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对联百姓欢(对上联)

如题所述

  上联 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平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出句 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一般指上联,但根据收尾字平仄声判断,有的则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应是下联)。

出对 先出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的用语,多为上联,个别时为下联。清.陆以《冷庐杂识.卷四.对对难》:“吾郡有师弟同赴省试,至武林关,天晚关闭,师出对曰:‘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弟应声曰:‘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对公 即上联。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上联……还有人称作‘对公’……”。参见上联条。

  下联 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仄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对对 ①后对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常用语。多为下联,个别时为上联。②对成句子之意,前一“对”字为动词,组成动宾结构的词语。《对类引端》:“对对者,整对出比之字与意也。出比三字五字,则以三字五字对之,出比七字以至十余字,则以七字十余字对之,如门之一对,履之一对,袜之一对。务使长短相齐、广狭相等,不容有铢黍之讹,故谓之对对。”

  全联 犹言“上下联”。吕云彪《楹联作法》:“全联之平仄,须处处调和顺达。”

  半联 半副对联,指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历史久远,其中的半副联实物下落不明,而又不见原文记载;二是有影响的绝对,尚未征得好的结果。近代著名半联较多,如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阴谋的“本庄满清平,打出二张一万。”

  单联 ①即半联(上联,或下联)。②与套联相对,称一副联为单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上联(出句)、下联(对句)合为一联,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可称之‘单联’”。

  套联 由两副以上对联构成的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同时用于同地的一组对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在某些情况下,作者难以用一副对联把意思说完,不得不同时创作两副或两副以上的单联。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套联’。”套联与单联相对而言,数量极少。清人王续曾为北京“天源酱园”四字“作注”:“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这实为一组套联,即“天高”句、“源远”句为一联,“酱佐”句、“园临”句为另一联。

  支 一源分流曰支。《新唐书.骠国传》:“海行五日,至佛代国,有江,支流三百六十。”取其意,对联分为两支,上联称上支,下联称下支。

  比 本指并列部分,在对联中可表示为“支”,即上联或下联。陈方镛《楹联新语》:“长联最不易着笔,凡气势未足,无甚意识之辈,每难免堆砌支离,间有句调似时文者,虽制成两大比,熟极如流,亦奚足取。”

  副 ①量词单位,器物“一对”或“一套”。取其“一对”的含意,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古时表为“幅”,因“幅”之意常为单数(一),现已不用。②次要的。③符合,相称。

  言 ①字。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②话,言论。如集禊帖字联:“极陈万言古今尽;俯视一气天地间。”③讲,说。如巧对:“鹦鹉能言难似凤;蜘蛛虽巧不如蚕。”

  字 ①文字。《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对联有“集字”一法。②文字的数量。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③人的表字。如梁章钜,字闳中,一字茝林。

  扁 通匾,同额,常连用称匾额。清.梁章钜《楹联丛话》:“抚桂林时,东偏有怀清堂,为百文敏公题扁。”

  颜 即题匾额处,门楣。《新唐书.马燧传》:“勒石起义堂,帝榜其颜以宠之。”

  额 悬于门屏之上的牌匾。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

  幛 用于喜庆、哀挽等场合的交际礼品,有喜幛、寿幛(祭幛、祭轴)等。以整幅的丝绵织品为之,上题缀文字,一般不要求与联相配。《应世文件作法详解》:“幛有横竖的分别,横幛通俗叫作‘额子’,竖幛通俗叫做‘幛子’。”

  横披 ①长条形的横幅书画,其轴在左右两端。宋.米芾《画史.唐画(附五代)》:“荆浩画,毕仲愈(将叔)处有一轴,段缄家有横披。”②相当于横额,常与春联配合使用,多为纸制,亦称横幅、横疋、横头。

  虚额 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

  实额 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楹联中的对称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成,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墨客在楹联研究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许多古代关隘、殿堂、园林、庙宇等地方都留下了不少精妙的楹联,读来使人赞不绝中。说来奇怪,楹联这种文学形成和对称也有内在的联系。楹联中嵌入一些数字,更是饶有风趣、妙趣横生。我们不妨称这种楹联为“数字联”。下面讲两个巧对数字联的传说。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光顾了一个小酒店,当时,大雪飘飘,顾客寥寥,乾隆有兴而发,出了一个上联——“水冷酒一滴二滴三滴”,要随从纪晓岚对下联。纪晓岚是乾隆的宠臣,文学功底厚实。纪晓岚看后,觉得这副对联很难对上,因为水冷酒三个字很特殊,它们的偏旁正好是一滴二滴三滴。要找到这样的三个字,既要有意义,又要与数字有联系,还要保证对称,确实不容易。不过纪晓岚毕竟是纪晓岚,他稍加思索,写出了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繁体万字)”。这真是太妙了!丁香花三个字也很特殊,丁字的头与百字的头一样,香字的头是千,花字的头与万字的头一样。水冷酒使人联想到寒冬腊月,而丁香花使人联想到春意融融。这副对联内在的对称,不禁叫人拍案叫绝。

另有传说,唐朝某地建造了一座十佛寺。工程竣工时,太守(地方官)来巡视了一下,并且在庙门右边写下了一副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十佛寺”,然后掷笔而去,意即希望有人能对下联。对联中嵌入了数字万、千、百、十几个月过去了,无人能对。一天,有个文人李生路过,觉得庙门前没有下联不像话,十分感慨。一连几天在庙门前苦思冥想,未能对出下联。有一次在庙前的桥上散步,望见一条大船由远而来,船工正在使劲摇橹,李生见状突发灵感,对了下联——“一舟二橹四人摇过八仙桥”。太守再一次来巡视时,见到下联连声说“妙妙妙”。这副楹联中。数字对数字,事物对事物,对称表现得恰如其分。

由上我们不难看出,数字中的对称美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生动而深刻的体现。
对联写作基本知识

  以独特别致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存在发展和显耀于世,已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对联,是由文、赋、诗、词、曲等文体综合、演化、变异而成。因而它兼有各种文体的优点和特点,具备了:新鲜优美,整齐雅观,格调多变,灵活自由,短小精悍,音韵和谐,艺术性强,适应性广等。所以它一直受到历代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在民间广泛传播应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2
千家团聚千家乐
百姓对联百姓欢
第2个回答  2013-09-12
千家作诗千家乐,百姓对联百姓欢.
第3个回答  2013-09-12
几家欢喜几家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