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是从什么时候得到重视的

如题所述

中国的儒学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不了解儒家学说的历史演变,是很难做到客观地评价儒家学说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展望其未来发展的。

如果对儒家学说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宏观考察,我认为中国儒学有四个比较明显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当然,如果要细分的话,在这四个发展阶段的每一个阶段中,也还是可以再分出若干个小的发展阶段来的。此又当别论。

一、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

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仕"也。孟子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士出来任职做官,为社会服务,就好像农夫从事耕作一样,是他的职业。荀子在讲到社会分工时,也把"士"归于"以仁厚知能尽官职"(《荀子·荣辱》)的一类人。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原始儒家学说也可以说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官吏的学说,是"士"的文化。

子贡曾向孔子提出"何如斯可谓之士矣"的问题,即怎样做才称得上"士"。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这句答话中,既表明了"士"的官吏身分,同时也指出了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条件和责任: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君所交给的任务。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的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而这两方面的统一,则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一名完美的儒者的形象。荀子写了一篇题为《儒效》的文章,其中对于儒者的形象和社会作用是这样来描写的:"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美俗"就要不断修身,提高道德品质,以身作则;"美政"则要"善调一天下",为社会制订各种礼仪规范、政法制度等,以安定社会秩序和富裕百姓生活。

基于以上对于"儒"、"士"、"君子"的基本社会使命的分析,可以说原始儒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而且,从孔子、孟子到荀子,他们所提出的各种道德规范和治国原则,都是十分具体的、为人处世中践行的规范和原则,而不是一般的抽象的形上学原理。

人们称孔子之学为"仁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孔子是把"仁"作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的。如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论语》一书中记载着许多孔子回答弟子们问"仁"的言论,其内容都是实行行为中所要遵循的各种具体规范和原则。如:

答樊迟问仁,一则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一则曰:"爱人"(《颜渊》)。

答颜渊问仁,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仲弓问仁,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答司马牛问仁,曰:"仁者其言也讱。"(《颜渊》)

答子张问仁,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阳货》)

再如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阳货》)"刚、毅、木、讷,近仁。"(《宪问》)以及有子说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等等,无一不是具体实践行为中遵守的规范原则。

《论语》一书中也还记载着许多条孔子答问为政的言论,同样也都是十分具体实践行为中遵守的规范原则。如:

答子贡问政,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

齐景公问政,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答子张问政,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7
儒学在中国的崇高地位不是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孔子的原始儒学精神实在是不大适合当时的统治需要,更悲惨的是被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备受摧残。

汉王朝建立后,诸子学说又开始纷纷复苏,儒家学说又逐渐开始兴旺起来,但因长期的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环,百废待兴,统治阶级为了发展生产,稳定统治秩序,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经济上轻徭役薄税赋,黄老学说得到重视,儒家虽然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仍然是个配角。

公元前140年,武帝即位,汉王朝经过前五位皇帝的休养生息,特别是文、景之治后,相对于以前,社会经济算是空前的繁荣,此时急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加强中央政府的统治地位,建立一个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此时,通过吸收各家思想而进一步完善起来的儒家学说正好与统治阶级的要求相符。

其时,武帝重用卫绾、王臧等人,褒扬儒术,贬斥道家,后由于窦太后的反对,不过两年时间,得到重用的儒官又尽被免职,直到窦太后死去,儒家势力才再度崛起,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召集的“对策”中,脱颖而出,得到武帝赏识,之后又十余年,通晓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入仕的主要条件,在历史上,儒家思想终于摆脱了附庸地位,一跃而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纵观历史,儒家思想是在不断的发展当中,但限于封建社会的大背景,很难跳出原有的臼窠,后人穿凿附会者比比皆是,最终把孔子抬到“神”的位置,这应该不是孔子的本意吧!

儒家思想已经是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去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现在的情况看,很难完全剥离,既然如此,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就应该主动去了解这一思想的根源,民族劣根性也罢,传统美德也罢,不看看实际的东西,又如何去分辨呢!
第2个回答  2013-09-17
真正重视是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个回答  2021-02-05
武帝虽然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但是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即所谓的“儒表法里”。从武帝晚年特别注重使用酷吏,也很难说武帝是儒家拥碇。到了汉宣帝的时候,还是权臣主要还是以法家为主。真正开始大规模兴起儒学热潮是在汉元帝时期,元帝对儒学老师萧望之特别信任,儒臣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时因为帝王与权臣都是儒家,这样会致使溜须拍马之徒掀起一股儒学之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