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常见发热有哪些类型

如题所述

在温病的过程中,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包括了传染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根据病邪的侵犯部位不同,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即出现不同的热型,鉴别这些热型的性质对温病的辨证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并非是辨证的唯一标志,要结合全身情况综合分析,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1)发热恶寒:是温病初期邪在卫分的特征性表现。

特点:发热与恶寒能同时存在,一般说发热较重而微恶寒。恶寒的时间短,这种恶寒是由于温邪热郁于内而起,热郁于内,肺气不宣,卫分不舒故感恶寒,《内经》的“病机十九条”中所说寒栗如丧神守者皆属于热。温邪的身热恶寒必舌红,口干,脉象以数为主,且咽红喉咙痛,这是热邪,治疗必以清解为法。

病机:温热邪气侵袭卫分,肺主卫主皮毛,故恶寒发热,卫气郁滞不能泄越故外热,卫气抗邪不能温养肌肤则恶寒。温病的发热恶寒与外感风邪或皮毛受寒邪之发热恶寒根本不同,故治疗亦异也。

(2)寒热往来:是邪在少阳的表现,是枢机不利,当调解疏化。

特点: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发热时不恶寒,恶寒时不发热,似有定时。

病机:温热邪气,郁于少阳,正邪交争,枢机不利。这是指正邪交争于枢机之间,导致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正邪互不相容,阳盛则发热,阳郁则恶寒。往往热郁于内无路外达,邪气闭遏,不能通达于外。从脉看来多是弦数,舌红口干,小便赤红等。

(3)壮热:为高热气分热盛之貌。

特点:所谓壮热者,一指邪盛,二指热度高。病人主观感觉恶热,身发热不恶寒,用体温计量之在39℃左右。

病机:温热邪气入于气分,正盛邪实,正邪剧争,人体功能活动亢奋所致。

(4)日晡潮热:为阳明腑实证的热型。

特点:日晡属申时,相当于下午3至5点,每到此时热度升高,像海水涨潮一样,有定时,故称之为日晡潮热。当然也不局限于此。

(5)身热不扬:这是湿邪困阻的一种热型,湿温是这样,还有其他的疾病也是这样,应当细致地分析。

特点:①体温虽高39℃左右,而患者自己感觉并不明显,试体温表是明显高热;②体温虽然39℃左右,初扪之皮肤不太热,甚至手脚发凉,久扪之则灼烫;③病人主观感觉寒热不清;④患者明显感觉乏力,很似气虚之人。

病机:湿热之邪,郁蒸于气分,热蕴湿中,不能外扬,必然反映发热,湿为阴邪,水为寒类,寒则凝遏,故发热又受湿邪阻遏,所以身热不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2
温病是由于感受温热或湿热病邪而致的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外感疾病的总称。以发热、热像偏盛(舌象、脉象、便溺等热的征象)、易化燥伤阴为临床主要表现。一、具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温病之所以不同于外感风寒性质的外感病,也不同于内科杂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引起温病因素不是风寒,也不单是情志或内伤,而是温邪,故叶天士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温邪特异性在于大部分是外感受的;燥热性(温热)和湿热。
  温邪作为致病因素,不应完全看作单纯自然界气候变化的物理因素,而是气候变化中特殊致病物质,与现代医学致病微生物密切相关(细菌、病毒、支原体……)。
  二、大部分温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1、温病的传染性传染性是指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易者移也),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吴又可谈传染性更多,《温疫论》指出:“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能传染”。 考试大网站整理“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天受”指呼吸道传染,“传染”指接触传染、皮肤及消化道传染。
  但是,少数温病不具有此特点,或传染性极小,如肺炎、中暑,所以温病不等于传染病;许多传染病不属温病范围,如狂犬病、寄生虫病。
  2、温病的流行性由于传染,在一定条件下传播,在一定范围蔓延,天时不利,环境不利,人气不利,如久旱久涝,天灾,地震。
  3、温病的季节性大多有明显季节性,故又称温病为“四时温病”,有的温病只限于特定季节,如暑温──夏季;但有些四季可见,而以某个季节为多,如风温、湿温。
  三、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温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是由于在温邪的作用下,导致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具有规律性变化所决定的。
  温病病程的阶段性主要表现为:
  ①邪在卫分阶段,温邪初袭人体,病变多在卫分;
  ②邪在气分阶段,温邪由卫分传入气分,则导致里热炽盛;
  ③邪在营分阶段,温邪由气分传入营分,导致营热阴伤;
  ④邪在血分阶段,温邪由营分传入血分,导致动血耗血;
  ⑤恢复期阶段,患者正气恢复,逐渐康复痊愈。
  总的说来,温病的前期阶段多以机体功能失常为主,后期阶段则以实质损害为明显,主要是阴津的耗损及重要脏器的损害。
  四、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1、起病急骤,传变较快起病急骤,是指患者有较确切的近期发病时日,它是温病区别于内科杂病中的许多慢性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
  2、发热为主症发热是温病必见之症,是温病最基本,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但不同的温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有其特殊的发热类型。
  3、易出现险恶证候温病病程中容易出现斑疹及动风、动血、闭窍等险恶证候。
  4、病程中易耗伤阴津温邪是阳热亢盛之邪,亢阳伤阴是温病的基本表现,正如吴鞠通说:“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02
根据体温上升的程度,将发热分为微热、中热、高热及极高热四种。体温超过常温0.5~1℃叫微热,见于局限性炎症和轻微病程中;超过常温1~2℃叫中热,见于支气管肺炎、急性胃肠炎及某些亚急性传染病过程中;超过常温2~3℃叫高热,常见于猪瘟、猪丹毒等急性传染病过程中;超过常温3℃以上叫极高热,见于某些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在发热过程中,将每日上、下午测得的体温在特制表格里记录下来,连成曲线叫体温曲线。根据这种曲线的变化而将发热分成几种热型。对诊断疾病意义较大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 体温日差在1℃以下而不降到常温者叫稽留热,常见于大叶性肺炎、猪瘟等。

(2)弛张热 体温日差为1~2℃,而不降到常温者叫弛张热。常见于支气管肺炎、败血症等。

(3)间歇热 体温突然上升数度,经过一段时间降至常温,再过一段时间又上升,如此反复发热者叫间歇热。

(4)不定型热 其特征是体温曲线不规则,日差有时极其有限,有时波动很大。常见于传染性胸膜炎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