜,结果要悟空等来营救;红孩儿扮作弱者请求他救助,他亦不虞有诈,最后又令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之中。这样的例子在书中多不胜数。但正如上面所言,唐僧只是个凡人而已,我们不能要求他像拥有金睛火眼的悟空一样,可以一眼洞悉害人的妖怪。一个“肉眼凡胎”毫无特殊力量的凡人受到妖魔的欺骗,似乎是情有可原的。而且,唐僧经常受骗,并不全然是因为他愚昧,而是因为他有善心,坚持行善,因此妖怪都看中他这一点而引他上当。所以,即使有时候他虽然怀疑那个假意要他帮忙的是妖怪,但终因为善心而上当。譬如在第八十回中,一个妖怪化身为被绑在大树上的女子,哭喊着要唐僧来救,唐僧顿时善心大发,要他的徒弟们前去把女子解下来。当悟空及时阻止并告知那是妖怪时,八戒不信,唐僧当时便说:“也罢,也罢。八戒呵,你师兄常时也看得不差,既这等说,不要管他,我们去罢。”由此可见唐僧并非真的如此愚昧,他虽不能认出那是妖怪,但也不是毫不听从别人的劝告的。只是后来妖精用法术在他耳边道:“师父呵,你放着活人的性命还不救,昧心拜佛取何经?”这时唐僧就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马上要徒弟把妖精解下来,并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又对悟空说:“徒弟呀,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还去救救他罢。”所以悟空也只能苦笑说“师父要善将起来,就没药医”,只好任由唐僧去救那妖怪。可见唐僧即使有所怀疑,但为了帮助别人,还是义无反顾、一次又一次地协助那些存心害他的妖怪。故唐僧经常被妖怪欺骗,其实多少是受他那种为善的本质所影响。唐僧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无疑是有点迂腐,但这其实是因为这个现实社会容不下他那理想主义的人格而已,事实上,他为善的行为本身是值得欣赏的。

唐僧另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他有时候自私自利,不顾师徒之情。在第五十六回中,当孙悟空替他打死抢劫的强盗时,他竟焚香为强盗祝祷道:“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这番自私自利的祷词令孙悟空不禁说:“师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殷勤劳苦,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你倒教他去告老孙。虽是我动手打,却也只是为你。你不往西天取经,我不与你做徒弟,怎么会来这里,会打杀人?”。若单看这一情节,唐僧大概真的是一个自利而不顾情义的人了。但若我们看小说第四十六回,却会发现唐僧并不是如此无情无义。当唐僧以为悟空在与羊力大师的比试中不幸牺牲时,唐僧对车迟国国王表示“我那个徒弟自从归教,历历有功。今日冲撞国师,死在油锅之内,奈何先死者为神。我贫僧怎敢贪生?......只望宽恩,赐我半盏凉浆水饭、三张纸马,容到油锅前,烧此一陌纸,也表我师徒一念,那时再领罪也”,后祝祷称颂悟空“护我西来恩爱深”、“生前只为求经意,死后还存念佛心”。后来在第六十五回中,唐僧被困于由妖魔化身而成的小雷音寺,他身陷险境时仍记挂被困在金铙中的悟空,哭说“金铙之内伤了你,麻绳捆我有谁知” 。由这些情节可见,唐僧并不是那些推卸责任,不顾师徒感情之人。所以,唐僧后来在悟空打死强盗后说出这样不负责任的祷词,只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他恼悟空一路以来动不动就杀人,始终不能戒杀,因此才会说出这种晦气的话。正如他自己后来说:“徒弟呀,我这祷祝是教你体好生之德,为良善之人。”这番祝祷实际上是要说给悟空听的,望悟空能够悔悟,并不是真的要和悟空划清界线。因此,说唐僧是个自利可耻之徒,这并不恰当。

很多人认为唐僧是个无能的人,只懂碍手碍脚,他能成功取得西经,完全是靠孙悟空等的帮助和保护。唐僧当然没有甚么超凡的本领,不过说他一无是处,这却不大正确。在小说第四十六回中,我们就可见唐僧的过人之处。在那一回里,虎力大仙要与唐僧比试坐禅,这个叫作“云梯显圣”的坐禅比试“要一百张桌子,五十张作一禅台,一张一张迭将起去,不许手攀而上,亦不用梯凳而登,各驾一朵云头,上台坐下,约定几个时辰不动”,可见这个比试并不是等闲之辈所能参与的。孙悟空闻言后亦沉吟不语,并坦白说:“若是踢天弄井、搅海翻江、担山赶月、换斗移星诸般巧事,我都干得;就是砍头剁脑、剖腹剜心、异样腾那却也不怕;但说坐禅,我就输了。我那里有这坐性?你就把我锁在铁柱子上,我也要上下爬蹅,莫想坐得住。”这个比试连神通广大的孙行者也感到力有不逮,但虎力大仙与唐僧比试多时,也分不出胜负。之后鹿力大仙使法术变了一个臭虫叮唐僧的头顶,唐僧即使感到又痛又痒,依然能忍着不动手,当臭虫被悟空弄走后,唐僧便“不痛不痒”,继续“端坐上面”。后来虽是因为悟空变了一条蜈蚣去叮虎力大师,令虎力大师坐不稳而胜了该比试,然而即使没有悟空的帮助,唐僧也不见得就会输掉这场比试。对于一个凡人来说,能在云端上端坐多时,可算是一种很高强的本领了,又怎能说唐僧是个无能无用之人呢?

由上可见,唐僧的形象并非表面看来那般负面。这并不是说唐僧完全没有缺点,他有时候的确比较胡涂、迂腐,又无为师之才,作为一个领导,却不懂得团结众人,致使“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唐僧确实有其短处,但是人们对于他的缺点,并没有追究它背后的深层原因,而且总爱拿他和孙悟空作比较,以天神的标准来要求他,把他的缺点过份夸大,亦因而淡化了他对取经事业坚定不移、轻视财色等优点。就是因为这些缘故,《西游记》里的唐僧向来在人们心目中,就变得比较负面了。 孙悟空机智灵活,追求自由。沙僧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猪八戒好吃懒做,见利忘义,憨厚老实。唐僧坚韧不拔,执着追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2
孙悟空:他天资聪敏,思想跟行动都敏捷如风,学得一身高强的法术,吹一口气,就能够七十二变,并且有法宝金箍棒,缩小如针,放大如铜棒,筋斗云一驾,就能够上天下地。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顽皮,爱作弄。
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但有时过于顽劣,不守纪律,我行我素.
猪八戒:八戒好吃懒做,贪财好色,贪生怕死,但又性格温和,憨厚单纯有时也很英勇;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
沙和尚: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沙僧心地善良、敦厚朴实,老实忠诚,默默无闻。但同时又过于老实,缺乏主见.

孙悟空
1悟空从祖师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一日,悟空受众人挑唆,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与占山妖魔厮斗取胜,带回被掳的众猴与物品。
2悟空使摄法将傲来国库馆里兵器搬进山中,操演群猴。山中妖、兽纷纷拜悟空为尊。悟空向龙王讨得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龙王和阎王表奏玉帝,请伏妖猴。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
3悟空被授以"弼马温"之官,他得知此官为末等职,回花果山。玉帝命托塔李天王与其子哪吒太子擒悟空。被悟空打败。金星再次招来悟空。玉帝命造齐天大圣府,让悟空居住。
4悟空管理蟠桃园,吃尽园中大桃。又赴瑶池,喝光仙酒;吃尽太上老君葫芦内的金丹。逃回花果山。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
5南海观音徒弟木叉助天王,被战败。观音又荐二郎神。二郎神与悟空大战,太上老君在天观战,丢下金刚套,击中悟空。众神押其回上界。玉帝传旨处死。

唐僧
1唐太宗还魂,登朝宣布大赦天下,严禁毁僧谤佛。众人推举陈玄奘主持水陆大会,太宗许之。
2观音菩萨变成疥癞游僧,将锡杖袈裟献给太宗。太宗将其赐予玄奘。观音上台对玄奘言大乘佛法的妙处,玄奘愿去西天,太宗封其为"御弟圣僧",赐号为"三藏"。三藏唐僧出关而去。
3唐僧骑马西行。山边城,夜登双叉岭,被虎魔王部下生擒。太白金星搭救了唐僧。唐僧行至两界山,忽听喊声如雷:"我师父来也!"
4叫喊者正孙悟空。唐僧收悟空为徒。西行路上,悟空打死六个剪径的强盗,唐僧抱怨不已。悟空纵云离开唐僧。观音授唐僧紧箍咒,悟空接受龙王劝告,重来保护唐僧,戴上了紧箍咒,表示不现款违背师言。
5途径蛇盘山,马匹被鹰愁涧中之龙吞食。观音召出恶龙,将其变为白马赐给唐僧当座骑

猪八戒
1高老庄高太公因妖怪入赘其家请求降妖。悟空变为太公之女。迷惑妖怪。又现出原身。妖怪化作狂风而逃。悟空紧追。
2那怪入洞取出九齿钉耙一悟空大战,当听悟空说为保护唐僧取经过此,那丢下钉耙,跟悟空去拜见唐僧,被取明为猪八戒。三人到浮屠山、逢乌巢禅师,从其处得《心经》一卷。
3骊山老母与观音、普贤,文殊菩萨变成母女四人,意在试探四众禅 心是否坚固,唯八戒禅心不坚被捆
4八戒用激将法使悟空当下随他前来。悟空变成公主痛哭,吞下九怪的内丹舍利,现出本象,一路棍棒打得妖怪无影无踪。悟空去天界查访,星神念动咒语,将那私自下凡作怪的奎木狼收回。悟空将公主带回国,并使唐僧恢复原身。
5红孩儿不信悟空所说,从口鼻中喷出烟火烧退悟空八戒。龙王弟兄被请来向红孩儿喷水,反使一身烟火的悟空几乎被激死。八戒去请观音,被那怪假扮观音,赚入洞内。

沙僧
总:他两个,不多时,按落云头,早来到流沙河岸。猪八戒认得是木叉行者,引师父上前迎接。那木叉与三藏礼毕,又与八戒相见。八戒道:“向蒙尊者指示,得见菩萨,我老猪果遵法教,今喜拜了沙门。这一向在途中奔碌,未及致谢,恕罪,恕罪。”行者道:“且莫叙阔。我们叫唤那厮去来。”三藏道:“叫谁?”行者道:“老孙见菩萨,备陈前事。菩萨说,这流沙河的妖怪,乃是卷帘大将临凡,因为在天有罪,堕落此河,忘形作怪。他曾被菩萨劝化,愿归师父往西天去的。但是我们不曾说出取经的事情,故此苦苦争斗。菩萨今差木叉,将此葫芦,要与这厮结作法船,渡你过去哩。”三藏闻言,顶礼不尽,对木叉作礼道:“万望尊者作速一行。”那木叉捧定葫芦,半云半雾,径到了流沙河水面上,厉声高叫道:“悟净,悟净!取经人在此久矣,你怎么还不归顺!”却说那怪惧怕猴王,回于水底,正在窝中歇息,只听得叫他法名,情知是观音菩萨。又闻得说“取经人在此”,他也不惧斧钺,急翻波伸出头来,又认得是木叉行者。你看他笑盈盈,上前作礼道:“尊者失迎,菩萨今在何处?”木叉道:“我师未来,先差我来吩咐你早跟唐僧做个徒弟。叫把你项下挂的骷髅与这个葫芦,按九宫结做一只法船,渡他过此弱水。”悟净道:“取经人却在那里?”木叉用手指道:“那东岸上坐的不是?”悟净看见了八戒道:“他不知是那里来的个泼物,与我整斗了这两日,何曾言着一个取经的字儿?”又看见行者,道:“这个主子,是他的帮手,好不利害!我不去了。”木叉道:“那是猪八戒,这是孙行者,俱是唐僧的徒弟,俱是菩萨劝化的,怕他怎的?我且和你见唐僧去。”那悟净才收了宝杖,整一整黄锦直裰,跳上岸来,对唐僧双膝跪下道:“师父,弟子有眼无珠,不认得师父的尊容,多有冲撞,万望恕罪。”八戒道:“你这脓包,怎的早不皈依,只管要与我打?是何说话!”行者笑道:“兄弟,你莫怪他,还是我们不曾说出取经的事样与姓名耳。”长老道:“你果肯诚心皈依吾教么?”悟净道:“弟子向蒙菩萨教化,指河为姓,与我起了法名,唤做沙悟净,岂有不从师父之理!”三藏道:“既如此,”叫:“悟空,取戒刀来,与他落了发。”大圣依言,即将戒刀与他剃了头。又来拜了三藏,拜了行者与八戒,分了大小。三藏见他行礼,真象个和尚家风,故又叫他做沙和尚。木叉道:“既秉了迦持,不必叙烦,早与作法船去来。”知
那悟净不敢怠慢,即将颈项下挂的骷髅取下,用索子结作九宫,把菩萨葫芦安在当中,请师父下岸。那长老遂登法船,坐于上面,果然稳似轻舟。左有八戒扶持,右有悟净捧托,孙行者在后面牵了龙马半云半雾相跟,头直上又有木叉拥护,那师父才飘然稳渡流沙河界,浪静风平过弱河。真个也如飞似箭,不多时,身登彼岸,得脱洪波,又不拖泥带水,幸喜脚干手燥,清净无为,师徒们脚踏实地。那木叉按祥云,收了葫芦,又只见那骷髅一时解化作九股阴风,寂然不见。三藏拜谢了木叉,顶礼了菩萨。正是木叉径回东洋海,三藏上马却投西。毕竟不知几时才得正果求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