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这首诗解释诗义

如题所述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②,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③。
争渡,争渡④,惊起一滩鸥鹭⑤。

作品注释
①如梦令:作为词调,其原名《忆仙姿》。苏轼《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一词注云:“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盖庄宗作此词,卒章云‘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
②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因为“历城北二里有莲子湖,周环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又渔船掩映,罟罾疏布。远望之者,若珠网浮杯也”(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一)。大约在李清照十五岁时,按照相传的风俗,用簪束发叫“上头”。“上头”日要选在天气和暖之时,以便外出游乐。“婉娩新上头,湔裙出乐游”(梁简文帝《和人渡水诗》)。禀性极喜烟霞游乐的女词人,其终生记忆犹新的这次溪亭之游,或许正是上述古老风俗的沿袭,亦当是她从故乡湖山佳境中,所汲取的最初的创作素材。[1]
③藕花:荷花。以上四句意近“访渎搜渠”的郦道元的“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水经注·沔水》)之句。
④争渡:即“怎渡”的意思,慌忙划船,夺路急归,从而打破天籁宁静,惊起荷丛深处之栖息水鸟。
⑤鸥鹭:泛指水鸟。
作品译文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日暮时分,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过,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作品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写的是作者回忆在溪亭那个地方,驾船游湖的经历。作者从发生在归途中的轶事切入,用大跨度的跳跃的笔法,将游玩的过程及湖中美景俱都包含在三十三个字的篇幅中。
第一句说明了时间地点,第二句开始作者已经在归途中了。其间,一个“醉”字,作为线索,兼写美景醉心,美酒醉人。在这两句中间的空挡,留下极大空间,让读者自由发挥主观想象。
第三、四句写出天色渐晚,来时那勃勃兴致,已挥洒殆尽,不由地暗生倦怠,便带着几分醉态,几分慵懒,漫不经心调转船头,准备靠岸归家。不想,却将船驶入了湖中荷花最茂密、最旺盛的水域。
第五句争渡、争渡,明写作者奋力摇动船桨,努力克服荷叶、莲花的滞阻;暗写湖中美景——那写荷叶、莲花足以滞船,那是多么的茂盛、密集的一片美丽水域啊!试想难道这世上还有比花更美的吗?
结尾一句,作者用奋力划动船桨,桨橹击打水面发出的声音,惊飞了已回到栖息地——岸边沙滩的水禽;以及已经分辨不出是何种水禽,来写浓浓的暮色。这一句中又包含了作者以自己流连至晚,来赞叹湖中美景。
李清照的词,遣词造句,多有所创新,看来一目了然,却又引人入胜,耐人咀嚼、思索。这首词写日暮,并没有渲染“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的景象,写藕花,也没有描绘“红稀香少”的情态,全篇虽无写景,却是处处有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感情。她不愧是抒情词的杰出的作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3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追问

不是这首诗,是:常记溪亭日暮那首诗…

追答

uc浏览器有的

追问

熹念什么

追答

xi,和喜同音

追问

到底念喜还是念西呀

追答

西

发错了

都西

第2个回答  2013-09-13
第一、如梦令不是一首诗,是个词牌名
第二、如梦令有很多,不知道是指的是哪一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