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如何评价秦始皇》或《我看秦始皇》的历史作文。5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评论的焦点之一。雄才大略和专横暴虐集于他之一身,并且同样突出。一方面,他的煌煌伟业,引无数后来英雄志士竞相折腰,以之为人生的座标、心中的楷模。如李白之“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就透露出其对秦王威仪的无比景仰和神往;英明君主如唐太宗者,也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朕提三尺剑以定四海,远夷率服,亿兆又安,自谓不减二主也”。近代资产阶级学者章炳麟更盛赞其“虽四三皇、大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另一方面,他的累累暴行,又使其成为被控诉、诅咒的对象。“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过秦论》);“秦始皇即位三十七年,内平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暴骨长城之下,头颅相属于道,不一日而无兵”(班固《汉书�6�1�6�1武王子赞》);“秦始皇之天道,岂不甚哉!视杀人如狗彘”(晋《傅子�6�1问刑篇》);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然而影响最深远的恐怕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了,秦始皇的暴君面目因之而得以“千载流芳”。
秦始皇是够神奇的了,爱也好,恨也罢,都无法否认这一点。毕竟,他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但在这千年的光环与骂名之下,真实的秦始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想他首先是一个人吧,有与我们普通人相近或至少我们可以理解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时光流转变换了千年,人性却是永远相通的。试着从人性化的角度,并且分阶段地来看秦始皇,或许能让我们对真实的他靠得更近。

一、试析秦始皇性格及形成

青少年时代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赢政生于落难王孙之家,少遭不幸,羁身异国。有幸归秦接掌王位后,因年少而“委国事大臣”,历经嫪毒和吕不韦弄权和数起国内叛乱。他亲政后进行的统一战争也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处于逆境之中。这些无不磨炼了他顽强的意志,并较能虚心接纳客卿进言。可以说,在历史的机遇来临之时,秦王赢政自身也作好了准备,而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史记�6�1秦始皇本纪》载始皇相貌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郭沫若先生由此认为秦始皇有明显的生理缺陷:“蜂准”即马鞍鼻,“挚鸟膺”即今送学上所谓的“鸡胸”,是软骨症的一种表现,“豺声”则表明他有气管炎。众所周知,生理缺陷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稍有不慎便容易走向偏激和极端。尤其对赢政这样敏感、自尊、妄图建立个人绝对权威的野心勃勃者来说,生理缺陷在其内心投下的阴影是永难磨灭的。此外,难解的身世之谜,假宦官嫪毒秽乱宫廷的丑事,相信也给他以强烈的刺激。当心中的阴影越来越浓重之时,残忍、暴虐、反复无常的种子也在他性格中扎下了根。

影响秦始皇性格形成的还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秦国的历史传统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秦之立国及成长壮大有其特殊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漫长的斗争中形成了“秦人耐苦战”的事实,统治者也以“酷烈”出名。赢政在这点上可谓是秉承了其先人遗钵并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战国末期动荡的社会、弱肉强食的现实又从外部给他以强大的刺激:一方面使他萌生“南面而制诸候”的大志,另一方面又使他不顾手段的残酷性。这种性格走向在后来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

之所以花上这么多的金墨探讨秦皇性格及成因,是因为有助于我们后面更好地理解其种种作为。事实上,他的一系列举动正是建立在这种二重性格的基础上的。由于其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他的这种二重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和发展进程。

二、秦始皇在统一进程中的主要贡献

秦统一中国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民族、历史传统等各个方面。但这丝毫不能抹煞秦始皇在统一中所起的重要作有。
秦始皇在统一中推行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坚定不移地推行铁血政策,打击东方各国诸候;这一点在当时是非常需要魄力的。赢政即位之初,就曾提出“山东之建国,可兼与”的疑问。顿弱向秦王献离间之计时分析天下大势说:“天下未尝无事也,非纵即横也。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李斯也劝秦王当机立断:今怠而不急就,诸候复强,相聚约纵,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后来的灭楚战争中,秦王赢政敢于将倾国之兵交于王翦,与楚决战,充分体现了其气吞海内的气魄。秦国虽然拥有当时六国大中最为强大的军队,但他也不是一味逞其蛮勇,而是注重综合运用政治、军事、外交等各种手段。在坚持“远交近攻”策略的同时,赢政又采纳了顿弱、尉缭所献的离间之计。他“赐万金与顿弱,使其离间各国君臣”,又根据尉僚的计谋,令李斯派出大批谋士带着金玉珠宝游说各国,“诸候名士可下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以刺之”,待“离其君臣之计”告成,秦“乃使良将随其后”。这些措施日后取到了良好的收效,起了单纯的军事斗争所无未能达到的效果。

秦王赢政身边集结着来自各国的最优秀的人才,他们是其完成统一的不可或缺的膀臂,能吸引这么多人来为他服务,缘于他识才用才、礼贤下士、知过能改。水工郑国案爆发后,他一怒之下下“逐客令”,经李斯上书后马上收回成命,此后更大规模任用客卿为统一服务。尉缭入秦,他给以崇高的待遇,“衣服食饮与缭同”。灭楚战争,他误用李信遭失败,于是亲请王翦出征,付之以倾国之兵,最终取得胜利。这与赵王轻信谗言、自毁长城的昏愚相比,更可衬映出秦王赢政才干气魄的非凡。

三、巩固统一的创举

创业难,守成更难。统一完成后,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便是如何维护和巩固统一。这时的秦始皇是真正站在历史的最前沿,作为统一中国之第一人,他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历史要让他作出判断、抉择,考验着他的能力。秦始皇没让我们失望,他以恢宏的气魄、经天纬地的才能创建了国家的各种制度和规范,而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恐怕莫过于郡县制了。在那场关于是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辩论中,他坚定地站在李斯一边,力排众议选择了郡县制。一代名相张居住对此有公允而深刻的见识:“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之法,至今守之为利”。

经济和文化上的统一是巩固国家统一的根本所在。秦始皇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推行统一度量衡、车轨、驰道、邮驿、文字等措施,从而赋予统一以永久的生命力。其后两千多年,统一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民心所向,不可否认秦始皇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功劳。

到这里,我们已可以给秦始皇作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了。到目前为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是他性格中光明伟大的一面。统一战争的不可测性和维护巩固统一的艰巨性,迫使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全力以赴,并拿出最大的诚意来吸引人才,其性格的阴暗面暂时得到了拒制。然而当这一切逐渐完成后,情况便慢慢发生变化了。

四、秦始皇后期治国的得与失

事物在到达光辉的顶点后便难免向反面转化。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和制定、推行巩固统一的各项制度、措施后,就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堕落。他自动解除了忧患和上进意识,沉湎于臣下的歌功颂德和自我陶醉中,追求奢侈的享乐和长生不老。他手中握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可以尽情释放其性格和欲望中卑劣的因子。他身上原有的开放革新、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精神逐渐丧失殆尽,剩下的惟有统治者的本性——贪婪罪恶、愚蠢残暴。人民群众则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在繁重而永无休止的苛捐杂税、兵役徭役下哀鸣。

虽然如此,我们仍不可一概抹杀秦皇为政的可取之处。例如,章炳麟认为“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秦皇守法“非草茅缙绅所能拟已”。对秦皇之焚书坑儒,他认为“不燔六艺,不足以尊新王”,并且“焚书”有一定范围,“坑儒”也有一定界限,指出秦始皇“好文过于余主”,非“其法令,必以文学为戮”。在这点上,我们确实不能用今人的标准来衡量秦始皇,指责他不懂珍惜民族文化。他在文化上实行的这种政策与其政治上的专制主度中央集权是相配套的,具有客观必然性,只是手段过于极端和残暴而已。

五、对秦始皇的总体评价

综合以上种种,可看出秦始皇“既是促进和维护统一之出类拔萃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又是暴虐成性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化身”。他性格中雄才大略的一面使他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其阴暗面又使他后期走了下坡路,对秦王朝的二世而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罪孽是不可宽恕的,但功与过相较而言,功无疑占据了主要方面。在众多封建统治者中,秦始皇仍不失为难能可贵的一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3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秦始皇是我国的第一位封建帝王,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
统一封建王朝。他一生是有功也有过的。秦始皇在位时期为统一中国
创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有不少的过失。有人说:“他功大于过,值万人尊敬。”也有人说他过大于功,他在位时期,很残暴,说他是秦暴
政,这就让我们来说说他们的功过吧!
秦始皇年仅十三岁就登基了,以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秦国统一天下的使命,责任使他变得更早熟,更坚强,也变得更沉默了。他的处理果断是成就一切的基础,所以,果断令他创下了不少的功劳。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及为了统一和巩固统一而在军事上,交通上所做的贡献。
他的贡献分几件,详细来讲,也就是他在政治上统一六国,他在统一六国中,首先把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当机立断,作出了推进统一的重大决策。从此事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有智谋和策略,所以他才能统一中国。这是他的功劳之一。
他在统一中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国的政体模式。他首先创置了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其次,他创置了郡县制度,取消原来的封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又增设四郡;郡设郡守,郡以下辖县,县有县令,郡守县令都由中居任命,可以随时调动。中央政府内设三公九卿,废除世袭特权。中央及地方级官员实行流动,其任免升迁一切大权都操纵在皇帝手中。赢政建立的这种政体模式,对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体模式虽然期间有小的变化,但基本上没有脱离赢政设计的这一窠臼。从而说明秦始皇的功劳是非常大的,直至现在,也有不小的影响。这是他的功劳之二。
第三件功劳是,他为了巩固新建立的统一王朝,下令以秦小篆为统一文字,以秦的圆形货币“秦半两”为统一货币,以秦的度量衡为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从而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有他大兴土木工程,修建了长城、阿房宫。为中国留下了震惊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兵马俑”。这些都说明了秦始皇的功劳是巨大的。
但是一个人有功就会有过,何况是一国之君呢!作为一个专制主义的统治者,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统治而采取的残暴措施,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起着摧残的作用,并开创了文化专制的先例。他焚书坑儒,刑法苟暴,滥用民力,大兴土木,这些都是秦始皇的一大失。
总的来说,秦始皇一生五十年,但这五十年却使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他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并确定了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为这个文明古国屹立于古代东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么,足以说明秦始皇的一生是功大于过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