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毛玠,还有哪个人物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题所述

曹操集团有一个很著名的政治层面上的战略,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概一些曹操的粉丝更喜欢《三国志·魏书·毛玠传》的原文:"奉天子以令不臣",不过意思是一样的,好听一点的话而已。谁要真相信曹操是尊奉天子讨伐叛贼,那未免太单纯的一些。

在东汉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曹操终于抢到了汉天子刘协,开始履行这个战略。在这个过程中,毛玠、董昭、荀彧等人都是功臣,在史料中记载得很清楚,然而还有一个功臣却被史料埋没,那就是丁冲。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个人物。

与曹操关系深厚的丁冲

丁冲是豫州沛国人,可能还是谯县人,这个在后文再提到。曹操是沛国谯县人,两个人是老乡。在沛国有一个比较显赫的家族——沛国丁氏,丁氏与曹氏世代通婚,曹操的老子曹嵩和他本人的妻子都是出自丁氏家族。丁冲他也姓丁,还是沛国人,保不齐和曹操还有一些姻亲关系。总而言之曹操和丁冲的关系不错,《魏略》中评价是"宿与太祖亲善。"

在《太平御览》中记录一篇《魏武帝令》,其中提到一个叫"丁幼阳"的人。丁幼阳是曹操同县,和曹操关系很近,经常住宿在曹操那里。但是丁幼阳有狂病,让曹操感到很担心。曹操跟丁幼阳说:"倘发作持兵刃,我畏汝",半开玩笑地拉远了与丁幼阳的距离。

古代人称呼亲近之人的时候,要使用称呼对象的表字,"幼阳"当为表字。古代人的名字和表字要有一定的联系,有正相关也有反相关。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和"明"相呼应;乐进字文谦,"进"和"谦"也呼应,不过是反相关。"冲"这个字有年龄幼小的意思,比如说某个小皇帝上位,往往被记载为"冲龄践祚"。

所以有一个比较主流的观点,《魏武帝令》中所提到的"丁幼阳"就是丁冲。如果这个说法准确的话,可以看到这个丁冲有与曹操同宿一处的资格,直到有狂病之后才被曹操疏远。这是非常受曹操信任的表现了。

丁冲在"李郭之乱"中的作用

丁冲虽然和曹操关系密切,而且家族在沛国,但他并不像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人在地方上起兵跟随曹操,他在前期尚未加入曹操集团,而是东汉朝廷的官员。根据《后汉纪·孝献皇帝纪》中的记载,丁冲先后做过黄门侍郎和侍中,时间大概是在兴平二年到建安元年(即公元195年到196年)左右。黄门侍郎是官秩六百石的小官,次年丁冲就成为侍中,官秩比二千石。丁冲的升迁或许因为他在"李郭之乱"的表现。

董卓被吕布刺杀,但是汉室被董卓集团控制的局势并没有被打破,李傕、郭汜、樊稠、杨定等董卓余党反攻长安,重新控制了东汉朝廷。李傕等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李傕也没有完全控制董卓余党的威望。由于某种原因(原因比较复杂,简单来说的话就是樊稠在与马腾、韩遂的战争中放水,李傕刺杀了马腾,引起郭汜、杨定的猜疑),李傕和郭汜决裂。最后演变成李傕绑架汉天子;郭汜绑架百官公卿的荒唐局面。

后来李傕主动放弃汉天子,原因是因为汉天子实在是一个烫手山芋,不仅有郭汜、张济的军事威胁,内部当中也出现分崩离析的迹象。比如李傕部下杨奉的反叛。杨奉的反叛中就有丁冲的作用。在兴平二年六月,侍中杨琦、黄门侍郎丁冲、钟繇、尚书左丞鲁充、尚书郎韩斌等人拉拢杨奉、杨帛、宋果等人反叛李傕。结果事情败露,杨奉因此脱离李傕。这是李傕放弃汉天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丁冲与"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能够履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大多史料归功于毛玠、董昭、荀彧。毛玠首先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确定曹操集团的大战略;汉天子东归洛阳,让曹操看到争夺汉室的希望,曹操和部下商议这件事,荀彧大力支持曹操的计划;董昭作为东汉朝廷的议郎,他心向曹操,在朝中努力促成杨奉与曹操的联盟,让曹操顺利进入洛阳,然后又设计让曹操从杨奉的眼皮底下偷走汉天子。不过《三国志》中却刻意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丁冲。

汉天子虽然逃出了关中,回到了洛阳,但是东汉朝廷仍然没有改变分裂内讧的局面,汉天子也没有什么权力可言。在东归洛阳之后,东汉朝廷的政治权益当然被护送刘协东归的几个人瓜分,其中杨奉、韩暹等人一派,手中掌握一定数量的"白波军"(杨奉本来就是"白波军"出身,在汉天子东归时招安"白波军"护驾);董承、张杨等人一派(董承是董卓余党,也是外戚,张杨是河内的一支军阀势力,本来也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但是主动放弃了),和杨奉、韩暹对抗。

在这种动荡不安的局面下,丁冲终于想到曹操这个老哥们。丁冲给曹操写信:"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时矣。"希望曹操能够接管汉室,也算是一次政治投机。曹操得到丁冲的书信,又得到荀彧的支持和董昭的助力,这才抢到汉天子,为自己在北方的霸业奠定基础。之后丁冲也是成为了司隶校尉,有查举百官的权力,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被《三国志》淡化的丁冲

从上文的内容来看,丁冲可以说是曹操集团前期的重要人物,对曹操有较大的贡献,而且关系也不错。这样一个人物,为什么在《三国志》中几乎没有正面记载呢?原因有两种可能。

第一是丁冲的后代在曹操集团政治斗争中站错了队。曹丕和曹植有一段斗争的阶段,丁冲的儿子丁仪、丁廙没有选择支持曹丕,而是选择了曹植,是曹植的重要党羽。这既有对曹丕的怨恨(曹丕搅黄了丁仪和曹操长女清河公主的婚事),也有政治豪赌的因素。二丁赌失败了,本人包括家中男丁尽数被诛杀。丁氏兄弟成为曹丕的对立面,丁冲的事迹被曹魏隐去是很有可能的。

第二是陈寿"索米立传"一事。《晋书·陈寿传》中记载,陈寿向丁仪兄弟后人索要一千斛米,作为为丁氏兄弟立佳传的代价。丁氏后人拒绝了这个要求,陈寿就不为二丁立传,何况是更早一代的丁冲呢?历来对这件事抱有争议,比如曹丕已经杀了丁氏兄弟满门男丁,哪里来的丁氏后人呢?其实这个质疑也有问题。根据丁廙妻子所作的《寡妇赋》来看,在当时丁廙应该还有一个遗腹子逃过一劫。

总而言之,由于某种原因,丁冲这个曾经帮助曹操争夺汉天子的重要人物就被《三国志》所埋没了。关于丁冲的事迹也只能从《后汉纪》、《魏略》等一些零散的史料中拼凑了。其实不仅仅是丁冲,与曹氏关系紧密的沛国丁氏整个家族也都或多或少受到的淡化处理,让我们难以一窥究竟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