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曹操的五子良将.为什么后人对他的评价那么低?

于禁治军严明,深得曹操信任。自己也是勇武无比。在士兵里威望也高。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很多手下都悄悄的给袁绍投降书信。于禁就没有。如果他真怕死那早都投降了。关羽水淹七军他是统帅,为了他的士兵投降,不让3万士兵送死。难道就该被贬的这么低?难道让士兵全去送死不投降才是好将军?

于禁很早便跟随曹操打天下,可以说是曹魏开国元勋了。他为曹操鞍前马后30余年,怎么可能随便就投降,其实他当时认为自己率大军讨关羽,却大意中计不仅军队全灭,连副将庞德都阵亡了,所以他是想假装投降关羽,再伺机刺杀关羽,最后自杀以表忠心。谁知他的计划还没开始,关羽便被东吴杀害,而他成为一个俘虏被放回,回京后,曹魏诸将皆不满其行为,认为于禁的确是一个叛将,所以于禁最终羞愧身亡。而这个秘密也一直不为人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2
219年,关羽攻樊,禁与庞德一起救援曹仁,时汉水暴涨,于禁援军被大水淹没,于禁与庞德都被关羽捉住。庞德不肯投降,被关羽处斩,而禁却向关羽投降。曹操说:“我与于禁相知三十年,怎料到在危难时,他还不及庞德忠心呢!”之后,孙权夺取了荆州,生擒关羽,掳获他的部众,于禁留在东吴。回魏受辱 曹丕即位,孙权称臣。黄初二年(221年),孙权遣于禁回魏国。孙权属下虞翻,主张杀死没能贯彻忠义的人,不过孙权没有采纳。于禁回魏后,却遭受其他人的嘲笑。当时于禁的胡须和头发都雪白了,脸又消瘦。曹丕表面上对于禁表示安慰,任命他为安远将军。于禁拜谒曹操的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见到后,便因为觉得丢脸而生气得病死去。谥号是厉侯,厉字带有灾祸的意味。曹丕既有理由杀他,又有理由治其罪,却偏偏选择用画像讽刺嘲笑他,被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批评,认为曹丕的行为不是一个君主应当的行为。
第2个回答  2013-09-12
对于这个问题,要分清演义和史实。

在演义中,并没有提到曹操的五子良将,倒是曹操手下有八虎骑:许诸,张颌,典韦,张辽,夏候渊,夏候敦,曹洪,曹仁。

在《三国志》中,也就是史实中,确有刘备的五虎上将和曹操的五子良将。刘备麾下的五虎大将按照史实顺序是关张马黄赵,《三国志 蜀书》里面有关张马黄赵列传,由于关张马黄都被封为前后左右将军,唯独赵云只是个翊军将军,可见在历史上赵云的地位并不高,甚至还不及魏延。这就相当于刘备拿赵云当成自己的亲卫队,保护自家老小。
关于历史上的曹操的五子良将,陈寿《三国志》评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张郃巧变为称,乐进以骁勇显名,张辽果敢沉稳,徐晃却以严谨著称。附:戏作蜀之“五虎上将”与魏之“五子良将”比较:魏之良将,五子为先,此五子即:张辽(文远),张郃(俊艾),徐晃(公明),乐进(文谦),于禁(文则)。
再做个比较,魏五子似乎更适合领兵打仗,而五虎则适合阵前单挑。张辽800骑兵破东吴10万雄师,关羽却大意失荆州是很好的证据。张郃带兵更比张飞强应该没人否定,赵云多半是以保镖的身份出现,就只马超曾经让曹操割须弃袍,黄忠只有在被激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力,比不成乐进,于禁威风(虽然于曾降关羽,但是其识大体始终受人称赞的)。蜀国的魏延颇有将才,可惜没能进五虎却最终由于诸葛的排挤落个叛将的名声,实在冤枉.关羽太傲,张飞过于霸道,马超降刘后失去武将风采,黄忠太老,赵云过于稳重。只能说蜀多武夫,曹魏多将才,所以蜀只经历60年被灭,最终统一天下的是曹魏,只可惜曹氏后几代太懦,江山落入司马手中。魏五子的贡献总是多于五虎上将的。即使这样,我个人认为五虎还是更有潜力的,只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抑或是他们运气不好,以至于没能充分展现其才能,若是依靠个人能力和团队精神,五虎可以把曹魏翻个底朝天。带兵打仗五虎不如五子,单挑五虎却可以称霸天下的。 于禁治军,以法御下,十分严格,三国志记载:是时,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见《三国志·于禁传》)
第3个回答  2013-09-12
因为三国演义。演义中对于禁评价较低,后人对于三国的了解,多数受演义影响较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