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忆江南?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如题所述

这句话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诗词中常见诗人采取反问的修辞手法,白居易在这首《忆江南》中,问道: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只有短短的27个字,却两次用到了“江南”一词。江南好,能不忆江南?除了两个“江南”以外,江花、江火,又两用“江”字,这是诗人有意的重复使用。反复的目的,是为了起到强调的作用。

其中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扩展资料: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

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

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忆江南三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