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如题所述

西游记讲的是什么?表面上来说,西游记讲的是一个团队取经的故事,其实西游记讲的只是一个人的故事。四大名著里,最没有“研究”价值的就是西游记了,因为这本名著纯属虚无主义的范畴,只具有故事性,没有任何的历史性研究价值。红楼梦的“火”自不用说,三国演义任何一段也够说书的人讲上大半天,就连水浒都起码可以和历史沾上边。唯独西游记是纯虚无缥缈不着边际的。而西游记就真的一点现实的意义都没有吗?和另外三本名著相比其实西游记的现实意义更强。
凡是谈到西游记,想给他赋予一点“意义”的人,要么就说这是反应暗讽所有时代社会中弱肉强食的一面,阶级固化,所有的小弟可以霸占一方都是有个大哥在后面罩着;要么就是说西学东渐,佛教利用师徒四人取经的事件营销占领东土,挤压道教;要么就从师徒四人团队角度分析,一个团队中各种角色的定位及优势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作者的原意。
西游记整个篇幅,只讲了一件事就是取经,所有之外的事都是为取经服务的。如果西游记的主线讲的是西学东渐,那完全就应该把取经的过程压缩到最低程度,重点突出取经成功之后,佛教在东土逐渐辉煌的过程,但是这一点完全是以最短的轻描淡写划过的。而如果讲的是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师徒四人中,除了孙悟空优点比较突出明显,其他几人实际的作用并不明显,有的甚至是起不少消极作用。这样的团队本身在现实中基本上没有,而即使有,完全谈不上一个优秀的团队。这个团队在实际的取经过程中,遇到大困难其实也都是靠开挂放行的。而即使说到各小妖背景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民群众,可不是依靠背景生存的,社会也不是这样,如果真是这样,那这社会是多黑暗,谈不上任何的向前发展。人民群众有多少事情是真正用拼背景去完事的。但是在西游记里面,有几个妖怪没个干爹啥的。
那西游记讲的到底是什么的?
看西游记第一段怎么说的:
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这一段就是西游记整篇的定性之言,由哪一句话定性的?就是这句“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这第一段是个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自开天辟地以来,万事万物都已经发展完善,没有什么缺陷了,物质上来说,该有的都有了。但是即使整个世界都已经完美了,而万事万物的规律,尤其是人生的发展规律,却是难以明了。为什么难以明了?因为可以看透明了人生掌握人生的人太少了。而要想了解人生就必须看一看什么?看看西游记,以通了洞悉人生规律,解除人生困苦。
也许有人就要笑了,西游记和人生有什么关系,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西游记讲的是神仙打妖怪,你却说人家是谈人生。简直是笑死人了。
而我要说的就是西游记整篇其实说的就是人生。刚才已经翻译了西游记对整篇定性的第一段,第一段已经明示了,西游记就是谈的人生。
那为什么说西游记谈的是人生呢?其实西游记师徒四人并不是说的是一个团队,说的恰恰是人的四个方面。孙悟空代表的就是每个人自身的优势而又不羁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优势;唐僧代表的就是忍和包容,八戒代表的就是惰和欲,沙僧代表的是韧性。西游记通篇讲的就是人在这几个方面对自身发展起到的作用,而任何一个方面的失控都可能导致“取经”失败。
通篇首先介绍孙悟空的由来,其实就是暗示每个人优势与生俱来。(杜撰一下其他一位大神的帖子,百度有大神说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的洞府叫斜月三星洞,其实就是“心”的意思。这样分析是有相当道理的。也暗示个人能力和其心之所向,有根本的关系。其实暗示心即能力,或者说不同的境界不同的能力水平。)而孙悟空的遭遇也暗示了每个人都有通天的方面,但是不懂得去管控自己,不好好利用自己的优势,哪怕你可以一时翻得了天,永不了太久就会被外观环境一座小小的五指山压在山下不能起来。但是客观环境也不是永远残酷不给机会,即使被打压,也要有振作的勇气,同时要静心革面。这里有一个比较小,但是其实是通篇都比较重要的插曲,就是“乌巢禅师送心经”。这一段虽然以极小的篇幅带过,但是其实是整篇点睛之所在。暗示静心思过,重头再来,获得重生。每个人有自己的优势也会发现自己的优势,但是盲目的利用自己的优势就会适得其反,遇到毁灭性打击。而后唐僧出现,同时交代了取经的缘由。从唐僧出生到孙悟空遇到唐僧之前,这一段其实都是描述的是一个人理想的形成,同时也是跌宕起伏波折重生,暗示每个人目标确定之前的波折。而孙悟空和唐僧的相遇,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优势和忍的结合并指向自己的理想。而紧箍咒也是一个点睛之笔,其实通篇中紧箍咒对取经本身并没有实际的作用,而之所以加上,也是为了对个人盲目使用优势的一种控制的暗示,而这个控制就是掌握在“忍”的手里。取经的路上很快猪八戒和沙僧就跟上了,这也就是暗示每个人另外两只特性的与生俱来,从此“四人”相生相爱,充满矛盾又紧密“合作”。这里面又需要提到另外一个团队成员,就是白龙马,其实白龙马在这个团队的作用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骑马不骑马,对剧情不重要,唐僧也可以走路,大不了本来走十年,现在来个二十年,而其他三个徒弟本身就是实打实走路的,即使师傅一起走路也符合剧情。作者之所以把他加进去完全是为了丰富剧情需要,因为如果白龙马也算是正式成员,完全可以把他以实体成员的形式出现,(但是真出现了,就反而在人员上出现冗余,不利于剧情描述)而没有必要只在其中一回出现。但是白龙马其本身的故事其实也是对每个人一个性格特点和可能境遇的暗示。而在这个剧情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主线特点,也是大部分人都有疑问,而剧情没有交代,或者说不需要交代的一点。就是师徒取经都是实打实走路,没有走任何的捷径,比如孙悟空可以带师傅来个腾云驾雾节省个十里八里的。也许你可以说取经肯定佛祖就暗示不能走捷径必须路上行走,或者佛祖已经明说了,但是剧本没有必要直接写出来。其实这也是作者一直以暗写明的手法,这种手法其实也就是暗示说,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如果有捷径,那就不叫前进。
之后很多打妖的剧情也都是为了剧情需要,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剧情其实也是是对人生路的一种暗示和描绘。说明的都是人生的不同特点,都带有暗示的成分。而整个剧情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主线就是唐僧肉。其实暗含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包容和忍的价值是无价的。所以以此来看,唐僧只是一个符号,即使真吃了他一块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能长生。但是唐僧的确是无价的。而在西游记里有关金箍棒的重量的描述,其实也是有其意的。暗示一个人能力越强,其实其承担的负荷越重。所有能力越强的人,其实其承担的东西越多,但是对于其本人来说完全是轻手拈来。一万三千五百斤的武器在孙悟空手里可是相当之顺手的,但是在一般人来说是有望洋兴叹之感。能力强的人其承担的责任,付出及压力非常之多,但是对于其本人来说,其实并不强。而对于一般人来说,很小的一根稻草,有时候也可以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
九九八十一难,暗示人生路波折重重,但终究证大道,获得真经。其中最后一难写得也别有心意,其实也是暗示人生路得道之前的临门一道也别有一番风景,暗示人生得道之前及时认为自己已经得道了,哪怕是最后临门一脚了,要得真经也还不在真经之内但已不远了。简单一点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及时你觉得自己快要参透了,哪怕是最后临门一脚了,其实也还没有进门之内。还需要进行最后一步的参悟应证。而进门之后,八十一难完成之后,才是真正精彩的人生的开始。但是西游记已经不需要对之后进行解读了,就已经不属于他的职责范畴了。

取经完成之后,所有人得道,八戒也有所封赏,但是只得了个净坛使者。这其实是有所暗指的,这就没有必要多说了。而白龙马成为八部天龙,完全是剧情需要罢了。

所以,西游记其实讲的就是人-------人生成长通向辉煌之门需要经历的过程。要打开人生辉煌之门,就是要合理利用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成长,去除任性不羁,坚持理想和目标,对困难要有所包容和坚持,对欲望要善于引导和控制。或者作者的本意是说,人人都有孙悟空的根基,但是能不能成为孙悟空也要看个人的修行,即使成为孙悟空,能不能得到”真经“,以证大道,也要看每个人的修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2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共一百回,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它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伏在五行山下;第二部分(第8-12回),写唐僧取经的缘起,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第三部分(第13-100回),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
第2个回答  2013-09-12
吴承恩《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以及白龙马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故事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作者以虚构的人物描述了那个年代的人心险恶、腥风血雨,与唐僧师徒四人所走过困难重重的取经之路。
第3个回答  2013-09-12
《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共一百回,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第4个回答  2013-09-12
一个叫孙悟空的猴子,一个叫猪八戒的猪妖,一个叫沙悟净的河妖陪同一个叫唐三藏的和尚去天竺取经的故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