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c小调(第五)奏鸣曲的演奏提示

贝多芬c小调(第五)奏鸣曲的演奏提示比如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风格怎样把握,情绪要怎样变化等等

第五钢琴奏鸣曲
(献给冯·布朗伯爵夫人)
c小调 op.10 No.1
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由于在第一、第三乐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有人称这首奏鸣曲为“小悲怆奏鸣曲”。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 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 conbrio) c小调 3/4拍子 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05)
(1—31)主要主题 (c)
(32—55)连接
(56—94)副主题 (bE)
(94—105)结尾
2.展开部(106—167)
3.再现部(168—284)
(168—190)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191—214)连接
(215—271)副主题 (F—c)
(271—284)结尾
4.没有尾声。
第二乐章 很慢的柔板(Adagio molto) bA大调 2/4拍子 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4)
(1—16)主要主题 (bA)
(17—23)连接
(24—44)副主题 (bE)
(45)连接
2.再现部(46—91)
(46—61)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62—70)连接
(71—90)副主题 (bA)
3.尾声(91—112)
第三乐章 极急板的终曲 [Finale(Prestissimo)] c小调 2/2拍子 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6)
(1—8)主要主题 (c)
(8—16)连接
(17—28)副主题 (bE)
(28—37)第一个结束主题
(37—43)第二个结束主题
(43—46)第三个结束主题
2.展开部(47—57)
3.再现部(58一10j)
(58—65)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65—73)连接
(74—85)副主题 (c)
(86—101)三个结束主题在主调上再现
4.尾声(102—122)
第一乐章
这是个热情而强有力的、富于戏剧性的乐章,它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充满了男性的决断力。乐章的主要主题是由激烈地向上爆发的开头动机和表情圆滑的动机交替而成的,它们的对立已经预示了整个乐章的风格。展开部出现的新曲调也具有悲切的表情,当那被压制的热情逐渐平静下去后,再现部开头的动机又一次突然爆发。
乐章具有交响性幅度,它完整严谨、在正确的速度下加深了作者内心世界感情的表达。乐章的形成也很紧凑,统一的节奏脉动极其合理,联成整体,各个乐段所具有的不同形象栩栩如生。它热情而强有力,朝气向上,展示了一股热的力量,充满了积极充沛的精力。
兰兹公正把此乐章描绘成森林巾打猎的画面。“打猎”那英勇的威武性,必将唤起人们在道德、心理卜的思索。
演奏注释
[1]主要主题是三部分的综合乐段,由c小调的主音与属音的和弦构成。它包括两个动机即开头既有力的和弦和基于附点节奏的上行分解和弦,充满了一种坚强意志动机,加上三拍子节奏的“一往无前”,这是一个惊人朴素和深刻的开端,是一个很有特性的主题,这是英勇、威武的冲动和悲哀、忧愁的叹息对比。同时,弱音p是另一个抒情动机,爽利、优雅,它加强了主题内部的对比性,助长了主题艺术形象的戏剧力量。叙述、冲动、叹息和“说话”的休止符互相交替,发展了音乐原有的矛盾,使音乐显得昂扬挺拔,准备去斗争、去行动!
[7]注意p的连接和表现。
[9]右手的连线把朗诵的音调明确出来,一定要贴切、细腻,要明白贝多芬的连线更多地与弦乐器的弓法密切相关。
[13]开始了主题的八度陈述,这是心灵深处的矛盾、犹豫,休止符的节奏十分重要。
[17]一定要注意pp和ff的强烈对比,对比在这里是意志的表现,附点节奏必须准确。
[22]用完全终止结束。
[28]这些ff的断音要短促、强烈,左手的和弦应该与右手的第一个四分音符同时起来。
[31]总休止的小节必须严格节拍。
[32]接段落从突然跳出的新调bA大调开始,似四声部的“合唱”平静地流泻出来。低音声部的表情非常丰富,在声音的背景上细心描绘,通常可把fp弹成普通的sf。
[33]右手应正确地做出朗诵音调,bE音要做出一个轻轻的呼吸句逗,新材料构成的调性是(f一bD一bE)。
[37]音乐仍是寂静的沉思、明净的默想。
[48]这是个8小节有持续音的段落。左手bB音要很肯定并且保持到底,四分音符的线条须很流畅、连贯,作为最高点的bA音两次都要突出,以吻合右手的表现。
[53]右手最后一个八分音符要轻巧地放掉。
[55]不能把这小节的结尾和下一小节的第一拍连起来。
[56]命令式地引向迅速发展和交替之路,在bE大调上出现长乐句的优美副主题。开始是8小节的双片断并变奏重复,从静思转入内心的活跃,它的旋律多么深切、多么诱人、多么惊人自然,音乐的呼吸是平稳的、精致的,左手的伴奏极为清澈,几乎不用踏板。
[6l]迥音应该从强拍上的助音c开始。
[64]这串顿音音阶将旋律引向高音区,但不必(cersc.),内心可稍激动不安。
[70]低音声部要明确,可用半连音奏法,高音声部的单音要弹到底、响亮些。
[71]应该注意贝多芬常用的压缩节奏的结构手法,这种手法造成了情绪不断高涨的感觉,它是一种扩展,使音乐的节奏变得生动活跃。
[76]右手的分解要充分(1egato)。
[77]暂时先停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上。
[78]sf只在右手上,一个变奏的部分重复和延伸。
[82]要强调右手的(bB—B—c—A),因为它们是旋律线条的继续,终止的四六和弦使乐句进一步得到扩展,(cresc.)从f开始为好。
[86]左手的和弦要短而干,右手的sf要响亮和短促,这些主题音型缩短了附点音符,带有振奋的、断断续续的音调,它呈现了紧张性。
[94]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这个乐句。
[95]要把高音声部弹得纯朴和很有表情,要确切地弹出休止符来。
[101]激动缓和了,逐渐趋于平静,不要放慢速度,最后几小节和弦都是p的性质,要把感情发展完整。
[106]展开部。以它的新调(c大调)气势,明朗地出现主要主题,接着在f小调上巧妙把副主题做大胆变化,在单纯明朗的压缩构成上完善地体现新的音乐构思——内心斗争产生的心神不定、惊慌不安。
[118]是个新材料的乐段,从下属调(f小调)开始,极富朗诵式的。第一个八度F音似乎是管乐器奏出来的,往后的八度又象是小提琴奏出般的,一种不安徘徊的成份,实质上是主、副主题“叹息”与“雅致”的音型相结合,右手深切的旋律应注意句逗。
[125]f小调的完全终止。
[133]bb小调的完全终止。
[137]左手可悄悄地平稳加入,音量是p的性质。
[138]这里左手是模仿,2小节以后是右手回答。
[142] 这个(cresc.)必须明确伸展。
[158]主调的属和弦G在持续音上构成了10小节段落,它表明坚定的音调在迅速增长,为以突然强奏开始的再现部作了准备。
[168]再现部。这里是完全崭新的心理特征,主要主题在主调上以缩减的无变化形式再现,没有再现加固调性的乐句。有关呈示部的注释同样适用于再现部。
[191]连接部分的主题因素重复,跳到新调(bG),它高一个八度,并又从这里转到bE大调,然后又转回f小调,必须加强音色的对比效果。
[207]用下属调属和弦构成8小节有持续音的段落,它代替了主调属和弦的段落。
[215]副主题从F大调开始,然后转入c小调,它是优雅与戏剧性因素之间的斗争。
[229]很快变为小调。
[231]又转回主调。
[271]结尾进入,简洁与单纯的终止得出了严峻的结论——这是被苦难磨炼出来的,准备着斗争和接受考验的意志和新的胜利。
[282]没有尾声,代替它的是两个强奏的和弦。 第二乐章
在这乐章中盛入象孤魂独自般的歌曲,显示出凝聚的内在性已达到异常的境界。此慢饭乐章是贝多芬奏鸣曲慢乐章中最优秀的典范,是贝多芬充满感情的形象之一,它把青年贝多芬的内在成长在音乐中完美地描绘出来,它给人们的感受是突出了一种热情升涨的因素——抒情、诗意,时而带有自由的即兴性质。随处展现的激烈热情,在下降的强大琶音以及悲怆的强音中震鸣,从灵魂深处进射出来的不安憧憬,变成了副主题中往上飞舞的六十四分音符最弱奏的变奏音群,并且散发出怪异的光芒。
在这个庄严的世界中,其深处往往蕴藏着一股热情,为了表现出这样的世界,贝多芬使用了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只以第四十五小节中的一个和弦代替了应有的展开部。主要主题在再现部和尾奏中再一次露脸时,是以华丽的变奏进行,从而引发出优美深邃的诗情。整个乐章音乐有深刻的生活喜悦;有对高尚的人类精神的长处认识;有对周围世界崇高、光明的看法;这是一个同时代人在充满幸福和创造力宁静时刻的肖像。
贝多芬在这乐章中写得异常小心仔细,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艺术构思和平整性,把它作为第一乐章和终曲戏剧性紧张激情之间的一个内心世界小岛。它的音乐寓意深刻、高尚纯朴,高音声部始终凌驾一切,旋律线条清晰自由,节奏极为精巧。为了弥补省略的展开部,有些地方把主题进行了灵活美妙的变奏。因此,必须把所有的奏法和力度变化做出来,准确地找到正确的统一脉动,找到基本的速度,以防止庸俗的表情和太多的自由,要把“心之歌”透过键盘流露出来。
兰兹曾正确地评论道:“这首(Adagio)同时是庄严的,又是朴素的,仿佛从管风琴的管中流出。”罗曼·罗兰发现这儿是“宽广、稠密的描绘的范例,有某些过多的圆润……,这儿洋溢着从容不迫的、宽广的旋律外形,在结尾形成了柔和的源流。”
演奏注释
[1]要把握住丰富的装饰音的趣味和表情因素,它是绝对安祥的,但不能损害音乐总的性质。16小节主要主题为乐段,它包含了整个乐章形象的小模型,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它在丰盈和弦的支持下奏出优美的旋律,由弱p至(cresc.)的音响中,孕育着真挚的抒情和热情兴奋的能力,音乐是从容、柔和的说理,是劝服人的温存,犹如慢慢流进和离开远方的浪潮。
[5]三十二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之间的区别必须准确地表现出来。
[6]这两个琶音和弦应弹得安静,左右手同时进行。
[9]后乐句用十六分音符将伴奏音型化,在左手伴奏里,低音声部的四分音符要保持到底,不要把第四个十六分音符与后面音型里的第一个十六分音符连起来,左手是短暂的冲动。
[13]这是尖锐的、有棱角的音乐情绪。
[14]左手中间声部的十六分音符进行要很连贯、很流畅。
[17]强有力的大幅度快速琶音上下跑动只是一种引起重要的回忆,使人知道欢乐心情中的英雄可能是怎么样?
[22]努力使这个十六分音符的线条进行得流利。
[24]情绪突变,在骤然来临的寂静中,在bE大调用pp极为优稚地鸣响起副主题,虽然对比不明显,但主、副主题是充满着更多的激情。左手这个“会说话”的音调创造了淙淙作响的背景轮廊,是一种美好的幸福景色。
[28]极其优雅、轻快,中间不能有停滞感。
[31]手的和弦应加入(cresc.)的线条,确实半拍和休止符的效果。
[35]扩展的乐句先停在半终止上开放着。
[36]这群三连音的进行要流利、连贯,有动力感,左右手的交替要做到天衣无缝,它是变奏部分重复进行的扩展。
[42]在较低的音区重复,用bE大调完满的完全终止作结束。
[45]展开部被省略,用唯一的一个转调和弦(bA的属七和弦)连接,力度极强的ff弹出属七和弦的琶音(Arpeggio),立即进入再现部。
[46]在再现部里有相当多的变奏因素,它那非常奇美的两个主、副题以优美的变奏再现,要注意旋律与和声上的装饰地方。
[62]主要主题和副主题之间向下属方向离调。
[71]副主题在主调上规则地再现。
[91]尾声,要在心里夸张,有如消失般地奏出。中间声部的切分音型颤动,创造了极其柔和、圆润的音响,而每个线条都有它自己的节奏型,而合在一起就是连绵不断、诗情横溢的进行。
[102]到达主调的完满完全终止。要使线条活起来、连贯起来,由轻奏的重复终止来加固这个完满的完全终止,使音乐的形象变得和谐、甜蜜,如入梦乡,充满令人陶醉的静寂感,呈现出贝多芬内心的精神境界。 第三乐章
在这个乐章中,是贝多芬坚强天性风格的体现,它充满了幻想与幽默,含有诙谐性的要素,在极快速度的范围内稍带着渐慢的幽默,使其音乐的表现更富光彩。主要动机充满焦躁之情,也只有粗野的外貌,似乎是非钢琴式的,与猛烈地显示前进动力的主要主题相比时,副主题又显得多么崇高、庄严、悲怆,带有精神勃勃的刚毅性质,展现出平静抚慰般的音响。乐章的乐念极美,很有感召力,非常富于独创,形式上也十分紧凑简洁、结构良好,内在的力量和深刻的含义与炽烈的热情和坚毅的意志结合在一起。
这首手法极为简洁的奏鸣曲式终曲充分显示了贝多芬在作曲上更加精炼了,这样优异的手法,被视为是《第五交响曲》的先驱之作。根据主要动机写作的,只有11小节的展开部末尾,那猛烈的“命运动机”已经清楚地敲响。这一终曲是贝多芬努力创作的探索和激动人心的见证,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它确实展现了贝多芬天才的禀性——高度分寸感的结合、苦难和欢乐的想象、苦难与紧
张的探索。
这一乐章明显含有诙谐曲的要素和多彩的暗示,其内容正如贝格评论的那样:“它蕴含着远为表面上看到的多得多的东西,象一首谜语,藏着骚动和怨诉。”兰兹却在终曲中发现其中电光形的旋律,就象“阴沉的雷雨之夜的闪光。”安·鲁宾斯坦形容这个终曲“非同一般的紧凑和强烈。”按照罗曼·罗兰的看法,这儿感情“在旋转……内心的惊慌,不正规的对比……尖锐的停顿……这些预示
了《月光》、《热情》终曲中的暴风雨。”
正确地理解第五奏鸣曲的终曲,可以把它看作是贝多芬未来宏伟构思的灵感草图,它的幅度、激情是真正贝多芬式的,它具有沉着的态度、自制力的高潮,到处可以觉察到贝多芬在努力尝试和捕捉创作意识中形成的影像。
演奏注释
[不完全小节]齐奏开始的主要主题由六个音符组成基本动机而构成为乐段,属于是同一动机的反复,非常传统性,其性格是坚毅、果断的,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要注意突出B音,这种小提琴音型的主题,多少带有点焦虑的气氛,要明确音量都是p的性质。
[4]朗诵音调在高点F音可稍强些,因为F音与左手的#F音形成对斜不协和音。
[6] 十六分音符要动态增强。
[8]连接段落是有持续音的,有主题性格的。左手的八分音符伴奏都应该是断音。
[12](creSc·)开始总是(piu p),十六分音符的激动奔跑和渐强手法经过波浪起伏的高潮,成功地找到了极其独特、威武的音调。
[14]sf在左右手上都要弹得强烈,右手G音上的圆点要确切表现。
[16]停在半终止上开放着,延长号大约相当于1小节,跳到新调(bE大调),幻想性的副主题是建筑在最初的2小节基本动机之上,整个是p的性质,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要以轻快的节奏断奏奏出,准确地找到率直、有力、刚毅的进行曲
音调形象,显示出非常轻快的明朗感情。
[22]ff与p要突然而鲜明,它是一种力度的勃发。
[26]弹奏快八度时可以(piu f)。
[28]用主要主题开始的动机发展。
[30]在此小节明显做出(creSc.)音量。
[31]这里写着ff,而3小节后又写着ff,后3小节又照仿,要注意层次和音量的分布,这里可以弹得稍轻些。
[33]在属和弦上开放着。
[37]在变奏交换声部之后到达完全终止。尖锐的音区和色彩的节奏型对比流露出革命时代戏剧性的音调。
[38]和弦第四拍起是p,弹得短和干些。
[41]第四拍和弦要弹得很深。
[42]第二拍起都是p,须轻巧些,注意不能改变速度。
[43]注意有持续音的重复终止。
[45]最后一个和弦须有一个轻微的sf。
[47]展开部完全是小型的、非常简洁,极富于诙谐的趣味,仅用主要主题的第一个动机发展,只有11小节。应该弹得坚决果断、节奏准确,可用右手弹奏低音谱上第四拍的两个三度。
[49]左手sf要肯定,而右手的p仍然存在。
[52](cresc.)要明显。
[54]ff要热烈、冲动,这是一种不安和振奋的号召,一种锤炼成的严峻命令,一种强制。罗曼·罗兰曾认为:在这儿看到了《第五交响曲》主题的先兆基础,但也不要忘记《热情》。
[57]延长号大约等于1小节。有关呈示部的注释同样适用于再现部。主要主题再现之后,副主题并没有以c小调出现,而是用C大调来再现。由于转向同名大调,主题问的对照发生了动感,这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显著手法。
[58]主要主题是无变化地再现。
[67]要注意半音的音阶并不是本质的变奏。
[73]延长号大约等于1小节。
[85]副主题部分重复,用c小调完全终止结束。
[102]突然进入那波里调性bD大渊,尾声开始,要稍微安静些。
[106]插入一个华彩类型的扩充段落,注意(rit.)到(Adagio)的慢板。
[107]转到副主题性格的材料上,仍然是bD大调,音乐象飘在远方安慰人的幻影般。
[113]用同音异名(bg一#f)转回主调。
[116]用完全终止结束。突然的p,以示减弱音力,具有逐渐消逝的性质,但绝对不能放慢速度。
[118]以戏谑的主要主题在c大调安静的终止中溶解,主、副主题各自开始的六个音符构成两个基本动机,排列顺序、互相交织、浑然一体,将小调的基础调性改为大调。
[119]有持续音的重复终止,在进行中多次重复动机,力度逐渐减弱(decresc.),在热情洋溢中结束终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