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不可摧》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

如题所述

《坚不可摧》改编自劳拉·希伦布兰德的畅销小说《坚不可摧:一个关于生存、韧性和救赎的二战故事》,由安吉丽娜·朱莉导演,杰克·奥康奈尔,加内特·赫德兰主演的战争电影。
影片讲述了二战时空军驾驶员路易和另外两名幸存者因坠机在救生筏上漂浮47天的传奇故事。故事主人公Zamperini是美国加州意大利移民的第一代后裔。从小他就精力旺盛,加入学校田径队让他远离了街头的打打杀杀,体育天赋让他破了一些纪录,但更惊人的是,他入选了美国奥林匹克代表团,去参加了1936年在纳粹德国举办的柏林奥运会,并受到了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的接见并与之握手——尽管他的五千米成绩仅为第八。后来美国加入二战,Zamperini应征入伍成为了空军的投弹手。执行过几次成功的任务后,他的战机不幸在一次搜救任务中坠毁在了大海中央。他和幸存者们带着伤痕爬上救生筏,在鲨鱼们和烈日的伴随下,在饥渴和绝望的折磨下,在海上漂浮了47天,终于有人把他们救起——结果是日本海军。Zamperini又在战俘营里被不断虐待,直到战争结束,他仍然要面临“创伤后压力症侯群”对他的精神折磨,好在他还有关心他的妻子和福音传道者Billy Graham的帮助。

简而言之,《坚不可摧》就是一部平庸的传记片,平庸到每个毛孔里流出来的都是腐败的气味,仿佛是奥斯卡的命题作文, 却由一个小学生来写。朱莉自不必说,处女作《血与蜜之地》最好看的居然是海报,而到了这部《坚不可摧》,甚至连海报也不好看起来,她关注的倒是一直很一 致,战争、伤痛,做起来却又那么不痛不痒,一点好导演的迹象都不曾流露出来,如今她拉来了科恩兄弟,却成就了最糟糕的科恩。最糟糕的首先就是剧本,这是一 部流水账式的伤痛史,却配合着莫名其妙的谅解结尾,甚至连唯一改变结构的成长经历都是在两个莫名其妙的剪辑点给硬生生地剪进去的。故事想象起来应该是传 奇,很振奋人心,一个阿飞少年浪子回头,打破过奥运纪录,参军后海上漂流四十多日被敌军所救,在集中营里遭受苦难奇迹般地生还,多么鼓舞人心啊。然而你看 电影,一直在渲染的却只是你看我有多惨你又看我多坚强那种老套的让人提不起半点精神的论调,传奇与反思,被掩盖在了刻意的背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及其盟军同日军在亚洲太平洋战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战争,也就是著名的太平洋战争。作为二战的主要战场,这是交战双方在全球最广阔海域的大冲撞,太平洋战争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先导,以日本投降结束,参战国家多达三十七个,涉及人口超过十五亿,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六千万以上,历时三年零几个月,伤亡和损失难以统计。《坚不可摧》讲述的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个体的故事。美军飞行员赞贝里尼在战争中海上坠机,面对烈日、暴雨、干渴、饥饿的恶劣情况,漂浮了整整47天,漂流了漫漫2000英里后被日军俘虏,先后被辗转关押在4座日军战俘营里,熬过了身心备受折磨的700多个日日夜夜,也是坚不可摧的不屈岁月。二战结束获救后,归来的绝地战士赞贝里尼深受战争阴影纠缠,生活险些被怨恨摧毁,然而他已然凭着坚不可摧的意志度过了1800多天的救赎之路,终于从战争带来的伤害中走了出来,这位94岁高龄的老人传奇一生,昭示出面对叵测命运坚韧意志的可贵,以及对于残酷战争的血泪控诉。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作为普通的一个战士,赞贝里尼他们要面对被袭击、被击毁、飞机失事、坠机后绝望的漂流等各种死亡的威胁,随时会失去生命,而对于坠机人员来说,在所有这些可怕的厄运当中,他们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就是被日军俘虏,因为日军在南京的暴行震惊了全世界,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俘遭遇也传到了他们耳朵里,因此在他们看来被俘就是到了地狱的最底层,有一架B-24在日军上空严重损毁,所有机组成员中只有一人选择跳伞,其他人因为对被俘之后的命运不寒而栗,宁愿机毁人亡。然而不幸的是,赞贝里尼就要面对这样的地狱。《日内瓦公约》中对战俘有相关条款规定,但以残暴著称的日军根被没有执行,在他们看来被抓获的战俘完全就是奴隶,日本政府与私人公司签订合同将这些人送到工厂、煤矿和码头,进行无偿劳动,在那里,战俘们被迫从事非常艰苦的军工生产或者物资运输工作,而且始终有人挥舞着警棍,他们也成为一些变态日军的泄愤工具。成千上万的战俘就是在这样的工作中一命呜呼的,而且死前备受折磨。赞贝里尼就是在大森战俘营,也是一个著名的奴工营,他要面对的是苦役、疾病、饥饿和变态日军的虐待,然而他坚持下来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向往让他没有放弃,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挺了过来,并且在精神受到极度摧残的情况下,已然凭借坚不可摧的意志调整过来,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并且能够理性的讲述自己的经历,并且控诉战争、呼唤和平。作为一名从绝地归来的战士,赞贝里尼是一个奇迹,也是他不幸人生的幸运之处,当然这里面绝大部分要归功于他坚不可摧的意志,尽管让他回忆这些经历是很残酷的事情,不过从他的这些记忆中提炼出的不屈精神却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一首激励我们战胜苦难、重燃希望的生命赞歌。

第2个回答  2017-11-05

 二战传奇英雄路易斯·赞佩里尼在太平洋上破纪录地漂流了47天活了下来,这是电影《坚不可摧》最抓人的情节,相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段经历更真实,但这种意志的胜利,尤其是在“大海”这一特殊场景下,很难转化为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强的故事,所以影片的重心还是放到了“坚不可摧”的另一个支点——路易斯在日本战俘营的悲惨遭遇上。
  不过,讲述战俘营故事的影片毕竟太多了,珠玉在前,相比之下路易斯的“坚不可摧”就显得典型性和冲击力不够,这是影片最大的问题——真实,但不够感人,略显平庸。
  与其将这归于导演安吉丽娜·朱莉的功力不够,不如说是受英雄题材和传记电影体例所限。作为戏剧电影里比较特殊的传记片,尤其是英雄传记片,《坚不可摧》更像是一篇主题先行的命题作文,不可能天马行空地虚构,只能对真实的人和事儿进行搬运、加工,在既定的框架下做有限的艺术处理。  好在朱莉做得可圈可点,《坚不可摧》的结构有别致之处,细节也很细腻。影片虽以路易斯在二战中执行任务开始、顺序展开全片,但用两段闪回交代了路易斯成为奥运明星的经历,构成了交叉蒙太奇。而在战俘营,路易斯的两次“死亡之瞪”首尾呼应,将叙事圆满闭合:路易斯初见看守渡边睦弘就瞪了他,这导致了自己从此被虐待、生不如死;到了后来,路易斯用坚不可摧的意志击溃了渡边睦弘的自大,实现了弱者和强者的转化;两次“死亡之瞪”都与真实和真相无关,是一种个性化创意。  《坚不可摧》是朱莉执导的第二部影片,相比于第一部《血与蜜之地》,影片的客观性有所改观,复杂叙事的掌控力也有了增强。《血与蜜》一边倒的立场颇被人诟病,在这部讲述波黑战争的影片里,塞族军士如狼似虎,而波斯尼亚人看上去像被宰割的羔羊。到了《坚不可摧》,朱莉虽着力表现日本法西斯的残暴,但不忘给被轰炸后的东京“保留”几个断壁残垣、尸横遍地的镜头,给残暴的渡边睦弘“留下”一张亲情照——虽然是点到为止,境界已不相同。《血与蜜》的结尾——自称战犯的男主给在波黑戡乱的美军士兵跪了——太过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甚至被讽为“献媚”,而到了《坚不可摧》,同样是跪了,渡边睦弘的一跪,表达出的不仅是心底隐藏的对坚不可摧对手的敬畏,也有东方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慨叹和大势已去的无奈。
  在《坚不可摧》里,朱莉继续打造冷峻的人物风格,片中的人物面对恐惧和死亡,大都异常冷静、甚至冷漠,这看似弱化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但却不失是一种有价值的人物塑造,毕竟深陷死亡和恐惧中的无助者,唯有保持冷静甚至冷漠才更有可能活下去,这种战时的“适者生存”,无关人物的年龄、经历和国别。
  朱莉已执导了两部电影,不算多也不算少,这两部影片显示出了她作为导演的才华,但受制于题材,朱莉发挥的空间并不大,像带着镣铐在跳舞。那个桀骜不驯到惊骇世俗、在亲情爱情上大开大合、穿越于感性理性两极的朱莉,看上去仍游离在影片之外;奔跑吧,朱莉,也许将自己的人生和电影融为一体,才是一段新传奇的开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