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

如题所述

这句话完整的版本是:“我们曾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后来人民日报澄清这句话并非出自杨绛先生本人之笔)
我们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我们渴望在偌大的天地中寻求到世界的回声,而最后才会发现生活不在客观的事,而在主观的人。生活,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有失去的可能,其实,收获也好,苦难也罢,让自己的精神生活更丰满、内心更充实,把每一天都过得饱满而有趣,就是一种圆满。不用太过苛求地在意别人对自己怎么看、怎么说,也不用迫切地想要去成为谁,做好自己,在纷扰的世界保持一个平和澄明的心态,留一方心灵的净土,就是一种豁达的智慧。
我想,这就是杨绛先生想要表达的想法之一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10
杨绛先生近年闭门谢客,海内外媒体采访的要求,多被婉辞;对读者热情的来信,未能一一回复,杨先生心上很感歉疚。朋友们建议先生在百岁生日来临之际,通过答问与读者作一次交流,以谢大家的关心和爱护;杨绛先生同意,并把提问的事交给了年来投稿较多、比较熟悉的《文汇报·笔会》。我获此机会,有幸与杨先生作了以下笔谈。
  1
  笔会:尊敬的杨先生,请允许我以提问来向您恭祝百岁寿辰。
  您的生日是1911年7月17日。仔细论起来,您出生时纪年还是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尚未发生。请问,7月17这个公历生日您是什么时候用起来的?
  杨绛:我父亲是维新派,他认为阴历是满清的日历,满清既已推翻,就不该再用阴历。
  他说:“凡物新则不旧,旧则不新,新旧年者,矛盾之辞也,然中国变法往往如是。旧法之力甚强,废之无可废,充其量不过增一新法,与旧法共存,旧新年特其一例而已。”“今人相问,辄曰:‘汝家过旧历年乎,抑或新历年乎?’答此问者,大率旧派。旧派过旧历年,新派过新历年。但此所谓过年,非空言度过之谓,其意盖指祭祖报神……今世年终所祭之神,固非耶教之上帝,亦非儒家之先圣先贤,不过五路财神耳。此所谓神,近于魔鬼,此所谓祭,近于行贿。”
  7月17这个公历生日是我一岁时开始用起来的。我一岁时恰逢中华民国成立。我常自豪说:“我和中华民国同岁,我比中华民国还年长一百天!”7月17日是我生日,不是比10月10日早一百天吗?
  笔会:您从小进的启明、振华,长大后上的清华、牛津,都是好学校,也听说您父母家训就是:如果有钱,应该让孩子受好的教育。杨先生,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
  杨绛:教育是管教,受教育是被动的,孩子在父母身边最开心,爱怎么淘气就怎么淘气,一般总是父母的主张,说“这孩子该上学了”。孩子第一天上学,穿了新衣新鞋,拿了新书包,欣欣喜喜地“上学了!”但是上学回来,多半就不想再去受管教,除非老师哄得好。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10
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

------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

终有一天,我们也将走到人生边上,朝前看看,也朝后望望。因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掉。说不定也会留些手稿,给后辈讲讲过去的故事。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诠释,她与钱钟书先生的故事自是让许多同时代的人都心生羡意,而她的语录、文学作品更是激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为他们指明方向,化归坦途。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在晚年创作的一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书里谈到了有关本性、灵与肉、天命的思考,更是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去要求、修炼、提升、完善自己。也许可以为正处在迷途的你指点迷津,授你以渔。

书里谈到了“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贯穿我们人类的始终,作为一个基本问题而存在的。据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生理的、本能的、无意识的东西,缺乏逻辑性,只是追求满足,无视社会价值。“自我”是理性的,通达事理的,与激情的“本我”相对,是可以控制的。“超我”负有监督“本我”的使命,有道德良心、负罪感,具有自我观察、为自我规划理想的功能。
第3个回答  2020-05-10
笔会: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一段话,已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生命的参照坐标,不过也只说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期颐之境,几人能登临?如今您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吗?能谈谈您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吗?
杨绛:我也不知道自己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newexperi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生活,也没有一天完全相同,总有出人意外的事发生。我每天从床上起来,就想“今天不知又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即使没有大的意外,我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八段锦早课,感受舒筋活络的愉悦;翻阅报刊看电视,得到新见闻;体会练字抄诗的些微进步,
旧书重读的心得,特别是对思想的修炼。要求自己待人更宽容些,对人更了解些,相处更和洽些,这方面总有新体会。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笔会:有人认为好性情只能来自天生,但您的好性情,来自您一直强调的“修炼”。您大部分作品是70岁以后创作的,堪称“庾信文章老更成”的典范。您认为“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
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您看重曾参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走到人生边上》的自问自答中,您得出的结论是“天地生人,人为万物之灵。神明的大自然,着重的该是人,不是物;不是人类创造的文明,而是创造文明的人。只有人类能懂得修炼自己,要求自身完善。”“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经过锻炼才能炼出纯正的品色来。”对您这些话,我没有疑问,也不求回答。在此复述一遍,只为给您一个响应。
出处: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
NOTE: 本问题最初版本是「杨绛百岁感言: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后经知友在问题「网上流传的杨绛先生《一百岁感言》是别人写的鸡汤文吗? - 文学」讨论确认,「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一句系续貂之作,
第4个回答  2020-05-10
一个毛头小孩跑来握住你的手,问你知道他的生日心愿是什么吗,不等你猜,他迫不及待告诉你他想要一个与父母一起去游乐场的周末。你哈哈一笑,默默他的小脑袋。若你有心,也许会问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愿望啊?他或许会悄悄告诉你,他已经太久太久没有见过他们了。你收起了笑容,俯下身想要抱抱他。你不知道他的心愿是否会实现,但是真心的回握他的手,说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一个百岁老人已经无法保持每天长时间清醒的思考,她把记忆和心思用笔记下来,放在你面前,跟你说,她思考着关于鬼神的问题,她想了关于人、灵魂以及人和灵魂的斗争与统一。你保持微笑,听她娓娓道来,时不时点点头。若你有心,也许会在结束时候,发现还有一半的文字都是注释。当你探究,她又展现给你一段一段记忆,那里面有老学究、小保姆、神父和叔叔,也有如今还繁衍在城间的喜鹊和还被诵读着的《论语》。你收起了笑容,俯下身想要抱抱她。你不知道她走到了人生边上,是否已安然圆满,但是真心的写下文字作为回礼,说她的一生如此倾倒世人。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幼年长大,脱离了父母的庇护,骄傲的顶着大大的“我”招摇。有人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从此看到幼儿都满心满意的关爱,此为为父为母之心。有了自己的孩子,便知天下父母一片苦心,忽而感恩戴德,反哺父母,从此看到老人都格外敬重,此为为子为女之心。可是啊,我们早已忘了为幼之心,若不多学多问,何以将心比心,令稚子得到他们期待的来自长者的呵护?不到自己走到人生边上,我们很难体会孤单与恐惧着,在回忆和遗忘之间挣扎着的为老之心。而若不听不看,任性而为,等我们为老之时,于已“老”之老,我们除了悲悯,还能做什么呢?

我们常在梦里见到一些人,有的是老友,有的不认识,有的清晰,有的模糊,但我们依然知道那是什么人,那是什么地方。我也相信那便是脱去了肉体的灵魂本身。若是天上,百岁的老人见到自己五六十岁西去的父母的,不是一头银发的老人,也不是青春无敌的少女,那该是没有肉体的局限,独立而非常鲜亮的灵魂。那老人如若彼时依然想知道自己这一生是否值得亲人宽恕,从苦海中洗净恩怨,我愿奉上微薄的笑容与泪水,向着雪山和大海,诵读万遍赞歌,以万物之灵呼唤万物,只愿她已经孤苦了十年的灵魂得以再见一生思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