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议论文,八百字,关于如何面对别人的求助,没有人会告诉你怎么做,你自己应该怎么选择?

如题所述

【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老禅师上了一只小船,正准备自渡。一个叫花子上了船,要与老禅师同船过渡。老禅师赶紧下船,坐到岸边石块上。叫花子说:“你不渡我,我来渡你,你上船吧!”老禅师说:“我不渡人,也不要人渡,我要自渡。”叫花子明白了老禅师偈语中的含义,从此告别乞讨生活。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成了富甲一方的名人。

请以“渡人、人渡与自渡”为话题,写一篇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的文章。可以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写,也可以只写其中的一个方面。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得抄袭。

【一语破的】
明确老禅师偈语的含义,是写作此话题作文的关键。老禅师偈语的含义是:我不帮助别人,也不要人家帮助,我要自力更生。文章的内容要紧扣这几点。

【素材超市】
1、 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罗曼·罗兰

2、 一片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谚 语

3、 不靠壁垒,不靠城墙,人人都依靠自己。
——歌 德

4、 你自己就是自己命运和幸福的创造者。
——苏霍姆林斯基

5、“万事不求人”的人,认真地说起来是没有的,包括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在内。只要活着,就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梁 知

6、刘备从一个以贩屦织席的凡夫俗子变成了称霸一方、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声名显赫的人物,是因为得到了关羽、张飞、赵云等尤其是诸葛亮的鼎力相助。

7、张海迪在全身三分之二瘫痪的困厄环境中,刻苦自学,成了当代青年自学成才的楷模。

8、一项不记名调查显示,不少青少年对待别人的麻烦,选择的答案是“悄悄走开”。

9、大地震后的唐山人民,在全国各地人民的支援和帮助下,在短短的二十年内,建起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唐山。

10、一名虔诚的佛教徒遇到了难事,便走进寺庙去求观音菩萨点化。走进庙里,发现观音像前已经有一个人在拜,那人长得和观音菩萨一模一样。“你是观音吗?”那人问。“是!”那人回答。“那你为什么还拜自己?”“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那人笑道,“求别人不如求自己。”

【思路突破】
(思路设计一)可以从“渡人”即“帮助别人”的角度来阐明帮助别人的重要意义。写作时可以从挖掘帮助别人对自身、对别人、对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入手。最后分析一下我们该如何去帮助别人。

(思路设计二)可以从“人渡”即“寻求别人的帮助”的角度来阐明得到别人的帮助的重要性。写作时不妨从得到别人的帮助对个人的发展、对事业的成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分析论证入手。

(思路设计三)可以从“自渡”即“自力更生”的角度来阐述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写作时可以从依赖别人和依靠自己两方面的对比分析入手。

(思路设计四)可以从“人渡”与“自渡”即“依靠别人”与“依靠自己”的辨证关系入手,来阐明“依靠别人”与“依靠自己”都要适“度”的问题。

【精品走廊】
范文1
从老禅师拒绝“渡人”说起
看了这则材料,对老禅师拒绝“渡”乞丐的行为甚为不解。佛教的宗旨是“普渡众生”,而老禅师却拒绝“渡”乞丐。虽然他是一个乞丐,但他也是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怎么可以在他要求同船过渡时拒绝“渡”他呢?

普渡众生,广泛地帮助别人,虽然付出的是自己的辛勤劳动,但收获的是他人的赞誉和公众的好评。雷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数不清的帮助别人的好事。正因为如此,他也获得了人们对他的盛誉和社会上对他的一致公认。帮助别人首先有利的是自己。

人在困难之中,尤其是在危难之中,是切盼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的。在人家处于困境中的时候,你的一句安慰的话、一件体恤的东西、一次义务的援手,甚至一种同情的表情,对他人来说都是雨中送伞、雪中送炭,能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渡过难关。帮助别人其次有利的是别人。

假如能在社会上形成人人互相帮助的好风气,那么就会使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体会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温暖,体会到人间的美好与幸福。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帮助别人再次有利的是社会。

明确了帮助别人的意义,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如何去帮助别人了。帮助别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的面对面一对一的帮助,也有通过第三者转达的间接的帮助;有表示援助的正面的帮助,也有表示刺激的反面的帮助,后者谓之“激将法”是也。

现在再回过头去看老禅师拒绝“渡”乞丐的行为,我们就可以真正体会到老禅师的一番苦心。老禅师虽然拒绝了“渡”乞丐过河,但是却以他的行为刺激了乞丐,使他从此告别乞讨的生活,成了富甲一方的名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老禅师的一番话点醒了乞丐,刺激了他的自尊心,从而告别乞讨走向新生。老禅师拒绝“渡”乞丐过河这个“名”,导致的是帮助乞丐获得新生这个“实”。“名”不渡而“实”渡也。

当着别人有困难需要你的帮助时,你是伸出援助之手,还是“悄悄走开”呢?相信大家从老禅师“渡人”的行为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点评]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首先从材料中间接地引出观点“要帮助别人”,其次从有利自己、有利别人、有利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帮助别人的重要意义,最后阐述如何去帮助别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十分清晰。

在论据的运用上,既有名言,也有事实;时而名言,时而歌词。但在事实论据方面稍嫌不足。

本文的亮点在于首尾呼应。这个守尾呼应的过程其实也是设疑与解疑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范文2
“人渡”还是“自渡”?
“人渡”还是“自渡”?按照老禅师偈语的意思,他是主张“自渡”而舍弃“人渡”的。

主张“自渡”是有一定道理的。歌德曾经说过:“不靠壁垒,不靠城墙,人人都依靠自己。”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你自己就是自己命运和幸福的创造者。”《国际歌》的歌词里也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正是靠着“自渡”,我国人民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苏联老大哥”翻脸,撤走专家,停止援助的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就。也正是靠着“自渡”,张海迪在全身三分之二瘫痪的困厄环境中,刻苦自学,成了当代青年自学成才的楷模。像这样的“自渡”的例子举不胜举。

假如有人提出与老禅师相反的观点,即主张“人渡”而舍弃“自渡”,同样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俗话说:“一片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梁知也说过:“‘万事不求人’的人,认真地说起来是没有的,包括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在内。只要活着,就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大地震后的唐山人民,正是在全国各地人民的支援和帮助下,在短短的二十年内,建起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唐山。刘备从一个以贩屦织席的凡夫俗子变成了称霸一方、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声名显赫的人物,是因为得到了关羽、张飞、赵云等尤其是诸葛亮的鼎力相助。像这样的“人渡”的例子同样举不胜举。

虽然“人渡”与“自渡”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假如我们把它们绝对化,走到一个极端上去的话,则无论“人渡”还是“自渡”,都会变得十分荒谬。社会上不是有人因为主张“自渡”,从而对各种违法乱纪的现象坐视不理吗?不是有人因为主张“自渡”,从而拒绝对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吗?同样,社会上不是有人因为主张“人渡”,从而产生了一种对别人的依赖心理,靠吃“扶贫款”和“救济粮”度日吗?不是有人因为主张“人渡”,从而在大灾之年坐等着“天上掉馅饼”吗?

看来,“人渡”还是“自渡”的问题,不在于到底谁对谁错,关键的还要看我们如何把握它们的“度”。适度的“人渡”和“自渡”是必要的,过度的“人渡”和“自渡”则是荒谬的。

[点评]本文的最大亮点是它能辨证地看待“人渡”与“自渡”的问题,从而得出了“不在于谁对谁错,关键的还要看我们如何把握它们的‘度’。”这样一个较为深刻的结论。

其次,本文的论据相当充分。名言和事例虽多,却不会给人以“堆砌”的感觉,这是作者注意了论据应用的“适度”问题的结果。追问

我明白如何处理了,谢谢

追答

你还没有采纳为最佳答案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