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本概念

在产出方面,当厂商生产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获得最大利润
是什么意思

一、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该商品的数量,必须是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

需求的决定因素:1,商品的自身价格;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3,相关商品的价格;4,消费者的偏好;5,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

有效需求:不是指一般有现实购买能力的需求。而是指既有购买力又有购买欲的需求。换句话说,人们愿意买,并且有能力买。影响有效需求主要有3个心理因素和货币供应:①消费额倾向。即消费支出对收入的比率。人们的消费随是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多,也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收入越增加,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越大。②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它决定资本边际效率(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③流动偏好。即人们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和财富的愿望强度。这种流动偏好可以处于交易动机(应付日常支出)、谨慎动机(应付意外支出)和投机动机(捕捉投机机会),并决定对货币的需求量,又影响利率。

二、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数量。

供给的决定因素:1,商品的自身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的技术水平;4,相关商品的价格;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三、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通常只按变动成本计算。边际成本用以判断增减产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它是在管理会计和经营决策中常用的名词。例如,生产某种产品 100个单位时,总成本为5 000元,单位产品成本为 50元。若生产 101个时,其总成本5 040元,则所增加一个产品的成本为 40元,即边际成本为40元。当实际产量未达到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减;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增。因为,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总固定成本就会递增。由此可见影响边际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产量超过一定限度(生产能力)后的不断扩大所导致的总固定费用的阶段性增加。

四、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即一个市场中的经济实体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多次进行扩大生产,每一次投资所产生的效益都会与上一次投资产生的效益之间要有一个差,这个差就是边际效用。

  例如:你肚子很饿了,你只有钱可以买5个馒头吃。

  第一个馒头的边际效用最大,因为你那时候最饿,最需要,你多花一点钱也愿意买;第二个的边际效益就递减了,因为有1个馒头进肚了...不是那么饿了。第五个的边际效益最小,因为那个时候你几乎已经快饱了,馒头如果卖的贵的话,你一定不会买了。每支出1个馒头的价钱产生的效益,也就是你感觉花钱买来的价值。从第一个向最后一个递减!这就是边际效用了。

五、边际效用递减律:指的是当某物品的消费量增加时,该物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这一规律有以下特征:一是边际效用的大小同人们的欲望强度成正比。二是,边际效用的大小用人们的消费量成反比。三是将边际效用是在特定时间内的效用。四是将边际效用应该永远是正值。五是,边际效用还是决定商品价格的主观标准。

举个通俗的例子: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解燃眉之急、最畅快的,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负效用)。

六、机会成本:是指从事某件工作而放弃其他工作所能获得的利益。比如:到别处工作的报酬就是目前工作的机会成本。

七、消费者剩余:此概念是纽约大学教授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简单地说,就是买者卖者都希望从市场活动中获得利益:一个叫“消费者剩余”;一个叫“生产者剩余”。两者相加,叫“市场总剩余”。

八、社会成本:是指生产一种商品活着采取某种行动给社会带来的成本。

九、货币:可以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能被看作是货币。

十、通货膨胀: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间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十一、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十二、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

十三、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这样的话,资本和劳动力在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兴盛的国家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但其前提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十四、贸易条件: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

  常用的贸易条件有3种不同的形式: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一国的贸易所得。其中价格贸易条件最有意义,也最容易根据现有数据进行计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5-18
  经济学基本概念: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研究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用科学方法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新常态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新常态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新常态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画个图其实很容易看出来。
这里就说说道理吧。
边际收益可以理解为每多生产一件产品获得的增加收益。 边际成本则是每多生产一件产品增加的成本。
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时候,这就意味着 每多生产一件产品 增加的收益 都大于增加的成本,这就意味着总收益是随着产量的上升而不断增加,直到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的时候,总收益自然可以达到最大值。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7-03
首先,这是一个普适的结论,任何类型的厂商(自由,垄断,垄竞,寡头)都要把这条作为自己经营的原则.
边际收益可以理解为每多生产一件产品获得的增加收益.边际成本则是每多生产一件产品增加的成本.
因为边际收益指的是最后一单位生产要素能带来的收益,而边际成本则是指最后一单位要素的价格.当边际成本和收益不相等时,自然会有缺口,这个缺口在利润方,则厂商有动力去增加新单位的生产,在成本方,则即刻就会出现亏损.
第4个回答  2008-07-03
比方说,你开了一家鞋厂,当你生产第1万双鞋时,这双鞋给你带来新增加的收入是10元,而你因此付出的新增加的成本也是10元,那么,你的最佳产量规模就是1万双鞋,因为再多生产一双鞋,得到的增量收入可能不足以弥补新增加的成本。利润的最大化产量是1万双鞋。
注意:西方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边际即增量分析方法,来源于微积分的分析。中国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困难就在于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