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愤闷,朱湘为何自杀!为何!

他可以生活的很风光,但他为何!!

1933年12月5日晨6时许,上海开往南京的“吉和”号轮船正在长江上逆水航行。甲板上,一个清瘦憔悴的青年男子倚着船舷,一手抓着酒瓶,一手捧着海涅的诗集,一边喝酒,一边读诗。南京已经不远了,一些旅客三三两两地走上甲板。突然,这名男子越过船舷,纵身跃下滚滚长江。船上发现后急抛救生物捞救,但水深流急,那人挣扎了几下很快不见了踪影。这位投身赴江流的男子,就是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的朱湘,他死时年仅29岁。   朱湘自杀的重要原因是长期的经济窘困。1926年,朱湘在伙食费都经常交不出的情况下,还自费出钱办了一份名为《新文》的刊物,并由自己一人写稿、编辑、校对和发行。可是因为手头拮据,杂志虽然陆续编定了六期,但只印行了两期便停刊了。朱湘一生中,仅有的一段富足生活是在安徽大学任英文文学系主任的初期,当时他每月有300元的薪水,不仅衣食无忧,而且有闲钱去购买古玩字画。但好景不长,学校不久就开始欠薪,朱湘的高薪成为画饼。他的一个孩子出世不久,就因为没有奶吃而活活饿死,这件事对他刺激很大。  与此同时,朱湘还要面临频频失火的后院。朱湘的夫人刘霓君与朱湘有着相似的身世,二人是指腹为婚。婚后不久,由于性格的差异,一封书信引来了霓君的猜忌,两人感情出现了裂痕。虽然留美期间,两人写很多书信倾诉相思之苦,但归国后久别重逢的欢乐并未持续多久,旧有裂痕便又暴露出来,并且日益扩展和加深。他们时常发生口角,甚至打架,把家具、摆设砸碎,待和好后再去买一套新的回来。家庭不睦,反复无常,缺少亲情,给心灵一直流浪的朱湘无法提供稳定和安宁的归宿。  在从安徽大学辞职后的一年半时间里,朱湘漂泊于长沙、武汉、北平、天津、上海和杭州等地,以卖文为生,不得已时便向旧友们求援和告贷。此时他罹患了脑充血病,加上事业和离家的精神折磨,文思已大不如前之敏锐精进。各报刊又大都是刊出文稿后才支付稿酬,往往杯水车薪、远水解不了近渴,有时竟闹到身无分文、受尽侮辱的地步。有一次在上海,他穿着旧棉袍,由轮船上的茶房“押解”着去找友人赵景深,因为无钱买票,行李被押在船上。这对于清高孤傲的诗人来说,是多么沉重的嘲弄和打击!  朱湘自杀后,闻一多曾在唁函中提到:“子沅(朱湘)的末路实在太惨,谁知道他若继续活着不比死去更痛苦呢!”  在中国新诗诞生初期可圈可点的诗人当中,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和朱湘这四人是并驾齐驱的。就诗的风格而言,郭沫若的诗如不羁的烈火,徐志摩的诗有若璀璨的宝石,朱湘好比无暇的美玉,闻一多则是澎湃的江河。以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三人的成就来说,世人就算不全了解,大多也有所耳闻。而知道朱湘的却几乎是百无一人。这对这样一个对新诗发展做出了诸多创造性贡献的诗人来说,生未能逢其时,死又不能传其名,何尝不是最大的悲哀呢?或许这也是诗人苦难的一种余音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8
天妒英才!这是一个天才的最好的命运,又有何悲愤的呢?也许他活着并不比现在要来的痛快!人生就是这样,虽短暂,却可以折射出不平凡的璀璨!
第2个回答  2013-09-18
只能说是一时想不开,似乎没有更好的理由了
第3个回答  2018-05-05
一个诗人死了,这本不是什么大新闻。然而,这位被鲁迅誉为“中国济慈”的诗人,是在生活潦倒、爱情无望的境况下,手持海涅诗集和自己的诗作投湖自尽的。那些牵扯人间的诗歌,在冬日的清晨里也变得冰凉了,尽管满是爱情的味道。
朱湘是位才子,在清华年纪轻轻的他便已文华了得,《晨报》、《小说月报》等知名刊物都有他的作品出现。十八岁的年纪,却有着与年纪相反的情绪,这也许是每一个诗人的命中注定。“蜻蜓H红的绿的小的大的;都好看,都有掠微波的薄翼。荷叶H半卷的,全开的;都可爱,H都是蜻蜓的小绿伞。”小时候的那句诗歌,还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一个大男人讲起话来居然如此细细碎碎、柔情似水,怎能不吸引女孩子的注意和倾羡呢。
同学梁实秋说他是个“神经错乱”的人,性格孤傲、偏激、敏感。不过,就他写给妻子的94封书信来看,却是没有半点自负和萧瑟之感。且不说文字的清丽、幽雅,就是这丈夫对妻子的款款深情,足以使人常常潸然泪下了。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爱情的惠泽,那他真的是灵魂飘散,没了自我。而现实,恰恰印证了假如。
三岁那年,母亲因病离开了他;十一岁那年,父亲也跟着离开人世。他是由哥哥养大的,却因为彼此年纪相差太大有些隔阂。可想而知,他的童年该是多么的孤寂,更别谈凡人享有的慈母父爱了。后来,他便开始写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并渐渐在当地文坛有了些名气。这时,一位女子的出现,搅乱了朱湘平静的读书生活。她便是两年后成了朱湘的妻子刘霓君。
其实,他俩是由双方家长指腹为婚的,按理没有感情基础可言。从懂事起,朱湘便极力想摆脱这场包办婚姻。父亲去世后,他才在去清华上学的空挡躲过了这次“劫难”。在北京,大哥前来探望他。兄弟两人就一阵客套的寒暄起来,突然发现了站在角落里的刘霓君。刘霓君大胆地望着朱湘,叙说着她在报纸上读到的朱湘的诗歌,言语中流露出崇拜和爱意,但是朱湘打断了她的话。因为,她已惹怒了他。
朱湘断然离去,只留下旅馆里的刘霓君,独自伤心哭泣。回到学校后的朱湘把摆脱这桩包办婚姻的希望,寄托在了赴美留学上,他认为,离家远了,时间长了,刘家便会自行解约。但就在这个时候,清华学堂里贴出了开除朱湘的布告,而此时距离留美仅剩半年的时间。他因为抵制学校早点名制度长达27次,受到这一处分,也是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
后来,有同窗好友试图为他游说,但朱湘自己拒绝了。“清华的生活是非人的,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只钻分数;人生是变换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只有隔靴搔痒。至于清华中最高尚的生活,都逃不脱一个假,矫揉!”在1923年冬日的寒风中,他离开了清华园,离开了北京,只身来到上海,开始将大部分精力倾注在新诗的创作上。

刚到上海不久的朱湘,在大哥的口中得知刘霓君也来到了上海。大哥告诉朱湘,刘霓君的父亲不久前去世,兄长独占了家产,她只能一个人跑到上海来找工作,希望自己能养活自己。这个信息激发了朱湘的同情心,他觉得不管婚事成与否,去看望一下刘霓君,也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1923年冬日的一天,整个浦东在外滩西式建筑群的映衬下,显得破旧衰败。朱湘穿过由几间旧房构成的厂区,来到了离厂房不远的一排工棚区,这是纱厂的洗衣房。一看刘霓君在这个洗衣房洗衣,还有低矮的厂房和各种气体冒出来,他的心理开始发生变化。两人见面,却是长久的沉默。最后,刘霓君冷淡地对朱湘说了声:谢谢你来看我。但朱湘却一个劲地摇头,她只好慢慢转过身去,低着头走回了洗衣房,消失在白腾腾的雾气里。
这一刻,朱湘在与刘霓君的婚姻问题上,开始动摇了。黄浦江的江水在寒风中静静地流淌,朱湘向刘霓君表示,愿意接受这份由旧式婚姻演变而来的爱情,他在安慰刘霓君后,快步拉着她离开纱厂宿舍,并决定与对方结婚。从厌恶到同情,从同情到相爱,朱湘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彻底地逆转,以至于爱到至深。然而,这场戏剧式的婚姻,在若干年之后,因为生活的贫困而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
结婚后,朱湘进入了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创作了《答梦》、《情感》、《雌夜啼》等大量诗歌,不久后又出版了诗集《草莽集》,并与闻一多、徐志摩等人一起在《晨报副刊》上创办《诗镌》,并发表诗歌,成为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第二年,他留学美国,但因为无法忍受外国人对自己的歧视,频频转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州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和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
在这期间,朱湘给妻子刘霓君写了100多封情意绵绵的书信,寄托自己的异国相思之苦。留学生活进入第三年后,因为经济拮据,他未能完成学业,在1929年8月回国,回国后担任安徽大学英国文学系主任,但不久后因为学校经费的问题被迫辞职。这时候,朱湘与刘霓君生下了两人的第三个孩子,取名再沅。由于失业,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因为小儿子的夭折,刘霓君开始怨恨丈夫的无能,夫妻关系逐渐恶化。之后朱湘开始辗转飘泊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由于性情孤傲,得罪了不少人,谋职四处碰壁,只能依靠写诗卖文为生,可最后,连诗稿的发表都越来越困难。到了1933年的冬天,朱湘穷困到只剩一堆书籍和自己亲手写下的诗稿。
刘霓君见朱湘整日守着诗稿无事可做,便托朋友帮他找了一份工厂里的临时工作,但遭到了朱湘的拒绝。只会写诗作文的朱湘,因为把诗歌看得与生命一样重要,因而与曾经患难与共的妻子之间,矛盾越来越深。离开人世的前一晚,他用口袋中仅有的一些钱,拿出一部分买了去南京的船票和一瓶酒,剩下的买了一包刘霓君平日里最爱吃的饴糖。
江上的雾气已经消散,但寒风依旧,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朱湘纵身跃过船舷,淹没在冰冷刺骨的江水之中,这一年,他29岁。朱湘自杀后,据说其妻刘霓君不久后削发为尼,遁入空门,从此再无音讯。我想,对于朱湘来说,没有了爱情,灵魂将无处安放。这颗敏感、脆弱和不成熟的心灵,只好寻找一种方式来永远解脱。
第4个回答  2017-07-13
朱湘有傲骨。
相似回答