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阳的历史故事

谁有关以洛阳的历史故事?急需!悬赏.

关于洛阳的历史故事:

伊阙,是伊河流域的最后一段峡谷,由熊耳山东端悬崖和嵩山西端峭壁夹峙而成。它南临伊川盆地,北系洛阳盆地,为两个盆地间之咽喉。因其两山对峙,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被称为“伊阙”。

与其它峡谷不同,伊阙所系的两个盆地几乎处在一个地平面上,因而这个峡谷几乎不见落差。

伊水从上游山区泻出,进入低平的伊川盆地,形成几度弯曲,经过狭窄的伊阙水道缓缓北流,至洛阳盆地腹部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伊洛河继续向东北流,至盆地边缘的神堤穿过黄土丘陵沟谷,注入黄河干流。

伊水、洛水滋润的两个盆地,土质肥沃,自流灌溉便利,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是著名的两大粮仓。散居在嵩山周围的崇部落是开发这两个粮仓的主人。以两个粮仓为经济支柱,崇部落是当时“万国”之中经济实力最强者。

距今约4000多年,由于气候变热,西部高山冰雪融化,黄河流域大小河流暴涨,发生了上古史上史无前例的洪水大灾难。黄河中游南岸的伊川盆地、洛阳盆地成了重灾区。伊河在伊阙之南的伊川聚成湖海,洛河在伊阙以北、神堤之南的洛阳盆地汇成汪洋。

湖海汪洋淹没了崇民的家园、良田,阻绝了崇民的交通,威胁着崇民的安全:为了生存,崇部落在首领鲧领导下,与洪水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由于鲧治水失当,处处防堵,治水九年不成,还造成重大损失。部落联盟首领舜按律行事,将鲧处死。

鲧的儿子禹,处事谨慎有谋略,悉心为公不辞劳苦,在崇民中享有厚望;为发挥崇部落治水的骨干作用,帝舜令禹继承父职,为崇部落首领。

禹继首领之位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威胁祟部落生存的伊洛水患问题。他登上高山,举目望去:伊河受阻于伊阙,洛河受阻于神堤,两个咽喉造成了两个陆中海洋;欲使两处湖水消退,必先疏通两个咽喉部位。鉴于伊阙是石质峡谷,神堤是土质沟谷,禹决定先易后难——先治洛后治伊。

他率众北赴神堤,掘沟挖谷,拓宽疏通神堤水道,十日之后,洛川之水泻人黄河,洛阳平原重见天日。此后,禹挥师伊阙。由于伊阙水道太狭,即使洛阳盆地湖水泻去,伊水出伊阙的流量仍然不大。而要疏通拓宽这岩石峡谷,仅凭他们的石制、铜质工具谈何容易!

禹愁眉不展,在伊阙山上转来转去,蓦然间,一颗斗大的石头被蹬动,那石头向山下滚去,接着发出一声巨响!禹十分惊讶,寻声赶到崖底,只见一个山洞被砸毁。原来,这伊阙山下有许多溶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峡谷底部。由于长气水浸和风蚀,这些溶洞质地松脆,一经重击,便成碎石。

这一发现,使禹感奋不已,他立即调动人马,一部分持石锤、铜钎打击溶洞;一部分搬运碎石,清理谷底。他身先士卒,挥动大锤,砸击之声震撼峡谷。

这是华夏先民力战洪水的英雄史诗中扣人心弦的一幕:

一个个溶洞被销毁,一筏筏碎石被运出,一月之后,奇迹出现,湖水从峡谷中呼啸而出!急流搬走了峡谷中淤积的泥沙,急流动摇着失去溶洞根基的悬崖峭壁,破裂后的岩石不断落人急流被卷走,狭窄的伊阙逐渐开阔,久积的湖水迅速消退,伊川终于亮出了肥壤沃土。

伊河象一条玉带从伊川盆地伸向洛阳盆地,在伊洛平原上静静地流淌。

久困于嵩山的崇民们终于重返伊洛平原,恢复了他们的自流灌溉农业,一年后,伊洛平原上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呈献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扩展资料:

打开尘封的历史画卷

洛阳从史前时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到夏、商、周三代,从氏族社会到3000年间迭相更替的封建王朝,文化渊源一脉相承。源于洛阳的河洛文化体系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文化脉络。

自夏朝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历时三四千年,积淀了以五大都城为代表的古城遗址,以龙门、白马为代表的佛教胜迹,以北邙山为核心的贵族墓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名人故里等。它们都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透过风霜雪雨熠熠闪耀着华夏历史文明的光辉。

截止到1996年,洛阳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家级8项,省级54项,市县级1074项,一般文物不计其数。仅洛阳出土的文物数量就占河南省的1/3,约占全国的1/13,堪称“地下文物宝库”。

其龙门石窟、五大都城城址(夏、商、周、汉魏、隋唐)、白马寺等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另外洛阳自然资源也别具特色,正在建设的小浪底水库区、黄河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都是生态旅游中的精品。

汉魏洛阳城位于洛阳市与偃师县、孟津县的相邻处。早在东汉以前,西周成周城曾修建于此。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又一次将都城建立在此。东汉以后,曹魏、西晋也曾建都于此,“永嘉之乱”洛阳城毁于战火,北魏孝文帝再次将都城迁至这里。

汉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民族冲突频繁的时期,以汉魏洛阳城为背景,既有中原汉臣的雄才大略,也有草莽英雄的赫赫神威;既有文坛俊秀的不朽篇章,也有影响世界的科技发明。

这一切不但使汉魏洛阳城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而且使留在这里的不仅限于城市遗址,还有许多文化、科技遗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洛阳  中国最古老而新兴的城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我就是洛阳本土人 ;洛阳的百花之中,牡丹最为富丽。每年的初夏时节,洛阳城中的各处园林,牡丹盛开,花朵丰满华贵,色彩艳丽娇美,把洛阳装点得十分迷人。洛阳的牡丹,既多且艳,深受洛阳人的喜爱,成了洛阳的市花。但说起牡丹花与洛阳城的这个缘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唐代的女皇帝武则天即位之后,开科取士,整肃吏治,一时威仪天下。她在朝政之余,也喜欢游山玩水,赏花踏春。有一年腊月,武则天突然心血来潮,想去皇家花园游玩。她把宫廷的近侍叫来,要他们作好准备第二天游园,同时手写一诏,叫他们设一司花神坛,把诏书拿去神坛宣读。只见到那诏书写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这些近侍官员一时不知所措,又不敢违抗皇命。只好照武则天说的话,把诏书拿到司花神坛前宣读。据说司花之神听到武则天的诏令,虽然实在不愿意在这寒冬腊月开放百花,但因为此时的武则天是真命天子,其威仪之盛,神人都不敢违,也只好下令百花连夜开放。然而,当百花仙子遵命连夜催花时,惟独牡丹仙子认为武则天太霸道,对这道命令不加理睬。第二天,武则天率宫廷近侍游园的时候,见到百花在朔风之中开放,自己威压天神,非常自得。突然,她发现牡丹园中仍是一片光溜溜的枝干,没开一朵花。不禁大怒,立即下令把牡丹迁出皇家园林,贬到洛阳。牡丹仙子不卑不亢,被贬到洛阳后,照正常时节开花,而且开得更加丰满艳丽,深受洛阳人的喜爱。武则天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又派人去洛阳用火把牡丹烤了一顿。想不到牡丹的生命力极强,并没有被烤死,只是根被烤黑了,花却开得更艳。当地的老百姓把这些牡丹称为“焦牡丹”,同时更加喜欢牡丹了,家家户户都种植牡丹,各处园林都少不了牡丹。从此,洛阳牡丹冠绝天下,并终于成了洛阳的市花。当然,这个“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只是一种市井趣闻。不过,就算是从长安迁到洛阳,也很难说是贬。因为在历史上,洛阳作为都城的历史也是很古老的。还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为了控制东方,周成王就派大臣周公来营建洛阳城。据说周公到东方建城时在选址问题上是很费心思的。他看到洛阳这块地方北依邙山,南望龙门,东有虎牢之险,西有函谷雄关,易守难攻,洛水、涧水流贯千里沃野,实在是块好地方。周公还用灵龟问卜,得到的也是吉兆。于是他就在这里建起一座都城。后来,东周还把京城迁到这里。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也把都城建在洛阳,所以,洛阳有“九朝故都”之称。经过历代的营建,洛阳成了一个规模宏伟,园林优美,市场繁华的大都市。而且从历史记载来看,北魏时就有波斯、印度等国的商贾、僧人来此居住,说明洛阳很早就是一个国际性的著名都市了。 http://www.chnmus.net/html/20050815/519901.html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11
灭商后的第二年,周武王病逝。他13岁的儿子姬诵即位,姬诵就是周成王。成王年幼,政事由叔父周公旦执掌,按武王遗嘱,周公着手洛邑的筹建,但不久,就爆发了为时三年的武庚、东夷之乱。营洛建设被迫中断。平叛以后,成王四年,周公一面建立东方藩卫,一面营建洛邑。成王五年,洛邑建成;成王六年,周公完成了《周礼》这一文化工程。洛邑和《周礼》两大工程的完成,为成王迁洛亲政做了充分准备。成王七年,周公还政。成王率文武百官到洛邑举行开国大典,四方诸侯前来庆贺。周成王举行了隆重的定鼎仪式,周公说:“定鼎在天下中心,便于四方诸侯朝贺和进贡”。为纪念定鼎洛邑这一重大事件,宣布洛邑称“成周”。成周之意,就是周王朝的统治大功告成。周成王还举行了丰富的祭祀,告慰武王在天之灵。为了教育宗亲弟子,周成王把他们召集在太庙之内,告诫他们,他们的先人随文王替天翦商,周武王继文王伐灭商纣。灭商后,周武王在洛邑向上天庄严宣誓,要在天下的中心建都,实行周王朝的统治。
周成王迁居洛邑,这里成了西周真正意义上的“中心”。从政治中心看,洛邑王城建有中央政府——卿事竂,周公在王城主持政务。四方诸侯及戎、犹、蛮夷按期来洛朝会周天子。与镐京相比,洛邑的政治作用更为明显;从军事来看,西周兵力部署在三个军事据点:镐京驻有“西六师”,殷人旧都驻有“殷八师”,洛邑承东启西,是连接两点的中心点,特置成周八师;从经济中心看,洛邑东向黄淮海大平原,北隔太行而望河东小平原,西通关中平原,南临南阳盆地而接江汉平原,四方物资共输洛邑,洛邑较之镐京有着更为深厚的经济基础;从文化中心看,夏人发祥于河洛,夏文化是融合四方各族的核心文化,夏人的精神支柱是夏礼,夏礼在河洛发展为殷礼,殷礼在河洛发展为周礼,三代礼制一脉相承,在河洛发扬广大,作为华夏文化代表的三代礼制在先秦时期各族融合中起着纽带作用,盛载三代礼制的洛邑是传播夏文化,吸收各族文化的熔炉,其核心地位和融合作用在先秦时期是洛邑之外任何地域都不能替代和比拟的。
成王迁洛后,天下太平,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王之后,康王继承发展周的事业,西周正朝达到鼎盛,成王、康王两代人的统治,史学家誉为“成康盛世”。
第3个回答  2013-09-11
洛阳是中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先后有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共11个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较长的城市之一。洛阳在明清时期为河南府治,民国时期设有专员公署,1948年置洛阳市,但为县级市属洛阳地区管辖,1956年升为地级市(省辖市)。

洛阳建都年表 朝代 名称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时间
夏* 斟鄩 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师尸乡沟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两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 洛邑 王城(涧河两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西汉 雒阳 汉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前199年
东汉 雒阳 汉魏故城 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东都、东京 隋唐故城 炀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阳宫
东都
神都-武则天
东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后、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间都洛40余年)
后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后唐 东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6年
后晋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约2年)
民国 洛阳 今洛阳市 1932年

* 夏朝现仅有史料记载尚未有考古验证。更详细研究请参考夏商周断代工程。
表格内容参考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简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