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明显不符合普遍审美的绘画作品却成了名画?

如题所述

绘画艺术作为有着悠久历史、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产生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被人们称之为名画。

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名画是符合普遍审美并获得普遍认可的。但是也有一些名画,虽然名气很大,但似乎并不符合普遍审美或者说不合乎大众的审美眼光和审美取向,特别是有些抽象绘画作品,既不好看又不好懂。比如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毕加索的《亚威农的女人》、蒙克的《呐喊》、弗洛伊德的《救济金的保管员》等等。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明显不符合普遍审美的绘画作品为什么能成为名画呢?对、这个问题,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一,“名画”的标准并不只是“像”和“美”

从一般意义上讲,大众普遍审美对一幅好画名画的评定标准,往往是要么很“像”,要么很“美”。“像”是指绘画作品描绘的人物、景物或静物跟客观存在的物象很相像、很逼真;“美”是指一幅画或者是构图美,或者是造型美,或者是色彩美,或者是总体美,总之是让人看了养眼、舒服。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或者全面综合的考量来评定一幅画的价值和意义来确定一幅画能不能成为名画,却是从多方面来衡量的。具体讲,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从画作产生的时代及其历史文化价值来确定它是不是“名画”

比如,有些古代的名画,如果以现代绘画的审美来看,可能会觉得这幅画很平常。但如果说这些作品是1000多年几百年前的古人画的,在那个时候,绘画就已经达到了这样高的水平,你还会怀疑它做为名画的存在吗?

再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巨匠米开朗基罗画在西斯廷教堂圆顶上的《创世纪》,除了规模宏大人物众多以外,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但是这幅巨型壁画是以史实般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古希腊神话中亚当与夏娃的故事,其中融入的作者的思想,喻义非常深刻。

二,从画作是否具有开宗立派开创性的意义来确定它是不是“名画”

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加威农的女人》。如果从普遍审美的视角来看,这幅画可能“乏善可陈”,既不具备“像”的特征,也不具备“美的特点”。但因为它是20世纪初期一个新的油画画派即立体抽象主义油画的开山之作,具有开宗立派的意义,所以成了名画。还有野兽派油画创始人马蒂斯的许多画作,并不一定符合大众的普遍审美,但它做为油画艺术的一个流派,有其独到之处,这和毕加索的画能成为名画是一个道理。

三,从画作是否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特色来确定它是不是“名画”。

比如17世纪巴洛克油画大师鲁本斯的《三美神》。有人说,在西方画家创作的众多《三美神》中,最难看的就是鲁本斯的《三美神》了,但是鲁本斯的《三美神》却成了最有名的《三美神》。何以如此?是因为鲁本斯的《三美神》虽然不尽美丽,但是很有特点,个性鲜明,与众不同,或者说是独树一帜的作品。

四,从画作的主题内涵和思想深度来确定它是不是“名画”

比如蒙克的《呐喊》,画中人物塑造的非常丑陋甚至让人感到恐怖,但是这幅画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垄断时期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给人带来的沉重压抑、苦闷和愤懑;弗洛伊德的《救济金的保管员》中的女主角肥硕、贪婪、慵懒、奇丑无比,被认为是西方人物油画里的“第一丑”。但弗洛伊德塑造这样一个《救济金的保管员》的形象是有着很深的寓意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